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分類: 图书,家庭教育,家教方法,
作者: 精英教育服务机构编
出 版 社: 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63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304044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家庭“教育家”的必读书!19.8元,买一个玩具?还是买一个改变孩子一生的机会?家长是天然的,教育家是需要学习的!
高尔基说:“爱孩子,母鸡也会。”
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就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当你相信孩子是天才的时候,更实在的是,怎样发掘孩子的潜能。所以本书会就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超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和举例。
内容简介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天才,长大后没有成为天才的孩子,大都是被父母和身边最关心的人扼杀了。”
这一观点并非耸人听闻。人的受孕过程,几亿、几十亿的精子争夺一个卵子,优性劣汰,经过了多么惨烈的竞争,成功的当然是极其优秀的。只要在孕育过程中不发生意外和病变,每一个出生的婴儿当然都是出类拔萃的!人各有天赋,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这种天赋往往在儿童时期被父母和社会扼杀了。
作者简介
精英教育服务机构,专业从事教育研究、培训和出版的机构,汇集了一批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儿童潜能开发的专家,借鉴国内外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结合国内实际研究,以0岁~15岁少年儿童的父母为核心目标市场,开展讲座、培训、图书策划、阅读指导等各类活动。
从2008年开始,精英教育机构推出“教育经典”“教养指南”等系列图书,满足不同层次家长和孩子的需要。
目录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天才是怎样产生的
树大自然直
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刘亦婷
教育的目的和天才培养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如何通过“赏识”教育孩子
孩子希望被赏识
赏识就是对孩子的肯定
赏识成就孩子
一句话改变孩子的一生
发现孩子的天赋与潜能
鼓励你的孩子
赏识教育的基础:学会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
全面评估和考察孩子
怎样与孩子沟通
打开与孩子交流的大门
不要把交流变成争吵
委婉地表达感受和意见
学会聆听
耐心对待孩子的问题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怎样激励孩子发展潜能
“自信”是发展孩子潜能的最大力量
被挑选出来的“神童”
帮助塑造“天才”的感觉
教育孩子不要妄自菲薄
体验成功的乐趣
逆向学习法
赞扬的魔力
赞扬是一门艺术
怎样有效地帮助孩子
无条件的爱做孩子永远的支持
鼓励孩子冒险和创新
我不是最弱小的
独立面对挑战
建议和选择
当孩子面对逆境时
允许失败
怎样给予孩子正确的管教
合理的管束
为错误付出代价
利用过失的教育
养花和养孩子
善用批评方法
不介意孩子顶嘴
学会拒绝
一味的批评、责备是于事无补的
选择批评时机
批评孩子的语言技巧
尊重,才能培养有自尊的孩子
最大的伤害来自家庭
不要嫌弃孩子
学会宽容
无为之治和让子成龙
和孩子交朋友
公平、公正待孩子
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
爱孩子,并且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
静悄悄的教育
媒体评论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生下来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
——卡尔威特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将成为不平凡的人。
——爱尔维修
书摘插图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天才是怎样产生的
自古以来,关于天才的问题众说纷纭。
在19世纪初,关于天才遗传论占据了主流,在那个时代的人看来,天才只是发生于普通人中的某些极端个案,天才遗传是心智能力遗传的一部分。
当时社会等级界线森严,留给个人发展创造的机会十分有限,往往贵族世袭为贵族,平民的后代只能是平民,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使贵族家庭中数代出现天才的几率较大,使得天才具有遗传性的观点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高尔顿在《遗传天赋》及埃利斯在《英国的天才研究》中研究天才在家庭中出现的机会时发现,一个曾经出现天才的家庭,其家族很可能还会出现另一个天才。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所谓“人种改良论”,并援引以下事例来支持他的观点:
200年前,在美国的康乃狄克州有一名叫嘉纳塞爱德华的人出生于世。这个人既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神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非常虔诚的道德家。他的子孙已传了八代,在这八代子孙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其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
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60多人当医生,100多人当牧师,75人是军人,80多人成为文学家,1人就任副总统,1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参众两院的议员,有120人大学毕业,18人成了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或者主编。
另外一个例子也发生于200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叫做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徒,他的子孙也有八代。据调查,这八代子孙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汉,因生活无着落死于路旁。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判刑。因喝酒死亡或成为残废者甚多,达400余人。有50多人住进济贫院,勉强能过上一般生活的有20人,其中有10人曾在监狱劳改时学会了一些手艺,出狱后才得以勉强度日。
以上两个例子可谓差异惊人,第一个例子展现的是一个家族人才辈出的盛况,第二个例子则再现了一个家族陷于穷途末路的惨境。
