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的负担:为什么西方的援助收效甚微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理论,
作者: (美)伊斯特利著,崔新钰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33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61296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2006年《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最佳图书,《哈利波特》畅销世界,成为一度低迷不振的全球出版业的救世主;而两万多亿美元的援助却无法实现西方救穷国于水火的救赎之愿。原因何在?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开始兴起以来,西方国家在大推进等理论的引导下,为欠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以期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实施半个世纪以来,虽然西方为此投入了两万多亿美元,但这些欠发达国家依旧在贫困的陷阱中挣扎,即便出现了增长也大多是昙花一现,未能持续。2005年,曾经为东欧和苏联设计“休克疗法”的著名经济学家、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顾问萨克斯又提出了一个旨在帮助穷国脱贫的一揽子计划,呼吁西方国家提供更多的援助。针对这一提议,本书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批评意见,认为如果援助计划不能根据穷国人民的需求而提供,不能用于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自救环境,新的援助依然会像以前投进去的两万多亿美元一样打水漂。本书的内容无论是对穷国的发展,还是对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和扶贫举措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他于198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2001年一直在世界银行工作,2001~2003年任全球发展中心和国际经济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伊斯特利的研究领域包括非洲的经济发展和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微观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5年曾出版过其著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
目录
第一章计划者与调查者的较量
第一篇计划者为何无法带来繁荣
第二章 “大推进”传奇
第三章无法进行计划的市场
第四章计划者和暴徒
第二篇承担责任
第五章富人有市场,穷人找官僚
第六章救救穷人们
第七章医治者:成功与悲剧
第三篇白人的军队
第八章从殖民主义到后现代帝国主义
第九章对贫民的侵略
第四篇展望未来
第十章本土的发展
第十一章西方援助的未来
注释
媒体评论
伊斯特利有关举措、激励和沟通的观点有诸多可取之处。我们应该感谢伊斯特利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丰富了发展问题方面的文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
与《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一样,《白人的负担》也是一本重要的图书。伊斯特利不仅富有同情心,而且眼光深远,对问题的本质分析得一针见血。U2乐队的博诺和他的粉丝们应该听听伊斯特利在说什么。
——《纽约时报》书评
《白人的负担》或许会令白人们不安,但却不可不读。该书强烈呼吁对援助进行改革。
——《商业周刊》
通过对援助历史的精辟分析,伊斯特利粉碎了西方想通过援助终结贫困的幻想。他创作此书更多是出于无奈而不是气愤,当然,气愤或许也是必然的结果。无论是基于道德还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援助机构的挫败一定会令您深感不满。
——《经济学人》
书摘插图
第一章计划者与调查者的较量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用耐心去遵守,
用面纱去遮掩恐怖的威胁。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进行自豪的展示;
千百次地以朴实无华,
去找寻他人的果实,
去追求他人的收获。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那野蛮的和平之战——
扬起风帆,向饥荒宣战,
发出召唤,终结病痛。
