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

分類: 图书,家庭教育,家教方法,
作者: 精英教育服务机构编
出 版 社: 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27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304042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家庭“教育家”的必读书!19.8元,买一个玩具?还是买一个改变孩子一生的机会?家长是天然的,教育家是需要学习的!
高尔基说:“爱孩子,母鸡也会。”
孩子教育从父母开始!对于孩子的成长,一流的家庭比一流的学校更重要!
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辛勤付出的父母。成功的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父母是教育的实践者,六岁之前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往往在求知的岁月中,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天才。”本书选取两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优秀的7种教育方法。有教育学家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也有父母们的心血结晶。无论你的孩子刚呱呱附地还是已经长成懵懵少年,无论你是希望他(她)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是获得才能的锻炼,都能从中获益。
内容简介
遍览名人传记,发现一个规律:成功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家庭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教育家,没有人比父母更爱自己的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本书遴选世界上优秀的7种教育方法,这些方法被无数家长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将给你的家庭教育实践更多理论帮助,使你由家庭教师变成“教育家”。
作者简介
精英教育服务机构,专业从事教育研究、培训和出版的机构,汇集了一批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儿童潜能开发的专家,借鉴国内外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结合国内实际研究,以0岁~15岁少年儿童的父母为核心目标市场,开展讲座、培训、图书策划、阅读指导等各类活动。
从2008年开始,精英教育机构推出“教育经典”“教养指南”等系列图书,满足不同层次家长和孩子的需要。
目录
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卡尔威特的影响
从“傻”孩子到天才
潜能递减原则
天才遗传论
卡尔威特教育的多元目标
重要的是唤起学习的乐趣
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母亲,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习
完整的语言教育
根据孩子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游戏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
鼓励孩子参加活动
想像力是儿童的智慧财富
高尚的情操应从摇篮时期培养
塞德兹:天才教育法
天才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游戏”出天才
全面培养孩子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解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尊重孩子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儿童之家
让孩子体验“工作”的乐趣
发展孩子潜在渴求
6岁前是学习的关键时期
后天的环境应该是有准备的
纪律与自由的统一性
生活能力的培养
孩子对奖罚的概念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教育的第一环节——家庭教育
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
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与孩子沟通要讲究技巧
做子女的最佳听众
正确的对待挫折
课堂无处不在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
挖掘每个生命中潜藏的才能
环境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才能
在娱乐中锻炼才能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潜能教育
小脑袋的容纳量
如何让孩子进入“一流的大学”
多与其他孩子和大自然交流
画线练习
关注孩子的兴趣
让孩子独立
父爱
书摘插图
卡尔•威特的影响
1914年,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名叫威廉•詹姆斯•塞德兹,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博士的儿子。
威廉的学历颇为新奇,他从1岁半开始接受教育,3岁时就能用本国语言自由地阅读和书写。5岁时,看到家中的骨骼标本,便对人体发生了兴趣,开始学习生理学。没多久就在行医开诊所考核的初试中,获得了合格成绩。
6岁那年就结束了小学学业。7岁时,本想上中学,但由于年龄小而被拒绝。没有办法,他只好在家里学习。学习的科目主要是高等数学,这是因为古今的语言学等知识他早已学过了。
8岁,终于上了中学,不论哪门学科都非常优秀。由于数学尤为超群,学校准其免学,同时让他帮助老师为其他同学批改数学作业。在这期间,他还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由于中学教的知识他全部学过了,所以不久就退学了。
9岁和10岁,威廉继续在家学习,11岁刚过就进入哈佛大学。入学后不久,他曾进行过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演讲,使教授们大吃一惊。关于他12岁的情况,其父塞德兹博士在《俗物与天才》一书中这样介绍:
“塞德兹今年只有12岁,但却非常擅长往往使硕士课程的研究生们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他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奥德塞》等原著作品。后隶,他擅长古典语,还阅读埃斯克鲁斯、索福克利、幼里披底、亚里士多德、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的孩子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之类那样容易和有趣。他还爱好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对伦理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也具有丰富的知识。还通晓我国政治和宪法。”
