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朴文史讲义(近代学术名家大讲堂)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姚永朴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167000版次: 1页数: 172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43869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姚永朴,清末民初教育家,桐城派末期著名作家。民国三年(1914)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其间著《文学研究法》四卷二十五篇和《史学研究法》一卷,均为授课的讲义。现将两者合辑为《姚永朴文史讲义》。《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唯一专著,其体例模仿《文心雕龙》有关文章的生成、构选、风格、流变及作家修养等,均有详尽引证讨论。作者强调文学和语言学的结合,资料宏赡,行文严密,文字雅洁,对研究中国文学和语言学极有参考价值。《史学研究法》讲述治史方法,以经学家眼光论史学研究,条分缕析,极为周详,有理有据,令人折服。两部经典论著合二为一,方便研究者参阅翻检,不加校注,还原文本原貌。
作者简介
姚永朴(1861—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安徽桐城人。清米民初教育家,桐城派末期著名作家。出身书香官宦世家,姚文然、姚范、姚鼐为其先辈。毕生潜心经学,致力教育,著有《群经考略》、《小学广》、《十三经述要》、《文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历朝经世文钞》等。
目录
文学研究法
原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史学研究法
原序
史原
史义
史法
史文
史料
史评
史翼
结论
书摘插图
卷一
起原
昔《尚书帝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关睢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朱子(熹)《诗集传序》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馀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为作也。”然则文字之原,其基于言语乎;言语其发于声音乎;声音其根于知觉乎。大凡盈天地间者,皆物也。物之号有万,其由气而凝为质者为矿物,有生意者为植物,有知觉者为动物。动物之中,惟人也得五行之秀气而最灵。故鸟兽虽有知觉,而狭而不广,偏而不全;人则既广且全,广故大,全故周。自堕地以来,即呱呱而泣,盖已有所欲矣;继而解笑,又继而解言;至能言而思无不达、求无不遂矣。故不惟一己之欲可以表示;且人与人之欲,亦可以相为感通。然而能宣之于觌面者,究不能推之于万里,是行于近而隔于远也;能著之于一旦者,究不能求之于百年,是通于暂而滞于久也。使终古如斯,将思之达者仍有所不达,求之遂者仍有所不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