——罗德亚德吉卜林《白人的负担》,1899年
对于穷人们的两大悲剧之一,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知之甚多,且能言善辩。2005年1月,在一篇充满激情的演讲中,他谈到全球有数十亿人正忍受着极度的贫困,数百万儿童死于可轻易预防的疾病。布朗呼吁,将国际援助额提高一倍,为全世界的穷人们制订一个“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西欧经济的计划);再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将筹措而来的数百亿美元,用于救助忍受贫穷折磨的人们。布朗希望人们看到希望,因为完成以上种种善举并非难事。将疟疾死亡率降低一半的药剂,每剂仅需12美分。预防儿童感染疟疾的蚊帐,每顶只需4美元。未来十年内,在每位新生儿母亲身上投入3美元,就能减少500万婴幼儿死亡病例。给每个家庭投入很少的费用,像阿玛丽奇这样的孩子,便能入学接受基本教育。
对于穷人们的另一大悲剧,戈登布朗则避而不谈。这个悲剧就是,在过去50年中,西方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却仍无法为孩子们买到价值12美分的药品,以减少全球一半的疟疾死亡病例;西方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却仍无法为贫困家庭提供4美元的蚊帐;西方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却仍无法为每位新生儿母亲提供3美元的补助,来预防500万婴幼儿的死亡;西方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可阿玛丽奇仍旧辍学在家,捡拾柴火。如此充满同情的善举,却无法为急需帮助的人们带来这些实惠,这正是悲剧所在。
2005年7月16日,《哈利波特》儿童系列图书第六卷的首发日,在英国和美国上架的900万本新书,被望眼欲穿的书迷一抢而空,图书零售商们不停地进货,以补充货架。亚马逊和巴诺(Barnes&Noble)网上书店将预定的图书直接投递到消费者家中。哈利波特不需要马歇尔计划,年幼的巫师也不需要国际金融机构。国际社会如此高效地为富人服务,娱乐大众,却不能为濒临死亡的穷孩子们提供12美分的药品,这真令人心碎。
本书写的就是这第二个悲剧。空想家、名人、总统、财政大臣、官僚,甚至军人们都提到上述第一个悲剧,他们的悲悯与努力也值得人们敬佩。然而很少有人提到这第二个悲剧。无数人心怀善意和悲悯去帮助穷人,而我却提出这第二个悲剧,真像一个吝啬鬼。我对许多读者提起过,有许多善良的人们,都是西方大计划的信徒,相信它能够帮助穷苦大众,而我自己也非常愿意相信它们。时不时地,我会感到自己就像一个有罪的无神论者,红衣教主们正开会秘密讨论教皇保罗二世的接班人,而我却闯进去搅了局。虽然帮助穷人的大计划存在许多共识,但读者们仍会接受我对该计划的质疑,正如红衣主教们会接受我对新任教皇的提名——流行歌手麦当娜的质疑一样。
然而,我和许多持相似观点的人们仍继续努力,并非放弃对穷人的援助,而是要将援助落到实处。要减轻这一个悲剧,发达国家不得不首先将第二个悲剧列入议事日程。否则,目前这股解决世界贫困的热潮还会重蹈前人的覆辙:从美好憧憬到满心期待,又从沮丧失落到愤世嫉俗。
第二个悲剧源于传统上西方对全球贫困的错误援助方法。本书能够有助于在多年之后,最终发现正确的大计划,对外国援助进行改革,让穷人脱贫、吃饱饭,让孩子们远离死亡吗?过去五十多年中,诸多远比我智慧的人尝试过多种计划,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如果我已找到可行的计划,那可真是个大突破。
诸位读者尽可放心,本人并未被青史留名的念头冲昏头脑。乌鸦鼓噪般讨论所谓正确的外国援助计划,不过是误人子弟的又一表现。尽管众多前人尝试过,众多今人仍在尝试着发现所谓正确的计划,但是,真正正确的计划,就是不做计划。
计划者的失误,调查者的成功
我们把拥护传统解决之道的人们称为计划者,把寻求别样解决之道的人们称为调查者。为什么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孩子们不能得到价值12美分的药品而健康茁壮的富家孩子们能得到《哈利波特》?其原因就是,12美分的药品由计划者提供,而《哈利波特》由调查者提供。
这并不是说生产和分销《哈利波特》的自由市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穷困潦倒的人们,并没有金钱去刺激市场调查者来满足他们迫切的需求。然而,市场调查者的想法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建设性的国际援助方案。
在实施国际援助的过程中,计划者高呼良好意愿,却没有鼓励人们付诸行动;调查者探究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因此获得成功。计划者吊着人们的胃口,却不去满足它;调查者却可以对自己的行动负责。计划者决定供给什么;调查者却在寻找需求。计划者试图与国际接轨;调查者考虑本国国情。高层计划者对基层知之甚少;调查者则去探究基层的现实情况。计划者从不去了解按计划行事是否达到了目的;调查者则去落实顾客们是否满意。如果新的援助仍然无法为孩子们提供12美分的疟疾药品,戈登布朗会为此负责吗?
