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张自慧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32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30688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华文明素称“礼乐文明”。早在我国远古时代,礼就孕育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揭开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序幕。后经儒家的丰富和完善与历代统治者的倡导和推行,礼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治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国方略。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华夏”一词的涵义时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也曾说:“中国者,礼仪之邦也。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而言最具特色之处。”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一向被视为儒学的核心。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等都对礼的作用和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不学礼,无以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荀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儒家对礼的执着追求,感受到礼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重要功能,亦可领略到“礼之用,和为贵”所揭示的治国理政、协和万邦的真谛。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章 礼的起源与地位
1.1 “礼”及“礼文化”
1.2 礼的起源
1.3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第二章 礼的嬗变与本质
2.1 礼的嬗变
2.2 礼的嬗变规律
2.3 礼的本质
第三章 礼文化的人文精神
3.1 人文精神及其丰富内涵
3.2 礼学与人学
3.3 礼文化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 礼的价值与反思
4.1 对传统文化评价的思维方式
4.2 礼的价值与地位
4.3 对礼教和礼治的反思与扬弃
第五章 中国礼文化的起势与再生
5.1 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礼文化
5.2 凸显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构建中国21世纪的人文价值理念
5.3 重振“礼仪之邦”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礼的起源与地位
1.2 礼的起源
就礼文化的发展逻辑而言,礼的起源是一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问题。因为就其实质而言,它解决的是礼的内在根据和存在的必然性等层面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从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理论的逻辑顺序看,应该优先于诸如“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具体规定等其他问题。因此,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在内的许多古代儒家和近现代的许多学者,都对礼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2.1 孔、孟、荀关于礼之起源谗
礼是中国文化的中心范畴和华夏文明演进的主旋律,随着文化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礼应被视为滥觞万川的中国文化之源。自古以来人们关于礼之起源有多种解说,诸如天道说、本心说、制欲说、缘情说、缘义说、祭祀说、风俗说、宗教说、交往说等等。既然礼是儒家伦理的基本概念之一,那么我们就先到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亚圣”孟子以及集大成者荀子那里,看看他们关于礼的起源的观点。
(1)孔子的“天道说”
“礼”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两大范畴,有部分学者认为“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孔学主要是礼学”。①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论语》中言及礼字共74次之多,这充分表明孔子是十分重视礼的,或者说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的社会理想、伦理观念、教育思想无不与礼相关。但是,对礼的概念和礼的起源的论述,在孔子那里却显得零乱、模糊,远不如他对礼的作用、价值和意义的阐述那样清晰,这给后人的理解和研究造成了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