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与时间——谢林哲学研究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
作者: 先刚 著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39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005713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的哲学经历了漫长的复杂演变,而中后期阶段持续了17年的“世界时代哲学”构想在其中具有枢纽的地位。本书以“永恒”和“时间”两大问题作为线索,对世界时代哲学及其体系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还专门论述了谢林哲学之柏拉图式的“向上和向下”的二元路线以及谢林的宗教哲学思想。这些,都为全面深入地把握谢林的整个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入口。
目录
谢林文献缩写
第一章 谢林的哲学生涯
第二章 关于世界时代哲学
第三章 谢林对于永恒和时间的先行理解
第四章 作为世界时代哲学的本原的“绝对者”
第五章 流溢与时间的原则,永恒开端
第六章 自然与生命:永恒时间
第七章 分离:时间的实现
第八章 谢林的时间学说
附录一 谢林哲学之走向本原和从本原出发的道路
附录二 “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论谢林的宗教哲学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谢林的哲学生涯
谢林(1775—1854):昨日的巨星,今日的经典,明日的传奇。他的一生是奉献给哲学的一生。和大学同学荷尔德林和黑格尔相比,谢林少年得志,作为一个大学生就参与到德国哲学当时最高层次的原创和讨论中。他二十三岁时即获得名牌大学的教授席位,成为当时德国哲学界的头号人物,并在三十岁之前就达到了哲学声望的顶峰:他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天之骄子,他的先验唯心主义、自然哲学、同一哲学、艺术哲学成为当时支配哲学界的主流思想。然而,前半生的无比辉煌恰好映照出谢林此后年月巨大的失意和落魄,1805年放弃大学里的教职和从1809年起停止发表哲学著作更是造成其学术影响一落千丈,虽其古稀之年时的短暂“复兴”——l841年前往柏林大学接任黑格尔的教席——仍然无补于大势:人们不知道谢林哲学的进展如何,渐渐地也不再关心他在思考什么。关于谢林后半生的“沉沦”的原因,人们有很多臆测,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到时代思想的环境(比如黑格尔和雅各比的批评),从谢林自己的人生经历到所谓的“思想危机99'9等等。或许这些都算得上是原因,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所谓的“失意”主要指的是在公众和出版界那里没能始终保持响亮的名声和人气,那么这对于评价谢林的哲学来说,其实是无关紧要的。相对于永恒的思想自身,名声和人气(无论它在某个时期或某个地方是多么的红极一时)终究是浮云一般的,思想史上的无数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包括谢林自己年少时的无限风光又何尝不是如此。衡量思想的尺度始终是思想自身。只有具备这个基本意识,我们才不至于从一开始就轻视甚至忽略谢林后期的哲学思想。诚然,这些思想至今还笼罩在晦涩的云雾之中,不为人们所了解,正如他的早期思想也并不是总是得到恰当的理解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