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旺生,闵庆文 编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175000版次: 1页数: 202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09815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2007年春天,中国农业博物馆以“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三农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为题立项,使作者得以开始全面地思考这个问题。
本书是“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三农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结题成果。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及农业部国际合作交流基金项目的资助。感谢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郑有贵研究员在课题设计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感谢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教授百忙之中阐释经济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感谢中国农业博物馆闵宗殿研究员提供他关于明清时期水稻品种的研究心得;感谢刘朋飞、吕耀、焦雯珺、苏天旺、孙业红、张丹、张苏、李建萍、肖玉、郑召霞等对本课题的积极参与。成书期间,在与责任编辑李恩军先生的交流过程中,他的许多真知灼见,启发了作者的思路,使本书增色不少。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
目录
1 绪论
1.1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1.2 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1.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研究的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
2 农业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
2.1 引言
2.2 农业遗址类遗产
2.3 农业工程类遗产
2.4 农业景观类遗产
2.5 农业文献类遗产
2.6 农业技术类遗产
2.7 农业物种类遗产
2.8 农业民俗类遗产
2.9 农业工具类遗产
2.10 农业品牌类遗产
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在“三农”中的地位和作用
3.1 引言
3.2 传统动植物品种的保护与利用
3.3 传统农艺的保护与利用
3.4 传统中兽医技术的保护与利用
3.5 传统农业民俗的保护与利用
3.6 传统农业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4 保护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并服务于“三农”的几个典型案例
4.1 引言
4.2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4.3 贵州从江传统复合农业系统
4.4 云南元阳稻作梯田系统
4.5 利用传统知识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探索
5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政策选择
5.1 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
5.2 农业功能的演变与文化功能的凸显
5.3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5.4 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作用为当今“三农”事业服务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1 绪论
1.1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权威性的界定,本书也无意给出一个具体的概念。相对于现代文明主要是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来说,农业在某种意义上也有遗产的味道。遗产与历史是紧密相联系的,一般来说,昨天的都是历史。研究历史应该不仅仅关注过去了很久的事情。从产生形式来说,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记忆中的农业文化遗产、文本上的农业文化遗产和现实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从内容上讲,有狭义的和广义的区别,也有将其分为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学界特别是农业史学界对于农业遗产的关注较早,论述也较多。其中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先生对此有较全面的论述,他将农业遗产分为广义的农业遗产和狭义的农业遗产。他指出:广义的农业遗产应该包括今天除了来自于现代农业的农药、化肥、机械等以外的有关农业的所有要素;狭义的农业遗产则是指已经逐渐淡出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要素。石声汉先生对农业遗产的界定及有关物质与非物质的农业遗产的阐释,与今天人们所概括的物质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基本相同。
李文华院士认为,“农业文化遗产,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这一认识,突出强调了农业景观与农业系统这些至今仍在使用、也更有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形式。关于这一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显得更为明显:(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