人种改良论者所写的书中引援许多这样的例子,来说明遗传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承认天赋的价值。但是,这种个例式的论证方法有其明显的问题为人们所质疑。
高尔顿还列举雅典出现了很多举世闻名的天才人物例子,并将此归结于希腊人是优秀人种的缘故。他说: “希腊人种优于我们(欧美人),正像我们优于非洲土人那样。”遗憾的是,他丝毫不去关心天赋以外的东西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价值。
雅典的天才人物之所以很多,希腊人的人种优秀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早期教育已成为当时雅典社会的一种习俗。高尔顿对此却毫无察觉,他的天才观就不能不带有片面性。
尽管高尔顿曾收集过一些所谓遗传性天才人物的例子,但在人们看来,其中的许多例子也未必能站得住脚。很多即便具有天赋遗传特性的人物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为天才,正如谚语所言:“天才不传代。”
遗传对人的智力有很大影响,但并非一切已注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时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样可以取得重大成就。
“勤能补拙、功能补天”,这句中国俗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不少科学家、艺术家,小时候所表现出的天赋条件并不好。但是,由于自己艰苦奋斗,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为人类的科学和艺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因此,再好的遗传也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潜质,要想取得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功,任何人都只能靠后天的努力。
树大自然直
俗话说,“树大自然直”,在“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而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往往是父母放纵的结果。
树大未必自然直!孩子的成长也不能任其自然。
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在长期开展实验性教育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理论:
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过程中获得的。
他认为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己。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多湖辉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即: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在适应环境条件时会发挥出强大的力,这种力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
在他看来,人的生命力即人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本能的冲动。它只有通过锻炼,本来面貌才得以体现,能力才会产生。因此,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与成才起着主导作用。
“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该法则认为,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毙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这一法则是怎样产生的呢?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长,但也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
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出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
相信孩子的本能,让它自生自灭,是一种过分简单和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人非动物,除了身体的成长发育以外,还要有心智的培育。
父母是婴儿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责任十分重大。一般父母对“育”能尽到责任,但对“教”的认识往往不足。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幼儿期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幼儿的可塑性很大,问题在于怎样去塑造。
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刘亦婷
19世纪初,有一个神童的名字轰动了整个欧洲。
德国洛赫村牧师威特的儿子卡尔•威特,3岁半认字,67学外语,八九岁就能自由地运用英、德、法、意、拉丁和希腊语,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7考入了大学,13岁提出数学论文而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还未到任,又接受普鲁士国王的赏金去意大利留学。在佛兰茨逗留时,无意中开始了但丁的研究,以后成为世界但丁研究的权威。207回国,翌年开始在格拉斯哥大学讲学,34岁转到哈雷大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学到83岁的高龄才逝世。
对于威特史诗般的一生,读者无疑会认为他是一位天才。但他的父亲老威特却全然不这样看,他以大量事实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位天才,完全是早期教育的结果。
威特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乡村牧师,在孩子还未诞生时,针对有人提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教育家无论怎样拼命施教,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的观点,老威特说:
“不对!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生下来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我坚信爱尔维修的说法: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老威特牧师的儿子生于1800年,但很不幸,小威特出生以后显得比一般的婴儿要傻。邻居们都认为他是个白痴。连妻子都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老威特悲伤地说:“因为什么样的罪孽,上天给了我一个这样的傻孩子呢?”
