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思想家·革命家--杨匏安
分類: 图书,传记,中国政治人物,
作者: 黄明同,张俊龙 著
出 版 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123000版次: 1页数: 168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805907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直以来,杨匏安被列为党史人物,已为学界所重视,但笔者翻阅史料之后,认为有必要调整研究的视角,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而从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新的探讨,以能更真实地评价杨匏安的历史贡献,但这无疑有一定的难度。书稿经多次反复修改,最终得以按时完成,与多方的大力支持分不开。首先是杨匏安的儿子杨文伟、儿媳郑梅馨,二位前辈热心帮助,不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图片,而且十分关心书稿的写作,对初稿进行了细致的审阅,就全书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珠海市博物馆曾展出杨匏安的生平业绩,该馆张宪梅、门晓琴二位女士为本书资料收集提供了方便和帮助,书中大部分图片均为该馆的展品。
内容简介
杨匏安,广东香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投身民主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热衷传播西方的心理学、美学、哲学、社会主义学说,积极参与和领导革命斗争,为国共合作呕心沥血,在白色恐怖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过去学界多肯定他为“岭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与“革命先烈”,本书从文化的层面给传主新的定位。全书以杨匏安非凡的人生历程为主线,展示他不同阶段多彩的生活画面,及其崇高的品格与风范,客观评价他传播西方文化给民众带来的思想启蒙,颂扬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向读者推介一位真实而鲜为人知的启蒙思想家、革命先烈。
作者简介
黄明同,研究员,广西合浦人。曾任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长期从事岭南文化和中国哲学研究。个人著作有《陈献章评传》、《明代心学宗师——陈献章》、《孙中山建设哲学——20世纪中国现代系统思维的开启及运用》,合著有《岭南文化志》、《孙中山经济思想——中国建设前瞻者的思考》、《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王船山历史观与史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等,曾担任《广东省志社会科学志》主编、《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副主编,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张俊尤河南信阳人,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在《近代史研究》、《现代哲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茶商之子,初尝人生甘苦
一、家乡与家世
二、岭南攻读,初受革命激励
三、蒙冤入狱,被迫东渡
第二章 勤于笔耕,传播新文化
一、澳门谋生,致力介绍新知识
二、广州任教,勤奋创作
三、纵论时局,强烈的忧患意识
四、传播新学说,开启民智
第三章 借助媒体,传播世界学说
一、刊物作平台,西方学术全面推介
二、世界“本体”及其变化学说的推介
三、人的认识和意志学说的推介
四、处世思潮与宗教理论的推介
第四章 在岭南,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岭南人对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向往
二、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三、撒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火种
四、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第五章 投身革命,领导工运
一、岭南早期中共党员
二、优秀青年运动领袖
三、工人运动的中坚
第六章 为国共合作,呕心沥血
一、登上国共合作的工作平台
二、繁忙而出色的组织部工作
三、为捍卫统一战线成果抗争
第七章 白色恐怖下,抛头颅洒热血
一、不畏艰险,从事地下工作
二、编译出版西洋史著作,借鉴于西方
三、英勇就义,为革命献身
四、革命事业,代代相传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茶商之子,初尝人生甘苦
三、蒙冤入狱。被迫东渡
1912年秋,16岁的杨匏安,以优异成绩毕业,结束了难忘的中学生活。他有意继续深造,但家中困难,不得不去找一份工作。以帮补家庭。在亲朋的帮助下,他到家乡的前山恭都小学任教。杨匏安以满腔热情,开始了为人师表的生涯。
刚步入社会的杨匏安,以他的学识向学生“授业”,教学中循循善诱,事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久即成了学生们喜爱的“小先生”。他与同事们相处融洽,彼此谈论国家大事。讨论教学问题。可不久,正直、善良而又单纯的杨匏安。被卷入一桩冤案,遭遇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真可谓“性格决定命运”。
学校校长刘希明。与陈自觉、苏默斋等人,在辛亥革命前受同盟会派遣回前山,以教学为掩护,组织武装起义。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刘希明便以“功臣”自居,贪污挥霍,为所欲为,把学校经费据为私有,拿去放高利贷,教师的薪金被拖欠。知情的教师吴为汉,向杨匏安和杨章甫披露了事情真相。经过深入调查,掌握刘希明的大量罪证后,三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向刘希明讨取工薪,不料被刘希明反咬一口。
刘希明利用关系,跑到香山县府,诬告杨匏安、杨章甫、吴为汉三人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图谋不轨。又买通官方,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三个无辜的青年投进大狱。
杨匏安被捕入狱后,深知儿子蒙冤的母亲,四处奔走,向人求情。杨章甫的父亲和吴为汉的家属,以及一些学生家长,联合起来,揭发刘希明诬陷青年,贪赃枉法的事实。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香山县当局也不得不释放杨匏安三人。
入狱,是杨匏安人生经历的一个转折。经历入狱之后,涉世不深的杨匏安认识了社会的黑暗,增添了他对吞食民脂民膏的“官仓老鼠”的痛恨。入狱使杨匏安丢了“饭碗”,他再无法回校任教,被迫东渡日本,却因此有机会开阔视野。
家人为杨匏安筹措路费,得到一名华商的帮助,他与杨章甫、吴为汉登上开往日本的货轮,到了横滨。当时的横滨,是华侨聚居之地,时代思潮在那里涌动,戊戌维新志士曾在那里激扬文字。梁启超就在那里办过《新民丛报》,革命党人孙中山、章太炎在那里鼓吹过反清言论。杨匏安到横滨求学,既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又受到革命精神感染,为他日后进行思想启蒙。从事革命活动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