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之癌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研究(08)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何增科 著
出 版 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2页数: 20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109055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政治之癌》对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的现状、成因和危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还选择了一些发展中国家控制腐化的案例进行研究,总结了它们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还考察了发达国家的腐化问题和廉政建设,以寻求可供借鉴的经验。
内容简介
腐化现象与政治权力相伴而生,成为寄生在各种政治有机体之上的一颗毒瘤。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政治体制中,腐败问题的严重程度却有着实质性的区别。本书以处于现代化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腐化问题为研究对象。笔者在书中考察了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的现状,对腐化现象的类型、程度、特点和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随后笔者对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的政治体制根源、经济体制根源、社会经济原因、历史文化原因等进行了剖析。接着笔者阐述了腐化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社会风气所带来的深刻危害。笔者还选择了一些发展中国家控制腐化的成功和不成功的案例进行研究,总结了它们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笔者还考察了发达国家的腐化问题和廉政建设,以寻求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附录部分介绍了国际社会反腐败的理论和实践的一些新的进展。
作者简介
何增科,男,汉族,1965年生,河南灵宝人。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政治学博士。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重点为腐败与反腐败、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基层民主与地方治理等。学术兼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曾受聘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咨询专家。主要著作有:《政治之癌——发展中国家的腐化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反腐新路——中国转型期腐败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等。
目录
初版前言
再版说明
导论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的现状
第一节 腐化问题的严重程度
一、发展中国家腐化程度的类型划分
二、两种类型国家腐化问题的实际程度
第二节 腐化行为的基本特点
一、政治领域腐化行为的基本特点
二、经济领域腐化行为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腐化现象的演变规律
一、腐化现象的扩散和蔓延
二、腐化现象的演变规律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腐化问题产生的政治体制根源
一、传统政治体制占主导地位国家腐化问题产生的体制根源
二、现代政治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国家腐化问题的体制原因
第二节 腐化问题产生的经济体制根源
一、传统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国家腐化问题产生的体制根源
二、现代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国家腐化问题的体制原因
第三节 腐化问题产生的其它方面的原因
一、腐化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
二、腐化问题产生的政治原因
三、腐化问题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的危害
第一节 腐化对政治发展的危害
一、腐化直接危及政治稳定
二、腐化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
三、腐化妨碍着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第二节 腐化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一、腐化对经济增长产生有害影响
二、腐化对收入分配产生不利影响
三、腐化对经济体制变革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节 腐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危害
一、腐化造成人才的埋没或外流
二、腐化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控制腐化的努力
第一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控制腐化的努力
一、成功的范例及其经验
二、不太成功的范例及其教训
第二节 中等程度发展中国家控制腐化的努力
一、成功的范例及其经验
二、不太成功的范例及其教训
第三节 新兴民族国家控制腐化的努力
一、成功的范例及其经验
二、不太成功的范例及其教训
第五章 腐化与廉政:发达国家的启示
第一节 现代化早期阶段的腐败问题与体制变革
一、腐化的程度和影响
二、腐化泛滥的原因
三、反腐败与体制上的变革
第二节 现代化后期阶段的腐化与改革
一、腐化的猖獗及其原因
二、改革与腐化的衰退
第三节 当代发达国家的腐化问题与廉政建设
一、当代发达国家的腐化问题
二、当代发达国家的廉政建设
结束语
附录一
发展中国家的腐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附录二
遏制腐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若干经验
附录三
美国政治腐败的历史与现状
附录四
透视战后日本的腐败和反腐败
附录五
当代西欧诸国的腐败与反腐败
附录六
新加坡学者乔恩奎赫谈新加坡反腐败的经验
附录七
香港“三管齐下”的反贪策略
附录八
香港前廉政专员施百伟谈香港反腐败的成功经验
附录九
国外反腐败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主要论著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的现状
如前所述,腐化是指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行为。腐化行为由四大要件构成:(1)腐化行为的主体,通常是指公职人员。腐化行为主体既可以是公职人员个人,也可以是由他们所组成的小集团;既可以是在职的公职人员,也可以是离职的公职人员。(2)腐化行为的动机或目的,通常是获取私人利益。这种私人利益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对而言的。它既包括金钱等物质利益,也包括其他方面的便利如权力、荣誉等。(3)腐化行为的根本手段是对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滥用。它包括直接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及其所提供的各种机会或便利条件来获取私人利益的行为,也包括通过操纵或影响公共权力来实现私人目的的行为。这种出于私人目的而对公共权力的运用因其违反了公认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特别是道德规范而属于滥用权力之列,但又和其它不是为了实现私人目的的权力滥用如刑讯逼供等行为区分开来。(4)腐化行为的后果(这里系指其直接后果而非间接影响),通常包括受益者和受害者双方及腐化行为所侵犯的客体的性质和数量辨认。当腐化行为所指向的客体为国家财产或政府公职时(如贪污、贿赂、任人唯亲、挥霍浪费国家财产等行为),这种行为的受益者通常为从事腐化行为的公职人员或腐化交易的双方,直接受害者则是国家和未参与腐化行为的公民。当腐化行为所指向的客体为私人财产或个人权利时(如徇私舞弊、弄权勒索等行为),这种行为的受益者包括从事腐化行为的公职人员及受其包庇袒护的个人,而其直接受害者为未受袒护或直接受到威胁的公民个人或相关组织。以上四个要件构成了腐化行为的基本特征,据此可以把腐化行为和其它类型的行为区分开来,从而划定腐化行为的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