计划者认为自己已经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认为贫穷只是一个技术难题,自己的办法足以解决。调查者承认自己事先并不了解问题的答案,认为贫穷是政治、社会、历史、制度、技术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问题,调查者希望通过反复证伪试验,找到解决每个具体问题的答案。计划者相信局外人的认识已足以解决问题。调查者坚信只有内部人士的认识才可能解决问题,而且大多数解决方案都由内部产生。
联合国新千年计划主管、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充满激情且能言善辩。每一次听他演讲,我无不深受感动。可非常遗憾,他那看似聪明的解决方案却不那么让人信服。萨克斯教授提出了一个解除贫困的大计划,共有449个援助项目,包括利用豆科植物为土壤固氮以保持养分、实施抗逆转录酶疗法治疗艾滋病、用特殊编程手机为健康咨询师提供实时数据、建立雨水灌溉系统、建立电池充电站、为身患疟疾的孩子提供12美分的药品进行治疗。萨克斯教授在呼吁西方加大援助世界其他地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的实施策略,却并非行之有效。根据萨克斯教授的新千年计划,联合国秘书长将牵头这个大计划,并与6个联合国官方机构统一行动,与联合国国家小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系列发达国家援助机构相配合。该计划是西方旨在消除贫困的一系列计划中最新的一个。
谈到那价值12美分的药品,计划者们精力有限,却同时还要关注其余448个援助项目;他们缺乏对当地情况的了解,不知道每个地方有多少孩子身患疟疾,也不知道在众多医疗诊所中,每一个分别需要多少药品;他们没有工作上心的代理人将那些药品送到那里;当地诊所工作人员薪酬微薄,工作懈怠;众多援助项目代理人既要负责健康体系项目,又要负责疟疾项目;那价值12美分的药品,一如果出了库房却没有送达患病的孩子手中,没人知道谁该为此负责;当地孩子的家长们,甚至无法与计划者们就药品去向问题进行沟通。
调查者们的工作更有干劲,收效也更好。当他们抱着强烈的愿望去做一件事,同时成本又如此低廉时,他们一定有办法将这件事办成。
2005年7月16日,疯狂等待新书上市的书迷们将最新版本的《哈利波特》一抢而空。因为市场给图书零售商、批发商、出版商们带来丰厚的回报,所以商人们才有强烈的动机保持图书供应。无数儿童读物作者寻找丰满的人物和曲折动人的意境,以此吸引读者为他们带来收入。曾靠社会抚恤金生活的苏格兰单身母亲J.K.罗琳,在创作出小巫师战胜大恶魔的《哈利波特》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之一。
调查者们发现,如果不是把精力分摊在大计划上,而是集中在一项具体任务上,比如为濒临死亡的孩子们提供药品,收效就会好得多。通过检验调查者们的任务可知,这项具体任务是否对贫苦大众帮助巨大,他们或因援助效果显著而得到嘉奖,也会为任务失败承担责任。我们能够看到,在一些领域,调查者们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在消除全球贫困这个领域,计划者们控制着外国援助,调查者们鲜有机会一显身手。
计划者们可以做出言词华丽的承诺——终结贫困。唯一与之相悖的是,他们将关于贫困的第二个悲剧,带给了这个世界。忍受贫困的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不仅仅归咎于漠视贫困的人们,同样也归咎于虽然渴望帮助却不懂如何真正给予帮助的人们。尽管我们向计划者们的善意致敬,但为了摆脱贫困,我们必须对他们的主张采取强硬的态度。
大麻烦和大计划
从购买力的角度看,全球有将近30亿人的日消费不足两美元、8.4亿人没有足够的食物、每年有1000万儿童死于可轻易预防的疾病、300万人死于日益扩散的艾滋病、10亿人喝不上洁净的饮用水、20亿人用不上基本的卫生设施、10亿成年人是文盲、不发达国家中有1/4的儿童尚未小学毕业便辍学在家。于是,阿玛丽奇不得不一筐筐地背柴火,无法去学校读书,无法去操场玩耍。
毋庸置疑,贫困问题打动着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们。为消除贫困,西方世界进行了一系列努力。除了来自外国的经济援助,也包括技术支持,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贷款,传播资本主义及民主观念,改善医疗救治条件,以及国家建设、新帝国主义、军事等一系列干涉。无论左翼还是右翼,都参与到这一努力中。
那么,“西方”到底指的是谁?尽管非西方国家(如日本)和全世界的专家权威们,也参与到使不发达国家转型的进程中,但所谓西方,主要还是指控制着各大国际组织的北美和西欧政体。
穷人们的悲剧激起了进行变革的愿望。吐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把“我们的梦想是一个没有贫穷的世界”的字样挂在世界银行总部大厅的墙上。谈到这样一个梦想时,他激情澎湃地写道:
如果我们能脚踏实地而又充满远见地行动,
如果我们拿出勇气,
