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研究丛书:凉山美姑九口乡社会历史调查
分類: 图书,历史,民族史志,
作者: 马长寿 主编,李绍明 整理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150000版次: 1页数: 139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509463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教授于1957年主持的一次民族学田野调查报告的初稿整理而成,是迄今马先生关于彝族研究的著作中唯一一本现在才公开出版的作品。
全书分为六章:概况,生产力和产业活动,等级与等级关系,土地关系,美姑地区阿陆家、马家的迁徙和向外发展史,黑白彝的家支关系与白彝的来源和形成,其中第五章“美姑地区阿陆家、马家的迁徙和向外发展史”由马先生亲自撰写,其余各章由马先生的助手张大鹏、王宗维和四川省博物馆的王平贞撰写,由马先生修改定稿。报告反映了民族改革前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九口乡的社会、经济、政治、家支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一些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
该书是马长寿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一笔极其宝贵的学术遗产,有待我们认真去学习与研究,并在继承中使之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同时,它的出版也是我们对马先生最好的纪念。
目录
第一章 概况
一、行政区和自然区
二、调查的区域
三、九口乡的户口
四、土地占有情况
第二章 生产力和产业活动
一、自然条件
二、农业
三、手工业
四、畜牧业、林业
五、以往鸦片种植及对社会的影响
六、生产水平与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章 等级与等级关系
一、各等级的社会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二、各等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
三、等级内部的阶级分化
四、等级升降
五、反抗斗争
六、名投关系
第四章 土地关系
一、总的情况
二、土地占有
三、租佃关系
四、土地买卖和典当
第五章 美姑地区阿陆家、马家的迁徙和向外发展史
一、利利土司曾在700年前一度统治美姑
二、马家的迁徙路线和对利美夹谷的占领
三、阿陆家的来历
四、阿陆家、马家联合攻下沙马土司和姐觉土目
五、阿陆家瓦库支和马家孤惹支的争夺土地战争
六、阿陆家砥窝支和马家补陀支的五年战争
七、阿陆家、马家与阿侯家、苏呷家等家支的关系
第六章 黑白彝的家支关系与白彝的来源和形成
一、黑彝家支及其关系
二、白彝家支的来源、分布及其与黑彝家支的关系
三、白彝各家支社会地位的比较和瓦加取得家支的过程
附录一 凉山美姑县利美夹谷区九口乡地图
附录二 阿陆家、马家迁徙路线和向外发展地图
附录三 美姑县利美夹谷区九口乡户数、人数统计表
附录四 美姑县利美夹谷区九口乡民主改革前各阶层占有土地情况统计表(1956年)
附录五 美姑县利美夹谷区九口乡九口、瓦乌瓦罗两行政村外乡黑白彝在本村占有土地表
附录六 九口村、沙马开、塔西浦、利美夹谷的黑白彝在外乡所有土地表
附录七 美姑县利美夹谷区九口乡九口、瓦乌瓦罗行政村各等级占有情况统计表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概况
二、调查的区域
1957年5月15日,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美姑小组到达美姑县城(利美夹谷),18日开始了调查工作。同年6月20日结束工作,离开美姑。
调查的对象是九口乡,但由于人力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主要集中力量调查了九口乡九口行政村和瓦乌瓦罗行政村。九口行政村包括5个自然村:歌地阿摩,依八列乌,罗维夹谷(即利美九日),沙马开,塔西补。这5个村原都属于阿陆家黑彝的势力范围。瓦乌瓦罗行政村包括4个自然村:瓦乌(即利美瓦乌),阿八列,切哈,瓦罗。这4个村原都属于马家的势力范围。
我们所以选择利美夹谷区九口乡的上述两行政村为调查目标,乃是因为它们具有下述几种特点:
第一,利美夹谷是凉山中富有历史意义的一个地区。古代黑彝(诺合)祖先“古侯系”和“曲湟系”从云南义滋坡渡金沙江来到美姑河流域时,就在夹谷西南的利美莫姑分为东西两路:古侯系向东路行,曲湟系向西路行,此后两系的子孙就分布到凉山各地。又距今二十五六代约七百年前,曲湟系的利利土司建衙于“利美夹谷”的“利利呷”上。但统治不久,各地黑彝纷纷策动了大规模的驱逐土司运动,于是利利土司就迁到昭觉以西的三湾河去了。
利利土司迁出不久,阿陆家、马家分别从车子尔陀和雷波迁到夹谷的以北和以东北,以后逐渐南下,阿陆家、马家分割了利美夹谷,阿陆家在夹谷南部,马家在夹谷北部,从此阿陆家和马家就成了这一地区的主人。
第二,利美夹谷区是阿陆家和马家的交汇所在。除了此行政区和新占领的沙马土司的土地外,阿陆家、马家的交汇几乎可以说就没有了。在利美夹谷区阿陆家、马家的交汇区有两个:一个在瓦库尔苦乡,另一个就在本乡。本乡最典型的交汇区,就是夹谷中的九口行政村和瓦乌瓦罗行政村。我们之所以选这两个行政村为普查对象并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原因就在这里。
第三,利美夹谷的生产力水平在新中国成立前很低。海拔高的山地,石头太多,土壤贫瘠,只宜种荞子。海拔2000米以下,虽能种五谷,但因为没有水力设备,又施肥不够,所以谷类的产量很少。加之生产工具简单,农业技术水平又低,所以这里的轮种地和轮息地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而且以贵族自居的黑彝一向是不从事生
产的,瓦加和呷西的劳动情绪不高,只有少数曲伙辛勤劳作。从各方面情况看,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彝人的生活水平是不可能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