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李曰庆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7-1字数:版次: 2页数: 362印刷时间:开本: 大16开印次: 13纸张:I S B N : 978780156311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各论为临床篇,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全书在保持中医外科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客观了反映目前临床研究的新成就。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范围
第二节 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辨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第六章 中医外科调护
第一节 一般护理
第二节 饮食护理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疮疡
第一节 疖
第二节 疔
第三节 痈
第四节 发
第五节 有头疽
第六节 流注
第七节 发颐
第八节 丹毒
第九节 无头疽
第十节 走黄与内陷
第十一节 流痰
第十二节 瘰疬
第十三节 褥疮
第十四节 窦道
第八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乳痈(附:乳发)
第二节 粉刺性乳痈
第三节 乳痨
第四节 乳漏
第五节 乳癖
第六节 乳疬
第七节 乳核
第八节 乳衄
第九节 乳岩
第九章 瘿
第一节 气瘿
第二节 肉瘿
第三节 瘿痈
第四节 石瘿
第十章 瘤、岩
第一节 血瘤
第二节 肉瘤
第三节 茧唇
第四节 失荣
第五节 肾岩
第十一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热疮
第二节 蛇串疮
第三节 疣
第四节 风热疮
第五节 黄水疮
第六节 癣
第七节 虫咬皮炎
第八节 疥疮
第九节 湿疮(附:婴儿湿疮)
第十节 接触性皮炎
第十一节 药毒
第十二节 风瘙痒
第十三节 瘾疹
第十四节 牛皮癣
第十五节 猫眼疮
第十六节 白疕
第十七节 白驳风
第十八节 黧黑斑
第十九节 粉刺
第二十节 面游风
第二十一节 酒齄鼻
第二十二节 油风
第二十三节 瓜藤缠
第二十四节 红蝴蝶疮
第二十五节 淋病(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第二十六节 梅毒
第二十七节 尖锐湿疣
第二十八节 生殖器疱疹
第二十九节 艾滋病
第十二章 肛门直肠疾病
第一节 痔
第二节 息肉痔
第三节 肛隐窝炎
第四节 肛痈
第五节 肛漏
第六节 肛裂
第七节 脱肛
第八节 锁肛痔
第十三章 泌尿男性疾病
第一节 子痈
第二节 囊痈
第三节 子痰
第四节 阴茎痰核
第五节 水疝
第六节 尿石症
第七节 男性不育症
第八节 慢性前列腺炎(附:精囊炎)
第九节 前列腺增生症
第十四章 周围血管疾病
第一节 股肿
第二节 血栓性浅静脉炎
第三节 筋瘤
第四节 臁疮
第五节 脱疽
第十五章 其他外科疾病
第一节 冻疮
第二节 烧伤
第三节 毒蛇咬伤
第四节 破伤风
第五节 肠痈
附:方剂名录
书摘插图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外科自身经历了经验的积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临床治疗方法的建立与完善等过程,并受到所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中医学整体发展及西医外科学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其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与野兽搏斗,与气候抗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创伤,从而产生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鼻)、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疕”等。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书中已有痈、疽、创伤、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病的记载,并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熏法、角法、按摩等疗法。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中医药学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内经》涉及的外科疾病近30种,包括《素问》中的丁、痤、疿、痔、口疮、疝、厉风、瘕等及《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书中阐述的痈疽疮疡的病因病机,现仍是外科疮疡类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丁与疗同)”等。书中还记载了针砭、按摩、猪膏外敷等多种外治方法,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