尽管如此,威特的父亲依然坚信自己的理论。为了儿子十七八岁上大学时不至于落在其他孩子后面,他决定按照计划进行早期教育的实验。他相信儿童的能力遵循着递减法则,父母要设法杜绝这种递减,就必须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开发孩子智力的曙光,使之放出异彩。
教育的结果远远超出了老威特的预想。老威特原先的目的是为了使儿子在十七八岁上大学时,不至于落到其他同学之后。结果,他却走上了天才的道路。老威特只是在开始阶段操了心,后来主要靠孩子自学。到了八九岁时,儿子的某些学科的水平已经超过了父亲。
后来,为了向人们阐明正确的天才观,威特父亲才决定将他的教育方法公诸于世,并著有《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从问世以来,影响了无数的父母和孩子,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天才的奇迹。
哈佛著名心理学教授塞德兹,经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推荐,精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并按书中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儿子,其子6岁入小学,上午9时入学,中午12点母亲去学校接他时,已成了三年级学生。小学毕业后,没有学校敢接纳,只得在家自学,到11岁进入哈佛大学,15岁便从哈佛大学毕业。
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将此书的德文翻译成英文,并以此书的观点教育自己的儿子罗伯特。罗伯特10岁上塔夫脱大学,14岁毕业,接着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8岁获得博士学位。
宾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在威廉•詹姆斯教授的力荐下,潜心研习卡尔•威特的教育法,她训练女儿3岁就会写诗歌和散文,4岁会拉丁及其他13国语言,5岁就学会世界语,并开始在各地宣传和普及世界语。8岁起学习生理学、卫生学、数学等等,很小就任一些团体组织的领导。
无独有偶,在200年后也正是这本书,成就了一个东方古国的18岁女孩问鼎哈佛的神奇故事。
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用大字标题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该报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4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一消息经过当地媒体、互联网和新华社通稿,迅速传遍全国,引起一阵轰动。
在向全国父母传授刘亦婷成功的秘诀时,她的妈妈李卫华盛赞作为她指南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
“每天从杂志社下班回来都要读到深夜……许多父母已经按书中的方法培养了数百个中国早慧儿童。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所看中的优秀素质,也是用该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那会儿,我根本没想到,由哈佛图书馆里的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这一个个真实的关于天才教育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一个世纪以前,但至今读来仍可获得不少教益。主人公教育子女的具体方法也许可以不必仿效,但他们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思想,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他们用亲身的经验告诉千千万万的父母:教育你的孩子吧,越早越好!
教育的目的和天才培养
在小威特学有所成后,人们开始议论起老威特培养孩子的动机。如有人认为他是在用造就学者的目标来教育儿子的;还有的则更赤裸裸,以为他是想造就一个神童,而一鸣惊人。老威特对此感到委屈不已,他认为这是对他教育目的的误解。他说:
我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才挖空自己仅有的一点智慧,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
我喜欢身体和精神都全面发展的人。以我儿子为例,每当我看到儿子只热衷于希腊语、拉丁语或者数学时,就立即想办法纠正他这种倾向。
人们以为我只是热衰于发展儿子的大脑,这是错误的。我不喜欢没有爱好和常识的人。我和妻子是在同心协力下功夫培养儿子在常识、想象力和爱好等方面的能力。我还努力培养儿子的情操和情感,使他具备高尚的道德,爱憎分明。
我讨厌所谓学者。所谓的学者都是些呆头呆脑、形同枯木、板着面孔、难于接近的人。他们只懂得自己的那一点专业,为了显示他们有高人一等的学识,不论对谁,走到哪里,总是一味卖弄他的专业,不管人家是否欢迎。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他们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一些不尝人间姻火的人。他们对时事问题所发表的拙劣看法,也成为人们的笑柄,这就是所谓的学者……我怎么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学者呢?说我要造就神童而一鸣惊人的说法,只不过是诬蔑而已。什么是神童呢?不就是温室里的花草吗?!如果我有把儿子培养成什么神童的企图,那我不就成了伤害他人、冒犯神灵的人了!
一般说来,儿童智育方面的超前发展容易锋芒毕露,例如我们曾经耳闻的,某某的孩子8岁时就已学会了6国语言,某某的孩子刚9岁就上了大学,某某的孩子年仅1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等等。但是,对于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育到底如何,一般容易为父母和周围的人忽视,而且也不易被人们作为衡量他们才能的尺度。
在老威特心目中,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造就神童或未来的大学问家。事实也充分证明老威特做法的成功。凡与威特相识的人都夸威特“像天使般的纯洁”,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富于情爱、和蔼可亲的孩子。他从未跟人争吵过。对待自然,不要说动物,就是一朵野花也舍不得乱摘。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发扬光大者塞德兹博士也强调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他说: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孩子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