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
作者: 彭兆荣 著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版次: 1页数: 387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508391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仪式一直被人类学家当作观察人类情绪、情感以及经验意义的工具,成为民族志研究者阅读和诠释社会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本”;比起日常生活中的“秘而不宣”、“未充分言明”以及缄默的意义而言,仪式是较为集体性和公开性的“陈说”,具有经验的直观性。仪式的这些特征都使得人类学家们热衷于将它做为一种思想和民族志范本的重要对象。
内容简介
仪式理论与实践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表现出对仪式的独特认知、理解和解释,人类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也在仪式研究中得到反映。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都在仪式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并与他们的学术主张相辅相成,泰勒、弗雷泽、范.根纳普、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克罗伯、列维一斯特劳斯、利奇、埃文斯一普里查德、弗斯、古迪、特纳、罗萨尔多、道格拉斯、洛伊、拉帕波特、贝尔……。早期英国人类学中甚至还有一个学派叫“神话仪式学派”(剑桥学派)。仪式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国际学术界还有专治仪式研究的刊物——《仪式研究》。
本书是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对仪式领域进行研究的第一部专著,集谱系梳理、学理依据、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田野案例及作者独立见解为一体。
作者简介
彭兆荣,l956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比较文学理事,文化部非物质遗产专家组成员。曾到法国尼斯大学人类学系、法国国家科学院“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中心”从事学习和研究。法国巴黎大学(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
主持过国际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和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等工作。主编《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人类与遗产丛书》、《旅游人类学译丛》等。代表著作有:《文学与仪式》、《旅游人类学》、《人类学关键词》(合作)、《摆贝:一个西南边陲的苗族村寨》、《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寂静与躁动》、《生存于漂泊之中》、《西南舅权论》、《文化特例》等。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目前主要研究领域:遗产批评、族群理论、旅游人类学。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仪式的引介
第一节仪式的概说
第二节仪式的表述与定义
第三节仪式的功能与特点
第二章仪式、神话与宗教
第一节仪式与神话的关系
第二节仪式中的信仰和意识形态
第三节仪式的宗教渊源和社会行为
第三章仪式与社会
第一节仪式的社会性表述
第二节仪式的社会化控制
第三节仪式与社会等级
第四节仪式巾的角色
第四章仪式与族群
第一节世系发展与英雄祖先
第二节仪式与族群边界
第三节仪式符号与族群认同
第五章仪式与交通
第一节仪式的交流与转换
第二节酒作为物的符号与仪式的交通
第三节仪式中的权力与声望
第六章仪式与表演
第一节仪式中的表演
第二节一个古老的命题
第三节仪式理论的几个“链接点”
第四节仪式/游戏,娱神/自娱
第七章仪式的进程:阈限与通过
第一节分类与阈限
第二节对阈限的理解与使用
第三节特纳的仪式理论
第四节对阈限理论的批评
第八章仪式的象征:功能与结构
第一节象征:仪式的符码及功能
第二节仪式象征符码的整体构造
第三节仪式的隐喻
第四节仪式的结构
第九章仪式的历史记忆与叙事
第一节仪式的历史方法与记忆的一般陈述
第二节历史的边界如何在记忆与叙事中构建
……
第十章仪式与暴力
第十一章仪式的转换与治疗
第十二章仪式与生态关系
第十三章仪式与现代移动性
参考、征引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仪式的引介
第一节仪式的概说
“仪式”是一个具有理解、界定、诠释和分析意义的广大空间和范围;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话语”(large discourse)。(Bell,1992:1)可以或可能包容上至宇宙观的认知,下至具体的实践行为;因而具有多维解读的可能性——无论是主观、客观抑或是“主观客观”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学仪式理论从发生(此指人类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轨迹,仪式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正因如此,对仪式进行全面的评述自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其原因在于对仪式的“中心和边界”的把握与确认上的困难。(Grimes,1985 8) 它上可大至如“道”之宏大、之玄奥;下则微若生活之屑末,日常之琐碎。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和所谓“制礼作乐”之说;它已经成为建立华夏文明之文化秩序的一种象征。而要了解这一古老的文明体便不能完全撇开仪式和对仪式发生形貌的理解。叶舒宪教授在《中国神话哲学》中开宗明义:“用现代人类学的眼光束看,所谓‘礼’乃是自史前社会的部落宗教仪式发展而来的礼仪——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行为;而所谓‘乐’,最初也不过是配合宗教仪仪式行为而进行的另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行为。”(叶舒先,1992:3)可见,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它与华夏,乃至世界古代文明体的文化渊源和制度的发生有着根本上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