如果我们站在全球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分配资源,
我们就会给后代一个更加和平与公平的世界。
只要能减轻一点点的苦难,
全世界的孩子们都会充满希望。
这,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这,是我们的责任。
新千年伊始,在纽约,联合国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梦想。它在“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国家首脑聚会”上,承诺将“消除贫困,推动人类尊严与平等,实现和平、民主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当时,各国政客们尤其对“千年发展目标”表示认可。2015年之前要完成的八个目标包括:一、根除贫困与饥饿;二、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三、推动性别平等,提高女性地位;四、降低儿童死亡率;五、改善妇女健康;六、防治艾滋病、疟疾及其他疾病;七、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八、发展全球合作。这些无一不是美好的目标。
2005年1月,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瑞士达沃斯(当年世界经济论坛举办地)呼吁,通过“大推进”计划,提高外国援助金额,实现非洲的千年发展目标。布莱尔做了一份“非洲报告”,3月出台的报告,同样呼吁实施“大推进”计划。
2005年7月在苏格兰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戈登布朗和托尼布莱尔将消除非洲贫困的议题列在议事日程首位。2005年7月2日,鲍伯吉尔道夫(一位为非洲募捐的爱尔兰摇滚歌手)聚集众多知名乐队举办了“现场八方(Live8)”慈善演唱会,试图游说八国集团领导人能够改变非洲的“贫困过去”。在1985年的“巨星资助非洲慈善演唱会”上表演过的埃尔顿约翰来了,麦当娜也来了,新生代的“酷玩”等乐队也参加了演出。在八国集团峰会期间,数十万人为了非洲脱贫的事业游行奔走。“现场八方”慈善演出诠释了穷人们的痛苦,音乐会为帮助穷人而进行的努力感人至深。摇滚明星们拿出时间,呼吁全世界人们关心那些在绝望中挣扎、饱受贫困折磨的人们,这真是一件善举。
只有从过去的努力中汲取经验,才能真正在今天帮助穷人。然而,遗憾的是,西方很少能够如期完成上述美好的目标。举例来说,联合国在1990年举行的一次峰会上,提出在2000年前完成对初等教育的普及(现在已计划到2015年)。早在1977年的一次峰会上,联合国提出在1990年之前,实现全人类使用洁净饮用水及卫生设施的目标(根据千年发展目标,这个期限现在是2015年)。然而,从来没有人对这些未完成的目标负过责任。
2005年7月,八国集团达成协议,将援助非洲的金额从每年250亿美元增加到500亿美元,援助额增加一倍。同时,免除非洲在先前尝试“大推进”计划的过程中由援助贷款引发的债务。
目前,这股实施大计划的热潮,正随着“反恐战争”的进行获得新发展。2003年5月,在打败萨达姆的军队之后,布什总统在海岸卫队军官学院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激励众人:“防治疾病、消除饥饿和贫困等目标,从道德层面展示了美国的影响。威尔逊总统曾说,‘实现人类的解放,美国有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精神力量’。新世纪里,我们必须把这种力量贡献给全人类的福祉。”新军事干涉与冷战时期的军事干涉大致相同。新帝国主义者与旧时代殖民者的幻想也别无二致。军事干涉与占领体现了典型计划者的思维:通过来自西方的某个简单外部因素,企图改变属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由复杂因素影响着的内部问题。
进行经济援助的“大推进”计划,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动外国援助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中央计划和“大推进”规划正风靡一时。这种理念遗留到今天,影响了各机构对经济发展进行计划的手段。世界银行、地区性开发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国家援助机构都曾受到影响。首先,这些机构呼吁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规划;随后,它们转而呼吁在这些国家开放自由市场。但在很多方面,这些机构本身却继续以计划者的姿态进行运作(直到今天,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在倡导一种类似国家计划的文件,叫做《战略减贫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