威廉于1914年以哈佛大学的优等生从该校毕业,并在以后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取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类似塞德兹这样的天才儿童还有两个,一个叫阿道夫•巴尔,是塔夫脱大学神学教授巴尔博士的儿子。13岁进入哈佛大学,并且提前一年毕业。另一个是该大学南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儿子罗伯特•威纳。10岁就上了塔夫脱大学,14岁毕业。接着进入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914年时年仅18岁,就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巴尔和威纳家里,不仅他们俩出色,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出类拔萃。巴尔的姐姐15岁进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也在1914年与巴尔同期毕业。他们的妹妹丽安和弟弟洛德洛夫,也于该年上大学。威纳的妹妹康斯坦斯,也于1914年14岁时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第二个妹妹贝鲁特于该年12岁时也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
无独有偶,中国也创造了一个18岁女孩问鼎哈佛的神奇故事。
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用大字标题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该报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4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一消息经过当地媒体、互联网和新华社通稿,迅速传遍全国,引起一阵轰动。
一个个真实的关于天才神童的故事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天才神童问题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尽管这些天才神童天各一方,尽管前后跨度达两个多世纪,然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得益于一位名叫卡尔•威特的人所写的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教诲。
威纳的父亲威纳博士是哈佛大学教授,他声称自己就是在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教育威纳的。塞德兹的父亲塞德兹博士也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同样也是读此书,并用该书中传授的方法教育了塞德兹。从巴尔的父亲巴尔博士所写的《家庭学校》和《家庭教育》等书,中,即可知道他也是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教育巴尔的。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李卫华在向全国父母传授刘亦婷成功的秘诀时,更是盛赞作为她指南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
“每天从杂志社下班回来都要读到深夜……许多父母已经按书中的方法培养了数百个中国早慧儿童。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所看中的优秀素质,也是用该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那会儿,我根本没想到,由哈佛图书馆里的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从“傻”孩子到天才
卡尔•威特是一个乡村牧师,非常富有独特见解。在他的见解中,最令人赞佩的就是他的教育理论。对子女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
——老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相信,只要坚持这样去做,一般的孩子都能成为不平凡的人才。而且他总是说:一旦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进行这种教育实践。他的观点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反对。
在一次聚会上,有一个叫希拉德的牧师断言:“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教育家无论怎样拼命施教,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卡尔•威特向来就持与此完全相反的意见,所以他立即反驳道:
“不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是有限的。在我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即便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坚信这一论断。”
卡尔•威特在会上发表的这番言论,使他成了众矢之的,招致与会者的围攻。在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说:“你们有十三四个人,而我只是一个人,无法辩过你们。与其跟你们辩论,不如拿事实来说话。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只要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我就能把他培养成才。这是我由来已久的决心。”
不久,威特夫妇有了一个孩子,但没有几天就夭折了。之后,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也叫卡尔•威特,但小威特却是一个很不称心的婴儿。
父亲悲伤地说:“这是遭的什么样的罪孽呀!上天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昵?”
不久,老威特有了儿子的消息却不胫而走。希拉德牧师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其他会员,并让他们来验明正身,确信小威特刚出生时,确实不是一个天赋非凡的孩子。
工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下,这个“傻”孩子就轰动了邻里和方圆左右。当小威特长到四五岁时,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已大大超过了同年龄的孩子,这件事成为“本地教育史上的惊人事件”。
