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汉译名著)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
作者: (德)海德格尔 著,孙周兴 译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4-9-1字数:版次: 1页数: 285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004106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中译本先在台湾时报出版有限公司出繁体版(1993年),后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简体版(1997年)。原来的翻译是根据德文单行本(1986年版)进行的。近几年来,译者断断续续地在电脑里根据全集版(1985年版)对译文进行修订加工。这次得以集中一段时间,对译本作了全面的整理,不少地方几近重译。
在修订过程中,译者也新增了不少译注,希望对读者的理解有所帮助。此外,原译本正文中有过多的译名附文,如:“大道”(Er-eignis)、“道说”(Sage)等,此次校译时本着节约原则作了处理,或部分删除,或部分纳入译注中,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时不至于遇到太多的磕磕碰碰。但有必要的附文仍予以保留,少数地方甚至作了增加。凡此种种,同样也是为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书中出现的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词语Ereignis,我原译之为“大道”,在其他几个译本中现已统一改译为“本有”(如译者所译的海德格尔的《路标》、《尼采》等书)。此次修订时译者犹豫再三,最后仍旧无法割舍,保留了原来的“大道”译名。关于这个译名的基本理由可参看中译本第一版“译后记”;另外也可参看译者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发表的“大道与本有”一文,其中道出了我对Ereignis的中文翻译的最新考虑。
目录
语言
诗歌中的语言——对特拉克尔诗歌的一个探讨
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在一位日本人与一位探问者之间
语言的本质
词语
走向语言之途
说明
编者后记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修订译本后记
书摘插图
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在一位日本人与一位探问者之间
日:您知道九鬼周造伯爵。他曾经随您研读多年。
海:九鬼伯爵永远在我的记忆中。
日:他过早地谢世了。他的老师西田几多郎为他镌写了墓碑文;西田几多郎为此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以表示对他这位学生的崇高敬意。
海:我很高兴得到了九鬼墓和墓地小树林的照片。
日:这个在京都的寺院是我所熟悉的。我的许多朋友经常邀我去那里扫墓。这座寺院是十二世纪末由本江和尚建造起来的,坐落在当时皇城京都东面的一个小山丘上。那是沉思默想和打坐修炼的地方。
海:这么说来,寺院旁的这片小树林就是这位早逝者的归宿之地了。
日:而他的所有沉思默想,全在于日本人所谓的“粹”。
海:在与九鬼的对话中,我对这个词的意思始终不太摸得着边际。
日:从欧洲回来后,九鬼伯爵曾在东京作过一些关于日本艺术和诗歌的美学讲座。讲课稿汇集成一本书出版了。在这本书
中,他试图借助于欧洲美学来考察日本艺术的本质。
海:但在这样一个计划中,我们可以求助于美学吗?
日:为什么不呢?
海:美学这个名称及其内涵源出于欧洲思想,源出于哲学。所以,这种美学研究对东方思想来说终究是格格不入的。
日:您讲的固然不错。但我们日本人还不得不求助于美学。
海:为何?
日:美学为我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概念,用以把握我们所关心的艺术和诗歌。
海:您们需要概念吗?
日:也许是罢;因为自从与欧洲思想发生遭遇以来,我们的语言显露出某种无能。
海:何以见得呢?
日:我们的语言缺少一种规范力量,不能在一种明确的秩序中把相关的对象表象为相互包涵和隶属的对象。
海:您当真以为这种无能是您们的语言的一个缺陷吗?
日:东亚世界与欧洲世界的遭遇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您的问题确定要求我们对之作一种透彻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