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程——改革开放30年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谢志强等著
出 版 社: 湖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53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3854673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2008年,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为了纪念这两个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了继续坚持和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发扬在历次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勇气和战斗精神,全面回顾和总结30年来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方面的成果,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湖南人民出版社特邀中共中央党校的几位专家学者撰写了此书。
1998年,当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我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约主持撰写了《大时代——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报告》 (以下简称《大时代》)一书,1999年该书被评为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一等奖,并被推荐为中央党校一些省部级班学员的学习用书。本书是在《大时代》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充实而成的,特别是增加了阳近10年来的发展情况。
目录
总序跨越世纪的起航——从判断标准的变化看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伟大历程
第1阶段(1978—1992)思想大解放与历史大转折
引言:思想的解放永远是发展的先导
一从权到利,“放”字当头
(一)农业改革:“包”字开头,政社分离
(二)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三)国有企业改革从扩权让利到全面承包
(四)财政金融改革中市场意识的注入
(五)坚定不移搞对外开放
二拨乱反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拉开政治体制改革的帷幕
(二)正确定位中国国情,确立党的基本路线
(三)党政分开与权力下放的积极探索
(四)浓墨重彩勾勒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蓝图
(五)从“战争到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三文化复苏与科学理性的恢复
(一)文化大复苏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论争
(三)80年代初期的思想文化浪漫风采
(四)科学理性的恢复与弘扬
四社会建设:“以经济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一)社会实践结构巨变时代的新任务
(二)发展经济是改革前期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
(三)放活农民,就放活了中国
(四)劳动就业:从“三结合”到“劳动合同制”
(五)“第一生产力”与教育大发展
(六)“先富起来”与消除贫困
第2阶段(1992—2002)南方谈话与历史新巨变
引言:思想新突破与发展新机遇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选择
(二)民营经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三)国企改革,任重道远
(四)以制度创新为主线,改革财政金融体制
(五)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承上启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
(二)依法治国:开启新的治国理念
(三)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要协调,一个不能少
(四)政府瘦身,小政府大社会初显端倪
(五)入世的呼唤,政府职能转变小步快走
(六)韬光养晦,要对话不要对抗的外交战略
三文化冲突与文化重构
(一)“全盘西化”论的挽歌与传统文化的命运
(二)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科学理性的弘扬
(三)90年代中国文化的多种形态
(四)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
(五)主流文化的变迁与拯救
(六)文化认同的困境:文化热与反“西化”思潮
四社会建设:市场化趋势下的新突破
(一)社会建设的新特点
(二)劳动就业:有破有立建设新机制
(三)迎战贫困:扶贫攻坚与最低保障
(四)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的福利再造
(五)教育改革:奔跑在产业化的道路上
第3阶段(2002—2008)新的世纪新的篇章
引言:发展新思路,中华新篇章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一)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国企改革
(三)构建更开放、更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四)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流潮中大步前
二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理论丰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休系的新发展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预防腐败的新设计
(四)和谐社会新理论,社会发展新布局
(五)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
(六)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回快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后记
书摘插图
第1阶段(1978—1992)思想大解放与历史大转折
引言:思想的解放永远是发展的先导
社会发展的方式,就其速度而言,有时快速,有时缓慢,有时还会出现暂时的停滞甚至倒退,但向前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由此形成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形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转折就是其中一个十分精彩的片断。
一个历史大转折就是一次历史的大跳跃,或由盛转衰,或由衰转盛,或由安转危,或由危转安……促成历史大转折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一种新的科学思想的形成与传播,一项伟大的科技发明,或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涂炭生灵的战争,一种无法忍受下去的专制统治……都可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一次大跨越或大逆转。因此可以说,任何一次大转折虽然都与人的思想观念密切关联,但并不必然都是思想解放使然。然而历史上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必然会带来一次历史的大转折、大发展与大跨越。这是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真理。道理很简单:社会存在的前提是首先必须有人的存在——人是万物之灵。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思想、能思考,并能用自己思考的成果去改变社会。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当人的思想观念冲破重重阻力来一次大解放、大超越时,必然会引发一次社会的大变革,带来一次社会的大发展。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五四运动,这是在由辛亥革命引起的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它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二次是延安整风运动,其显著成果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在这一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科学思想指引下,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20世纪中叶在中国发生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第三次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的,是以反“左”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成果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世纪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引起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三次大发展。