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技术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作者: 马鹏飞,李美兰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462000版次: 1页数: 275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2203752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客观需要,加快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拓宽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同时进一步完善技师评聘制度,以促进更多的高级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编写原则是以热处理技师的专业知识为主,兼顾高级工的要求,并编入部分提高内容,以适应高级技师的知识要求。内容包括金属材料与金属学基础知识、钢的热处理原理、钢的加热、退火与正火、淬火与回火、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工业用钢及其热处理、铸铁及其热处理、非铁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热处理工艺制定、热处理设备及其发展、热处理新技术等。本书内容全面系统,阐述精练实用,针对性、通用性强。本书是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机械类专业,尤其是热处理专业的优选教材,是热处理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评的合适教材,也是企业内部中长期培训的适用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机械制造工程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金属材料与金属学基础知识
1.1金属材料的性能
1.1.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1.1.2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1.2金属的结构与结晶
1.2.1金属的晶体结构
1.2.2金属的实际结构与晶体缺陷
1.2.3金属的结晶
1.2.4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1.2.5金属铸锭
1.3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
1.3.1金属的塑性变形
1.3.2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 影响
1.3.3回复与再结晶
1.3.4金属的热加工
1.4合金的相结构与铁碳合金
1.4.1合金的相结构
1.4.2铁碳合金相图
1.4.3碳素钢
第2章钢的热处理原理
2.1概述
2.1.1热处理及其作用
2.1.2钢的临界温度
2.2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2.2.1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2.2.2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2.2.3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2.2.4奥氏体的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2.3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2.3.1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2.3.2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与性能
2.3.3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因素
2.3.4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第3章钢的加热
3.1加热的目的和要求
3.2确定加热规范的一般原则
3.2.1加热温度确定
3.2.2加热速度选择
3.2.3加热方法选择
3.2.4加热时间确定
3.3加热介质
3.3.1固体介质
3.3.2液体介质
3.3.3气体介质
3.4钢加热时常见的缺陷
3.4.1欠热、过热和过烧
3.4.2氧化与脱碳
3.4.3变形与开裂
第4章钢的退火与正火
4.1退火与正火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4.2常用退火工艺方法
4.2.1扩散退火
4.2.2完全退火
4.2.3不完全退火
4.2.4球化退火
4.2.5等温退火
4.2.6再结晶退火和去应力退火
4.3钢的正火
4.4退火与正火的选择
4.4.1退火与正火后钢的组织与性能
4.4.2退火与正火的选择
第5章钢的淬火与回火
5.1淬火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5.2淬火介质
5.2.1对淬火介质的要求
5.2.2淬火介质的冷却作用
5.2.3常用的淬火介质
5.3钢的淬透性
5.3.1淬硬性与淬透性的概念
5.3.2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5.3.3淬透性的测定方法
5.3.4淬透性在生产中的应用与意义
5.4淬火应力、变形及开裂
5.4.1淬火时工件的内应力
5.4.2淬火时工件的变形
5.4.3淬火裂纹
5.5淬火方法
5.6淬火工艺确定原则
5.6.1淬火加热方式及加热温度的确定
5.6.2淬火加热时间的确定
5.6.3淬火介质的选择
5.6.4淬火冷却方式的确定
5.7钢的回火
5.7.1回火的定义与目的
5.7.2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5.7.3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5.7.4二次硬化
5.7.5回火脆性
5.7.6回火稳定性
5.7.7时效现象
5.7.8回火工艺的分类及应用
5.7.9回火工艺的制定
5.8淬火回火缺陷与预防
5.8.1淬火缺陷与预防
5.8.2回火缺陷与预防
第6章钢的表面淬火
第7章钢的化学热处理
第8章工业用钢及其热处理
第9章铸铁及其热处理
第10章非铁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
第11章热处理工艺的制定
第12章热处理设备及其发展
第13章热处理新技术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章金属材料与金属学基础知识
1.1金属材料的性能
金属材料的性能对零件的使用和加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可分为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两大类。使用性能是指材料在工作条件下所必须具备的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它反映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决定了材料的应用范围、安全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工艺性能是反映金属材料在制造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性能,如铸造性能、焊接性能、锻压性能、切削加工性及淬透性等。
1.1.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最主要的使用性能是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都要承受不同形式外力的作用,当外力达到或超过某一限度时,材料就会发生变形,以至断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也就是金属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根据外加载荷的性质和材料表现的特性不同,力学性能的指标有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及疲劳强度等多种,下面介绍常用的几项力学性能指标。
(1)强度
金属材料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金属材料抵抗外加载荷的能力越大,则强度越高。强度的大小通常用应力来表示。根据载荷作用的方式不同,强度可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和抗扭强度等。
一般情况下,多以屈服点(бs)和抗拉强度(бb)作为判断金属材料强度高低的判据,它们是通过试验测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