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张立文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40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7375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是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的。但只有学习以往的哲学,才能锻炼和发展这种能力。因此,总结某一逻辑结构的理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有益于这种锻炼,并在总结理论思维过程中,从纵的、横的和纵横结合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揭示人类思维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即规律性。这是我们研究古代哲学思想的目的之一。
宋代哲学思潮是在中国儒、释、道思想有深刻发展的广阔土壤上脱颖而出的,是在各种文化思想既相对相斥而又相补相济的和合中前进的,因此,宋代思想呈现出五彩缤纷、欣欣向荣的气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拿来形容思想界的情况,也是贴切的。在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中,朱陆两派就其思想特点和深刻性来说,都比较突出。朱熹的理本、格物穷理、居敬涵养与陆九渊的立心、易简工夫、向内遣外等,作为两种相对待而又相互补的思想,协调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理想和情趣,交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
目录
修订本序
前言
第一章心学的产生
一、宋明理学的发端
二、程颢与程颐之分野
三、陆九渊之承接
第二章陆九渊的家世、心学和著作
一、家世
二、走向心学之路
(一)科举求仕和心学的选择
(二)从政和心学本体论的建构
三、著作
第三章社会政治思想
一、“民本”与“君权”
(一)“民本”说
(二)“君权”说
二、吏与官
(一)吏说
(二)官说
三、弊端与变法
(一)弊端
(二)变法
四、科举与人才
(一)科举
(二)人才
第四章哲学的逻辑结构
一、从“心”经“物”到“心”的逻辑结构
二、“心”、“理”和“道”
(一)“心”论
(二)“理”论
(三)“道”论
三、“心”与“理”,“心”与“道”
(一)“心”与“理”
(二)“心”与“道”
四、“心”与“物”
(一)由“心”至“物”
(二)由“物”至“心”
五、理论思维的启迪
第五章一二、动静学说
一、“一”与“二”
(一)何谓“一”与“二”
(二)“一”与“二”的关系
……
第六章格致、知行学说
第七章陆九渊与朱熹思想异同之辨
第八章性和人的学说
第九章“义利”、“理欲”、“仁诚”的学说
第十章“直立”、“道势”和“三代”理想论
第十一章“明理”、“知道”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陆九渊哲学精神和影响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心学的产生
宋明理学,是中国宗法社会后期别具特点和风格的哲学思维形态。它以伦理道德为先验的“理”作为其基本内容,以超经验的理性(ration-alis)为其基本方法,反映了时代的理论思维水平。以道德理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宋明理学,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学派,“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主流派之一。
“心学”作为“理学”思潮中的主流派,它是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思维结构的产物。探讨“心学”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及在这种条件下“心学”哲学范畴的结合方式,拙著《朱熹思想研究》和《宋明理学研究》已涉及,不再赘述。这里仅就一些应特别说明的问题,略表己见。
一、宋明理学的发端
凡有关研究理学和理学家的学术著作,不免要涉及理学发端这个问题。但在以往中外有关的著作中,往往只及韩愈和李翱,不及或很少讲到柳宗元和刘禹锡,这应该说是不公允的。柳宗元、刘禹锡思想对于宋明理学的影响,实不在韩愈、李翱之下。如果说韩、李在伦理道德和“道统”方面影响宋明理学的话,那么,柳、刘则在思想途径和理论思维方面启迪了宋明理学的转生。韩、柳作为宋明理学的发端者,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基本相当。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以熔铸“百家之学”自诩,他企图综合
各家各派思想,建立一个系统的学说,以代替佛、道思想。唐中叶后,在儒、释、道三家鼎立,释盛儒衰的情况下,他以复兴儒学为宿志,以世俗的儒家哲学与佛教的宗教哲学相抗衡。这个儒学的复兴运动,一开始是以古文运动的形式出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