正是由于老威特对儿子实施了全面化教育,使威特的成长非常健康,学业也进步神速,他7岁半时就已远近驰名。在他出名以后,来自德国各行各业的精英都从四面八方赶来考他,没有一个人不是吐着舌头回去的,这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1808年春季,来自梅泽堡的兰特福克老师,希望能对小威特进行一次测试,老威特尽管担心孩子因此产生自满情绪,但经过一阵犹豫之后还是同意了。他只是提醒这位老师,别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表扬小威特。在课堂上,桌上摆放着令所有学生感到头疼的希腊文教科书破鲁塔克》。兰特福克老师让小威特站起来,这个孩子不但深入浅出地解答了许多学生都不懂的问题,并且还回答了许多别的提问。
接下来,这位老师又将拉丁文版《西泽大帝》放到小威特面前,并让其解答问题。威特对答如流。后来老师又拿出了意大利文的书让其朗读,其间老威特还用意大利文提了些问题,小威特都做得很好。兰特福克又用法文和小威特对话,这个孩子的回答如同使用母语一样流畅。之后这位老师又提出了地理和历史方面的问题,小威特都能严谨地回答。在结束的时候,兰特福克老师还提出了数学问题,准确的答案令在场的人都大为吃惊。这时威特才7岁零10个月。
几天后,《汉堡通迅》上有一篇文章详细报道了事情的全过程。各地的报纸马上转载了这一报道。于是,威特的名字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德国。来拜访威特的人更多了,他被各方面的学者和教育家们测试,他们中许多都是当时一流的学者。
自古以来,德国人就特别尊重学者。德国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莱比锡大学的劳斯特博士是个和蔼而理性的学者,他通过一次交谈完成了对小威特的考核。之后他为这个孩子写了入学证明。他写道:
小卡尔•威特现年刚刚九岁。经过对其进行希腊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及法文等等的考核,证明其具有丰富的语言学知识。考核时从《伊利亚特》、《艾丽缔斯》等书中节选、出一些非常难的章节,可小威特都能对答如流。由此看来,这个优秀的少年具有十分渊博的知识。我以为,是老威特的教育思想造就了这个孩子。这一现象应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总而言之,小威特可以跨进大学的校门。为了促使其进一步的发展,十分有必要让其深造。
威特父子来到莱比锡大学的第一天,身为校长的居恩博士和他们进行了一席轻松的谈话。之后,他亲自提笔给本市的权贵写了封信。他写道:
小威特虽然年仅九岁一但所具有的学识连青年学者都无法比拟。这与他父亲老威特所实施的早期教育密不可分。由此看来,儿童如果接受适当的萌芽期教
育,其才能发展程度是难以估量的。他精通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及英语等等,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近日他接受了不少学者的考核,结果十分令人满意,国王也曾担任过他的“考官”。此外,他在地理、历史等领域也积累下了丰富的知识。我认为,老威特的教育理念和他儿子的才华一样,令人叹服。
后来,由于拉日斯大臣十分欣赏小威特的才华,认为允许他去莱比锡对国家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因为当时的莱比锡隶属萨克森。后来小威特便上了本国的哥廷根大学。
威特开始和一班20来岁的青年一道上课,他愉快地学习并参加各类活动。他对艺术充满热情,无论是绘画还是弹唱。他还热衷于古文和现代文学的研究。在校期间,他曾受到国王杰罗姆的接见,盛况空前。
1812年,12岁的威特将自己一篇关于螺旋线的论文公开发表,备受好评。次年,他又利用学习的间隙完成了《三角术》这本书的创作。1814年春,小威特前往维茨拉尔做学术访问,在和吉森大学的学者们交流之后,被校长亲自授予哲学博士的头衔。
当小威特大学毕业后,父亲便着手思考他的前途该如何选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老威特决定让儿子进入法学系学习。父亲为何要这样做呢?老威特认为:18岁之前不应决定孩子的专业方向,应该让他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待小威特成年之后,再根据兴趣决定。
此后,威特便成了海德尔堡大学法学院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努力,他被授予法学博士的学位。并被柏林大学任命为法学教授。接着又获得普鲁士国王的奖励前往意大利学习。
在佛罗伦萨的日子里,他发现学者们对但丁的研究有不少偏颇之处。经过数年的钻研,23岁的威特撰写了《但丁之误解》一书。此举为但丁研究之路指明了方向。
在意大利期间,法学仍是他潜心钻研的重点。1820年,小威特回到德国,担任格拉斯哥大学的法学教授。后于1834年进入了哈雷大学。小威特十分善于表达,授课生动且内容丰富,深受学子的欢迎。他于1883年辞世,活了83岁。
潜能递减原则
潜能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财富,但这种能力会伴随着时光的消逝而逐渐减少。
比如说一个婴儿在出生时有100度的潜能,父母及时给予恰当教育的话,那么他成人之后便能拥有100度的才能。倘若将智力开发推迟到5岁进行,那么他的才能便会降至80度。总之教育的早与迟会和孩子的能力实现程度成正比。这被称为儿童潜能的递减原则。
递减原则适用于大多数的动物,任何动物都有固定的发展期,只是,每一种动物的才能发展期长短不同。
无论任何动物,倘若限制其在发展期内的才能发展,都会导致其才能的逐渐萎缩甚至枯死。如同雏鸡会在破壳后4天逐渐形成“追随妈妈的能力”,小狗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会“将没吃完的食物用泥土埋起来”。假如在这段特定的时期雏鸡和小狗都无法实现这一才能的发展,那么它们便会渐渐丧失这一意识。
因此,父母应及时阻止递减的发生,其重点在于给孩子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
如何阻止递减的发生呢?
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出生那天就开始。
——老卡尔•威特
从零至三岁期间,幼儿接受新鲜事物的方式十分特别,事物的特征并非是经过分析、消化之后存入大脑的记忆库,而是如同照相一样将整个“模式”印在脑子里的。
婴儿具有成人难以想像的模式分辨能力。因而零至三岁幼儿的教育被称为“模式教育”。婴儿会不厌其烦地看着发生在眼前的“重复内容”,父母如果采用“硬灌”的方式来教育子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幼儿的大脑如同一张白纸,倘若不将有益的模式不断采用灵活生动的方式灌入幼儿的大脑,他们就有可能吸收一些不良的“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素质。换言之,模式在人的一生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零至三岁的孩子能够接受怎样的教育模式呢?
首先应给他们“硬灌”诸如音乐、语言、图形和文字等作为思维基础的模式,此外应灌输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及观念。对婴儿常常重复相同的词语,具有刺激其记忆中枢的作用,从而增强其记忆能力。
在遗传因素的影响下,人的禀赋的确有区别。也许你的孩子禀赋好一些,也许他的孩子禀赋差一点。如果说从白痴到天才的禀赋指数为10至100的话,那么大多数的孩子都是50左右。
倘若每个孩子接受的教育都一样,那么其命运就由禀赋操纵了。但是如今的大多数孩子由于接受了不太全面的教育,因而其禀赋便只有一部分派上了用场,剩下的部分逐渐丧失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