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上、下)(重印)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史 ,
作者: (日)滨下武志 著,高淑娟,孙彬 译
出 版 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950000版次: 1页数: 1083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404958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先生积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与以往西方学者把“欧洲的近代”作为近代社会的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同时作者对“清朝之衰退”也持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物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是充满“活力”的。在本书中,作者从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研究入手,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赫德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对中国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态作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把这一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提示其整体面貌。作者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发展脉络的研究角度、资料采用的丰富程度,以及从时代整体进行把握的视角与方法,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目录
译者的话
凡例
序——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角度与方法
第一章 清末财政与海关
第一节 清末之时代
一 时代的目录学
二 中外交涉论
三 海防自强论
四西洋、日本对于清末的认识
第二节 清末财政论
一 财政运营
二 中央与地方——关税、厘金、币制
第三节 海关与清末财政
一 经费增大与海关税收
二 借款政策与清末财政
三 财政整理与海关税
第二章 马士与中国海关
第一节 马士与中国
一 与中国的关系
二 轮船招商局时期(1886年4月-1887年8月)
三 淡水税关时期(1892年5月-1895年6月)
四 龙州、北海、岳州时期(1896年6月-1900年3月)
第二节 马士与上海统计局
一 上海时代(1903-1907年)
二 海关贸易报告与H.B.马士
第三节 马士与中国国际收支问题
一 国际收支表与华侨汇款
二 围绕国际收支的论议
第四节 马士的贸易报告——开放口岸与内地市场的关系
一 借款返还与金融市场
二 开放口岸与内地市场
补论 中国海关时代以后的马士
第三章 海关与贸易统计
第一节 海关的设立与运营
一 海关的位置
二 围绕海关设立的诸问题
第二节 海关统计与统计方法的变迁
一 统计方法
二 统计项目的变迁
三 与统计相关联的项目
第三节 亚洲区域内贸易与中国
一 朝贡、帆船贸易
二 厦门贸易网
第四节 香港与新加坡
一 作为转口港的香港、新加坡
二 香港、新加坡与移民问题
第四章 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
第一节 亚洲内部市场与中国
一 近代亚洲区域内贸易
二 进出口额停滞与国内条件
第二节 海关和常关——地域市场和地域间关系
一 常关和海关
第三节 常关、海关与通货、金融问题
一 厦门常关与通货、金融问题
二 海关银号与海关两
第四节 海关与地域市场
一 税则改订与内地贸易
二 通商口岸与镇江贸易
结论——厘金、地域市场、金融网络圈
附:一地图
二中国海关史资料
译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三章海关与贸易统计
第一节海关的设立与运营
围绕海关设置的争论,是在以下状况下进行的。即:
(1)从外国方面来看,事关对中国国际关系主导权的问题上,美国明确批判了英国。
(2)1853年小刀会之乱上海县城被占领以后,产生了如何对外国的商人进行管理及秩序化的问题。
(3)在与中国方面的交涉上,1842年《南京条约》以后,外国人得到了能够充实开放口岸功能的机会。
(4)从外国方面来看,为了顺利解决在各开放口岸发生的与中方各海关监督之间的摩擦,有必要实行某种统一的规范政策。
(5)从中国方面来看,首先,中央政府为确保自身财源,把海关政策纳入到筹措中央财源的手段之中。
(6)与此同时,在该过程中,作为中国方面海关监督的各地的道台,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代言地方利益,致使两者之间发生矛盾。
海关研究的方向,对海关成立经纬产生的强烈影响。也就是说,把海关设置作为五口通商、不平等条约缔结的结果这样一种因果关系来把握的话,海关管理就成了外交交涉的结果,成了列强获得的一种“利权”。因而,从中国方面来看的话,利权收回过程分析就成了研究的中心。可以说,以往的海关史研究,都是以中国近代外交问题为中心来进行的,其问题点即条约上所见到的开放口岸、内地航行、税率等内容究竟具有何种性质。所以从中国外交史上的问题出发来看,可以说就是如何纠正这一条约上的不平等规定,如何获得中国的自主权这一课题。我认为代表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有阿诺德赖特的《赫德与中国海关》、高柳松一郎的《中国关税制度史》、张公权的《关税与国权》等。
但是,研究海关的历史,并不止于外交交涉上所规定的制度及机构探讨,探讨其运营上所产生的问题也是不可欠缺的。这一探讨之所以必要,首先基于规定本身的性质。条约规定上言及运营问题的内容很少,实际运营当中又必须正视以往海关行政机构(常关)以及以往地方行政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并没有在新的领域中制定出新的规定,而是在许多方面照搬了长达数世纪的中国关税制度的内容。例如,内地市场被称之为转口税,为此,海关在运营上就需要解决与内地市场贸易的相关问题。探讨这个问题初期过程的,有布里滕迪恩的论著《大不列颠与中国》。转口税问题,进而与作为内地税的厘金税相关,引发对原本不适用外国商品、对外出口商品的厘金的广泛批评。当时库克的《中国》就反映了在华外国商人的呼声,埃尔金使节对在华洋行的意见也多数集中在这一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