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及其著作考证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经典古籍,
作者: 林佳静,伍悦 点校
出 版 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154700版次: 1页数: 298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773085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原名《张仲景特辑》,最初在1936年上海国医公会编辑的期刊《国医文献》中所刊出。陈存仁先生在期刊的编辑导言中明确指出:“搜集各方面有价值之论文,作有统系之纂集。不仅使读者得充分研究之材料,且求此刊物,有永久保存之价值。”可见该书之珍贵。《张仲景特辑》为钱超尘先生所收藏。
书中收集文章为当时中国医学院院务情报、国医公会会务情报共48篇,所列文章为清代和民国时期伤寒学派的名家对张仲景姓名事迹、郡望生卒及其著作的研究成果。
事不师古,其法水立;师古而不师圣人,其理不精。
[清代]周扬俊
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
[明代]张易水
医方有仲景,犹儒之有六经也,必要见于此,然后可与议医。
[明代]许鲁斋
内容简介
本书原名《张仲景特辑》,于1936年由上海国医公会编辑的《国医文献》以期刊的形式出版。书中所列均为近现代中日名医名家对张仲景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文章。如:陆九芝的“张仲景传”;章太炎的“张仲景事状考”;(日)吉益东洞的“伤寒论”;秦伯未的“张仲景之伟大贡献”;(日)丹波元坚的“伤寒论综概”;曹尹甫的“伤寒论原文订误”等等,凡五十余篇约二十万字。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期杰出的医学家,世称之为“医圣”。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了汉末以前我国医家的宝贵经验,并结合他自己的医疗经验和亲身体会,撰就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开创了六经辨证的先河,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完整诊疗模式。在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壮大中,这部著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后世奉为经典。
目录
编辑导言
张仲景传
张仲景事状考
伤寒论
医圣张仲景传
张仲景姓名事迹考
伤寒论
张仲景郡望生卒之推测
谒南阳医圣张仲景祠墓记
伤寒论
中央国医馆议修仲圣祠原文
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
读黄竹斋《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书后
《伤寒论》评
中国历代伤寒书沿革略史
《伤寒论》考证
历代伤寒书目考
《伤寒论》单论本题辞
伤寒论
伤寒论
《伤寒论》考
《伤寒杂病论》考证
《伤寒论》综概
《伤寒论》启秘
伤寒论
《伤寒论》演讲词
张仲景之伟大贡献
《伤寒论》著作之真诠
读《伤寒论》原书评议
读《伤寒论》杂记
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
读《伤寒论》心法
仲景《伤寒论》书后
《伤寒论》之研究
辨《伤寒论》
《伤寒论》原文订误
《伤寒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篇书后
《伤寒论》跋
论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研究纲要
湖南新发现之《古本伤寒杂病论》批判
《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否仲景秘本之商榷书
论何刊《古本伤寒杂病论》之真伪
书汉张太守仲景碑阴
罗哲初之《古本伤寒杂病论》评议
人物介绍
书摘插图
张仲景郡望生卒之推测洪贯之
比年以来,国中关于文化专史及名人传记等著述,时有出现。其中独有医药学史及古医家传记,尚付缺如。此稿为余昔年所撰张机评传之一页,兹特略加修正,录出发表。只以案头书少,参考资料,搜集无多,不能成篇,殊为遗憾。甚望当世博学,匡其不逮,为幸何如。
二四四十二,来追誊稿记
尝考南阳先生张仲景之事迹,范、陈二史,俱无专传,又并不散见于郭玉、华佗等传中。惟皇甫谧(士安)云:“仲景垂妙于定方。”《晋书本传》葛洪抱朴子有云:“仲景等穿胸以纳赤饼。”《隋书经籍志》注日:“仲景后汉人。”又《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林亿等校订序)王叔和《张仲景方论序》(存《太平御览》中)亦言其名机。则仲景名机,当可无疑。然此等记载,于考证其郡望生卒,均属无补,故必须由其交接之人之传记中求之。而今所知者,仅何颞与王粲(仲宣)二人而已。清代元和陆九芝先生尝撰仲景传,引用诸书。虽有今本《伤寒论序例》(王叔和撰),《甲乙经自序》(晋皇甫谧),梁陶宏景《别录自序》,隋巢元方《巢氏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甘伯宗《名医录》,宋林亿新校进《千金方疏》,林亿等《外台秘要注》,唐慎微《证类本草》,李濂《医史》、《太平御览》,王氏《玉海》,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陈振孙《书录解题》,清《四库全书目录》等,凡十八种,但其于生卒郡望诸问题,并未加以注意。于其学说一层,又复将后世传说,一并采人,混其本真。然此为曩昔国人治学之通病,未可以责陆先生也。
今既欲考仲景之郡望生卒,自当先考定其为何郡人,然后始从事于生卒之推测。考《襄阳府志》称其为南阳枣阳人,《李濂医史》则但云南阳人,陆九芝《仲景传》则书南郡涅阳人(从《河南通志》),各异其词。今考历史上“南阳”凡四,分列于后。
一、地名
(甲)春秋晋地——即今河南沁阳县。
(乙)战国齐地,本春秋鲁平阳邑,汉置南平阳县——即今山东邹县治。
二:、郡名:秦置,河南旧南阳府、湖北襄阳府之地。
三、府名:元置,明清皆属河南,今废今南阳县旧治也。
四、今县名:周申国,春秋楚宛邑;秦置宛县,为南阳郡治;隋改南阳县;明清皆为河南南阳府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