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空的器皿成年仪式与欧美文学中的成长主题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徐丹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165000版次: 1页数: 260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262887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文以戏剧化和阶段性的成年仪式为原型来框定文学作品中纷繁的成长主题,便于在一个严谨有序的整体结构中进行集中深人的论述,避免了前人在青春期文学研究中命题过杂、涵盖面过宽、结构涣散等问题。本文从原始仪式出发来探讨成长经验在两种叙事体裁中的继承和变异,就是从文化的渊源和人类基本心理模式中溯求文学主题及叙事手段(比如性别认同与抗争的主题、戏仿的叙事手段等)的衍生与发展,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深广的文化视野。除了将民间童话及小说与原始仪式并置研究的主体结构,文中各个次命题亦具有创新性。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成长的过程
第一节 分离:黑暗的甬道
一、成年仪式中的分离:分离的区域;禁忌;孤独感的缺乏
二、民间童话中的分离:分离的动力;分离的区域;禁忌及惩罚;孤独感的缺乏
三、小说中的分离:分离的动力;分离的心理体验;分离的区域;内在分离(自我的形成与秘密体验);打破禁忌的性探索
第二节 考验:灰烬时代
一、成年仪式中的考验:考验的形式与动机;心理体验的缺乏
二、民间童话中的考验:创伤经验;行动性考验;恐惧感的隐匿
三、小说中的考验:刨伤经验;行动性考验;丰富的心理体验;考验的结果
第三节 互渗:倾空的器皿(一)
一、成年仪式中的互渗:与鬼神的互渗;魔力;去魅的部族秘密
二、民间童话中的互渗:与鬼神的交往;对魔物及魔力的使用
三、小说中的互渗:宗教信仰中的神;幻觉及复振仪式中的魔鬼;想象力与创造力;戏仿与亵渎叙事
第四节 互渗:倾空的器皿(二)
一、成年仪式中的互渗:普通集体表象;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小说中的互渗: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权时代意识形态重压之下、当代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成长者
第五节 再生:天真与经验之歌
一、成年仪式中的再生:再生的形式及实质
二、民间童话中的再生:变异的再生仪式;再生的标志(婚姻与权力)
三、小说中的再生:再生仪式的简化与变异;自创的再生仪式;天真与经验
四、成年仪式的衰落及个人仪式的兴起
第二章 成长中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家庭关系:他们的火一息不灭
一、成年仪式中的家庭关系:父母的养育职能;性别认同的原型
二、民间童话中的家庭关系:父母的复杂面貌与双重职能
三、小说中的家庭关系:家庭职能(爱与促进分离)的充盈或匮乏
四、文化模式与家庭关系
第二节 共同情谊:在我坟上起舞
一、成年仪式中的共同情谊:仪式中的男性情谊;秘密团体
二、民间童话中的共同情谊:兄弟关系;旅伴情谊;姊妹关系
三、小说中的共同情谊:同胞情谊;青少年团体;私人友谊
第三章 成长中的性别分隔:当土地决意封杀
第一节 成年仪式中的性别分隔:女性的附庸与劣等地位
第二节 民间童话中的性别分隔:被动承受性别角色;在传统劳作中享受生命;性别抗争
第三节 小说中的性别分隔:被动接受附庸地位;主动迎接女性气质;性别抗争;重生或夭折
结语
参考文献
引用作品
童话篇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成长的过程
第一节 分离:黑暗的甬道
一、成年仪式中的分离:分离的区域;禁忌;孤独感的缺乏
成年仪式往往具有与世隔绝的隐秘性,它的最初阶段——分离便具有这样的效用。受礼者被送往远离村庄之地,如旷野、深山中的洞穴,或是森林中专门建造的营地和棚屋,四周设有屏障与栅栏,甚至派兵驻守,防止外人人内亵渎。巴西的奇克林族人将这种与村庄相隔的中间地带称之为tuk(兼有黑色与死亡的含义),形象地说明了分离区域集中了成年仪式的实质——死亡与再生。少女的活动区域较小,通常只在不见光的密闭茅屋中独居或由女伴陪住,尼亚萨湖北端的阿瓦孔德部落把这种小屋叫做“无心的姑娘”分离的目的在于以特殊的禁闭性环境试炼少年的意志,净化其心灵,促进其更快地成长发育。而少女在被迫隔离期间,“可能会得到与其天性势力更密切的接触机会。”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人们不仅将受礼者隔离在既定的物理区域之内,还通过种种禁忌对他们实行精神上的禁闭,主要有性禁忌与食物禁忌等。
性禁忌源于原始社会对性的消极信念。大多数部落“总是把性关系同许多严重的灾难联系在一起”,甚至相信“性交和死亡有关,是前者的‘发明’导致后者的发生”,并认为在性成熟的时刻发生两性关系尤其危险,因而临近生理成熟的青少年需要加以严格的禁忌。少年被禁止与女人相见,尤其是刚有过性关系的女人;少女的隔离领地不得出现男人,只有母亲或女奴等女性为她送去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