思想解放是一方晴朗的天,是大变革时代的先导工程,它对于历史创造、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催化作用、推动作用和指导功能。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30年来的改革开放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克服重重阻力,排除种种障碍,经过多次思想解放来实现的。概括起来,新时期至今的30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我们进行了四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第二次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第三次是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所有制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第四次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件大事,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一个朴素而普通的哲学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历史转折时期的一道重大课题,会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一个关键变量?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涉及的特殊对象和它所肩负的特殊使命所决定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处于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如何确定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如何选择继续前行的道路,取决于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思想方式,是用实践标准,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正确地思考和选择,还是按照“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去选择、去执行,这成为当时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一件大事。如果要抓住机遇实现历史的大转变,完成一次历史的大发展,就必须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必须剪除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现代迷信等等一切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打破一切精神枷锁,向思想解放要活力,向思想解放要发展,向思想解放要希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正好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这一要求,肩负起了这一重大而特殊的历史使命,成为打破“两个凡是”,启动思想解放,实现历史转折的思想理论先导。
由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引发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最初的几年里,就完成了四次拨乱反正。即:批评和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清除“四人帮”的帮派体系,恢复大批老干部的领导职务,逐步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组织路线;重新评价“文化大革命”以来一系列事件和人物。由于消除了形形色色的思想羁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到文化到外交,到处涌动着一股股向前的活力,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经济方面:从农村包产到户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拓宽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渠道:政社分开的新体制,大量涌现的专业户、专业村,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从扩权让利到全面承包的国有企业改革,从“分灶吃饭”向“包干制”转变的财政改革,从调整比价到放开价格的价格改革,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对外开放方面,调整了思路,跳出了封闭和自我封闭的狭小圈子,扩展了发展经济的视野。在改革外贸体制、利用外资、更新观念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兴办经济特区,这一极具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做法,与包产到户一起,成为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进程中,改革开放在实践上的两次大突破。实践的发展时时给理论探索提出了新的任务,而一个正确的新的理论一经产生,就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推动实践前进。从严格的计划经济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法上一次次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次次的思想解放,是一次次对传统体制的突破,一次次对自我的超越,是一步步向现代化的靠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已经成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进程中改革开放在理论上的一次伟大突破。经济是基础,它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的确立也成为推动政治、社会、文化和外交改革的一个强大动力。
政治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深入,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广泛而深入的展开,我们对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和犯下的种种错误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其教训之一是: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致力于制度建设,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彻底变革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兴利除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1980年8月,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指出了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指明了方向。20年来,这一纲领性文件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断显示出来。可以说,邓小平这一重要讲话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宣言书,是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在这一基本纲领指引下,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党政分开,避免越俎代庖;实行权力下放,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变集权政治为民主政治,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之路;实行机构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走“小政府、大社会”之路……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历来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因此,它的每一步、每一次改革,以及每次改革所取得的每一点成果,都来之不易,都是排除各种阻力,牢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在外交方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日子里,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在世界形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对时代主题始终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从“一边倒”的战略方针到“一条线”的战略,从“打了仗再建设”到内容十分具体的备战型经济,我们的思想始终停留在“战争与革命”上。