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黄向阳著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82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9纸张:I S B N : 978756172280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德育概念进行辨析。第一章着重探讨把政治、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一概纳入德育范畴的合理性及问题之所在。第二章从教育的特性、教育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出发,透视德育概念的内涵,描述德育从“教育目的”沦为“教育工作”的历史演变,分析德育“工作化”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误导;第三章针对各种反对和怀疑学校德育的主张,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辩护;第四章讨论道德是否可教,从伦理学、教学论和语言学上澄清讨论中出现的各种分歧,努力为道德可教的信念构建理性基础;第五章分类、分层、分方面考察学校德育的具体内容,提供一种系统观察和研究学校德育内容的分析框架;第六章着重考察语言、榜样、情境教材等德育手段,第七章进一步考察德育手段的使用方法及其教育意义,第八章探索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尝试揭示通过学科教学间接渗透道德影响的机制。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把德育的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综合起来,考察它们在一定的道德理论和德育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情况。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一“德育”的名与实
二古代作为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
三近代以来作为道德教育的德育
四当代中国的“大德育”
五从“泛指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到“限指道德教育的德育”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一教育的道德性质
二教育与道德
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
四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作为教育目的的德育
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
一怀疑与反对意见
二以个人道德发展为取向的辩护
三以促进社会道德进步为取向的辩护
四以维持学校生活秩序为取向的辩护
五个人、社会、学校取向的关系
六消极德育与积极德育
七反对道德相对主义
八理性的德育信念
第四章德育的可能性
一美德可教吗?
二伦理学分歧
三教学论分歧
四语言学分歧
五道德可教之信念的理性基础
第五章德育内容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
二道德层次与德育
三品德结构与德育
四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调整与改革
第六章德育手段
第七章德育方法
第八章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
第九章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第十章体谅模式
第十一章社会行动模式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什么是德育?
问题似乎很简单,甚至算不上是个“问题”。“德育”,顾名思义,指的是道德教育。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确实指的是道德教育,唯独我国教育界认为这不过是狭义的“德育”。除此之外,尚有广义的“德育”,不但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包括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礼仪训练、军事训练、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问题是:礼仪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军事训练等等,本身是德育吗?比如;假使心理治疗是德育,岂不是说,心理咨询机构也在实施德育,甚至连精神病医院也在实施德育?为什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纳入德育之中?这样做合理吗?
此外,人们经常提到“德育工作”,问题是:德育是一项工作吗?如果是一项工作,那么,是谁的工作?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吗?如果也是教学人员的工作,怎能把“德育”当作学校职能分工中的一个门类?“德育工作”的提法,以及设立专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做法,何以能够成立?如果德育不是学校的一项工作,那么,它究竟是什么?
看来,问题并非想像得那么简单。
一、、“德育"的名与实
谈论德育,免不了涉及德育的事实形态(即德育事态)、思想形态(即德育概念和德育观念)和语言形态(即“德育”一词)。由于德育概念和德育观念是人们对德育事态的主观反映,“德育”一词指称德育事态,表达德育概念和德育观念,关于“什么是德育”的讨论,事实形态、思想形态、语言形态的德育,往往交织在一起,使问题显得异常复杂。为了澄清德育概念,不妨先考察有关德育事实与名称方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