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山外——一个支教志愿者与他学生们的十年

分類: 图书,文学,纪实文学,
作者: 李广宇著
出 版 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264000版次: 1页数: 280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107951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1999年曾获“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的著作《大山深处——一个青年志愿者的手记》的姐妹篇。 10年前,作者去贵州支教,亲身体验大山深处孩子们的生活;10年来,他一直追随着孩子们的人生轨迹;今日,他以10年为尺度去回顾,将学生们的故事浓缩成集。全书共20万字,真实地记录了大山深处孩子们在十年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关爱的笔触记录下这些孩子们为了梦想而付出的诸多努力。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他学生一样的农民工,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他们的梦想与努力。只是因为环境的不同,他们才和别人有着不一样的生活历程。就像那些冬青树,历练人生之苦,方能怒放有声。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199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著作《大山深处——一个青年志愿者的手记》的姊妹篇,是青年作家李广宇的又一力作。十年前,作者作为首批支教青年志愿者到贵州农村支教,创作了饱含深情的《大山深处——一个青年志愿者的手记》。在这本书中,作者生动、真切地记录了一群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的生景和向往,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援助。十年来,作者一直在关注这群孩子,目光一直追随着他们,再一次以极大的爱心和毅力记录下了这群孩子的成长轨迹。从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群大山里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不断地从山里走到山外,又从山外回到山里,反反复复,曲曲折折,向我们传递某些值得深思的东西……
目录
前言 楔子,10年的机缘
第一章 张老师的2007:那个最美丽的乡村女教师
第二章 孙继宇的2006:打工传销迷途的无言回归
第三章 朱强的2005:爱是暗夜最亮的星
第四章 宁杰的2004:有一种选择让人失去所有
第五章 江春莲的2003:父亲,请多给我一点爱
第六章 孙明的2002:死亡原来也是这般美丽
第七章 张颖的2001:我只为爱情私奔
第八章 张言武的2000:那个时候,那个女孩
第九章 余淑敏的1999:留给学生时代的最后纪录
后记 20年后的我:有多少梦想让我们激动
书摘插图
第一章张老师的2007:那个最美丽的乡村女教师
到盘县的第一天,我就给张老师打电话。她的婆婆接了电话,说她和丈夫一起去赶场了。刚好朱强在我旁边,问他,他说知道那个地方。春节前的乡下,几乎每个人口聚集的地方都会有临时的乡场,类似北方的年货大集。
挂了电话,我对朱强说要去乡场上找张老师。他很奇怪地问我,张老师不是要生孩子了吗?怎么会去赶场呢?我说我不知道,心里也很疑惑。
在去盘县之前我和张老师通过电话。她告诉我,她马上要临产了。因为这之前有过两次流产的经历,这一次她特别小心。我问她预产期是哪天,她说刚好是我计划里离开盘县的日子。我当时还想,怎么这么不巧啊!
我对朱强说,我们去找张老师吧。朱强有些犹豫,但没说什么。
等上了车,我问他,你不愿意见张老师吗?他没说话,只是笑笑。他的心思我是知道的,有很复杂的情感在里面。而这些复杂的情感多半和张老师的婚姻有关。
张老师是我在盘县时搭档教初中一年级四、五班的英语老师。关于她的回忆总是那么清晰。
第一次见张老师是那年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开完会,从会议室里出来。张老师和她妈妈在会议室外面等校长,似乎有什么事。那时张老师是一个胖乎乎的女孩,头发梳得有板有眼,看陌生人时眼睛总是垂下的,偶尔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等我们回教师宿舍不久,她和妈妈也。一起来宿舍,这时我才知道她也是这一学期过来教书的。
张老师是我第一个认识的代课老师,当时她的工资是每个月150元——那时从两河到盘县的路费来回是10元,她的工资可以想象有多么微薄。
张老师从四川的某个大学毕业,自费生,毕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回了盘县,但又找不到更合适的工作,最后在亲戚的介绍下来两河教书。
那时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需要英语老师,便请了张老师来教。她很高兴地答应,并且教得非常认真。到山区以后,我不大适应气候,经常得病,她就代我管理班级,所以在学生们那里,我们两人都好像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
学期开始后,我不断下乡家访,只要有时间,张老师都会陪我一起去。有了张老师,我下乡家访的路走得要顺畅一些。比如方言,比如风俗习惯……每次想起这些,我的内心总是充满感激。如果说盘县给我留下了那么多的美好印象,那么张老师就要占据最大的一半。
张老师的家境一般,在离开盘县前,我曾经去过她家。从公路走很远,进一个山洼,张老师的家就建在半山坡上,是一座老房子。到她家,张老师坚持不让我进屋子。她说,家里太破了,不如就在院子里坐。那天她家里只有她妈妈和弟弟妹妹,那时她的哥哥开货车跑长途,她的父亲在矿上上白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