错误的思维、错误的结论和在许多问题上所采取的错误的外交行动,使中国变得十分孤立、封闭和被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鲜明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并以此取代了“战争与革命”的说法。思想上的解放,认识上的深入,使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外交实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不仅使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外交形象,而且争取了主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在否定闭关锁国基础上实行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为改善外部环境开展的同各国发展关系的全面和平外交;为促进局势缓和而进行的裁军百万、反对霸权主义、倡导和平共处、搁置争议一起来开发的行动;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超越意识形态,同各种类型政党发展正常关系的新思维,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博大胸怀与形象。所有这一切,也使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已不再游离于世界之外,而是自觉地置身其中,积极而又富有成效地履行着“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承诺。
文化方面: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文化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和气势,最先领略和感受到了清新的思想之风。长头发、喇叭裤、校园歌曲等等的出现,都是对原有文化专制的一种反叛,从而也开始了新时期文化的大复苏。作为大文化一部分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不仅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自身的改革提供了直接动力,大大充实和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为文化的吐故纳新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此期间,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论争,关于人性问题,关于人格塑造与人的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不管各家观点如何,但都把人的问题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来肯定、来张扬。这是文化领域中拨乱反正的又一重要成果。同时,80年代初的思想文化浪漫风采,与主旋律一起奏响的交响曲,逐步形成的大众文化,从浮躁的情绪化思维到科学犟性思维的恢复等等,都充分显示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大复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思想解放的伟大胜利。
社会建设方面: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已经成为改革前期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于是我们响亮地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口号,提出了要“以经济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人民生活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 。勒紧裤带搞建设的路子要调整,表明要重新认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努力改善民生。且看,农村改革,放活了农民,在土地上困了几千年的农民得到了解放。放活了农民,就放活了中国。劳动就业,从“三结合”到“劳动合同制”,劳动关系有了很大改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致富路径被普遍认同。从救济到开发的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建设的最重要。成果。高考制度恢复后的教育改革使很多有志的青年站在了实现理想的同—起跑线上。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伟大的事件对历史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显示出来。由真理标准大讨论引发的新时期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影响力,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到后来其作用越明显。可以说,30年来改革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无不与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
一、从权到利,“放”字当头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发展国民经济。
1977年2月召开了全国铁路会议,着重解决铁路运输混乱、不畅的问题,大抓铁路装车量,规范铁路运输管理。经过整顿,日装车量从1977年3月开始回升,1978年铁路货运量11亿吨,创造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水运和港口运输也得到彻底恢复。交通运输的恢复和畅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7年3,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冶金工作会议和工业学大庆会议,强调要搞好生产,要抓企业整顿,恢复规章制度,健全领导班子,加强职工队伍的团结。1977年7月26日,国家计委转发了商业部《关于商业、粮食系统检查和整顿市场物价中提出的一些政策问题的意见》。1978年1月21日,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当前市场物价问题的通知》。两个文件要求稳定市场物价,认真检查、整顿消费品质量下降、变相涨价等问题,要求加强粮油、蔬菜、煤炭、饮食等的价格管理,坚决贯彻农副产品收购的国家价格规定,坚决执行国家的牌价,坚持计划价格,反对自由价格,严厉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1978年4月,中央出台《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企业是生产单位,要以生产为重心,要通过整顿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决定》还对企业的任务、基本制度和工作方法做了具体规定。1978年4月至7月,中央召开了全国财贸工作会议,重新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反对闭关锁国,要求发展对外贸易。与此同时,财贸部门还恢复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并恢复一些把企业经营状况与职工物质利益挂钩的做法。
通过以上措施,1977、1978两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7后工业总产值为3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1978年为4230.8亿元,比1977年增长13.5%。1978年80种主要产品有65种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计划,其中,煤炭突破6亿吨,比上年增长12.4%,原油突破1亿吨,发电量突破2500亿度,比上年增长14.4%,钢产量突破3000万吨,比上年增长33.9%,铁路运输量突破10亿吨比上年增长15.5%。轻工业也有所发展,1978年布的产量为110.3亿米,比上年增长8.7%,糖产量227万吨,比上年增长24.7%。基础设施投资,1978年完成5509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基本建设中施工的大中型项目,1978年1723个,比上年增加290个,其中全部建成投产的99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