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海奇莲:际然法师传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布纹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25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54032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莲宗寺位于天津市区,是1949年后天津仅存的一座尼僧寺院。
创建者际然法师,1955年披剃于北京拈花寺的量源法师,次年回到天津开始募化净资买地备料。1938年际然法师在昌文和光道两位比丘尼法师的帮助下,首建大殿,后又修山门和东西两厢及后楼念佛堂。全部工程由际然法师亲自设计,购料及监工,历时十三年才陆续完工。因该寺地处闹市区,毗邻多为妓院、大烟馆等秽处,故取之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又以莲宗也是净土宗念佛法门之意,故称莲宗寺。莲宗寺虽占地小,但际然法师在开山时所发的愿言“来僧不赶,去僧不留,自己不亲度徒众”的愿言,使此寺十方丛林的清严道风名闻遐迩。此道风被际然尼师的接班人圣慧法师继承至今,并将作为莲宗寺的传院家风而保留。
作者简介
布纹原名陈素华,1944年生。大专学历,企业干部。1977年在《散文》杂志上发表处女作,几年来共发表文学作品70余万字,2002年报告文学“商海珍珠”获《人民文学》优秀奖;2005年报告文学“点燃希望”获《第二届世纪大采风》铜牌奖。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杂志社特聘作家。
目录
序
缘起
第一章 爱新觉罗氏的后裔
第二章 童心刻满伤心疤
第三章 苦闷心灵的呐喊
第四章 寻求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
第五章 净土里的恩怨
第六章 修建寺院
第七章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第八章 佛教协会副会长
第九章 转折
第十章 在第九塑料厂的日子
第十一章 十年动乱
第十二章 政府拨款修复寺院
第十三章 弟子如是说
第十四章 法师的日常生活
第十五章 最后的足音
后记
跋
书摘插图
第一章爱新觉罗氏的后裔
际然法师的先祖
际然法师是满族正白旗人,系爱新觉罗之后裔,原籍是辽宁省沈阳市金家哈拉。
际然法师的先祖是皇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九子,名叫汤古代。因征战有功,被封为镇国将军。
汤古代的后几代人也都有封爵世袭,最后一代封官的,被朝廷封为肇王,封地在河北省大城县,现在的河北省大城县南肇村就是当时肇王的封地之一。
由于清朝皇室中始终是明争暗斗,诸王竞立朋党,争权夺势,彼此势若仇敌,也不知道际然法师的哪一位先人冒犯了朝廷,因此被削爵夺地,贬为庶民,并永远不许在朝中为官。
早在际然法师曾祖父时,家境就已经败落,全家人四处漂泊。由于全国各地穷苦人太多,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全家才又回到北京,靠着朝廷每月发给旗人的那点保命钱粮维持着紧巴巴的最低生活。
1911年3月29日,辛亥革命的烽火在神州大地上熊熊地燃烧起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11月13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了南京中央政府,那时候的清朝政府,早已腐败不堪,病人膏肓。12月25日,清朝政府被迫宣告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王朝彻底灭亡。
清政府垮台以后,旗人的那份不劳而获、早涝保收的铁杆皇粮被取消了,中国四百万满族人,不得不各自自谋出路。
际然法师的父亲叫金桂明,生于1876年,1915年病故,在他25岁的时候,原配邝氏夫人病故,留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金松泉,11岁;小的叫金松禄,10岁,在金桂明39年短暂的一生中,既遭遇了丧妻的悲苦,又饱尝了自谋生路、养家糊口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