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的学科建构与文化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理论研究(译学新论丛书)
分類: 图书,外语 ,英语学术著作,
作者: 王洪涛著
出 版 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48000版次: 1页数: 307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274409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译学新论丛书》系列之一,入选该系列的书有着明确的追求:一是入选的课题力求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原创性,能为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是研究力求具有系统性,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扎实的论证和翔实的资料保证研究的质量;三是研究力求开放性,其开放性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又要把握国际翻译理论研究前沿的进展状况,特别要在研究中具有探索的精神,力求有所创新。
目录
前言:翻译研究学派与中国当下的翻译学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言学派的困境与翻译研究学派的兴起
第二节 翻译研究学派之研究:中西方的现状与不足
第三节 翻译学的学科建构与文化转向:基础与前沿
第二章 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文艺学与比较文学
第二节 俄国形式主义与多元系统论
第三节 当代西方的文化研究与解构主义思潮
第三章 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肇始:20世纪70年代
第二节 中兴:20世纪80年代
第三节 衍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四章 翻译研究学派的研究范式
第一节 语言学派的研究范式:基点与参照
第二节 翻译研究学派的研究范式:反拨与超越
第三节 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之批判与反思:有效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翻译学的学科建构:翻译研究学派之理论目标
第一节 翻译学的学科名称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目标
第三节 翻译学的学科地位与外部关系
第四节 翻译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
第五节 翻译学的学科方法论体系之建构
第六章 翻译学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学派之理论主线
第一节 翻译学文化意识的觉醒与表现
第二节 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 翻译学文化转向的衍化与本质
第四节 翻译学文化转向的理论诘难与批判
第五节 翻译学文化转向风潮的最终归宿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翻译研究学派的贡献与不足
第二节 中国翻译研究的借鉴与规避
第三节 余论:“社会翻译学”的名与实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西方的翻译活动,繁荣昌盛、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旧约》到《新约》到《后典》,从《七十子希腊文本》到《通俗拉丁文本圣经》再到《钦定圣经译本》,作为西方译事传统的宗教翻译,以其众多的经典译本,为西方民众构筑了一个赖以栖身的精神家园;从《十日谈》到《名人传》再到《鲁拜集》,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戏剧再到安徒生童话,作为西方译事主线的文学翻译,又以其无数的不朽译作,为西方读者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而从西班牙的托莱多“翻译院”到俄国的“翻译外文书籍协会”再到遍布欧美各国的“翻译工作者协会”,从文艺复兴时期希罗文化典籍的翻译到近代的民族语科技翻译再到当代经济、商贸、外交等领域的翻译,西方的翻译活动一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西方社会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西方文明史几乎可以浓缩为一部西方翻译史。
西方的翻译研究,与其翻译活动相得益彰,也是历史悠久、学说纷出。古代有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43)的“解释员/演说家”学说、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0)的符号学翻译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有路德(Martin Luther,1483—l546)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思想、多雷(Etienne Dolet,1509—1546)的“翻译五原则”学说;近代更是有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学说、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理论,以及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不打扰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的翻译思想;现代则有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的文学不可译和翻译再创造思想、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有关“纯语言”(pure language)和“译作是原作生命之延续(afterlife)”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