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鞍与笔

鞍与笔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张承志 著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170000版次: 2页数: 221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61293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我对爱情一词的体会,更多的不是各知于男女,而是得知于道路。

宇宙中没有不灭的事物,只有它,唯它最贵,唯它最深。渐渐地人觉得,命可弃,它不可弃。无论它好孬俊丑,好也想,丑也思,无法舍弃。舍了它人就再难新欢,弃了它活着再无滋味。那种心境,就是爱情……

内容简介

张承志散文精选(插图珍藏版)是当代最具实力的作家张承志的散文精品汇本。共分三册,收录其几十年创作生涯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同时还有大量作者创作的油画,摄影作品,不可多得,极具收藏价值。

本册为《鞍与笔》,收录了南国初访、大理孔雀、击筑的眉间尺、把黑夜点燃、小寨新年、春水泛滥时、袍子经、劳动手册、折一根芨芨草做笔等众多文章。

让我们跟随本书来看看张承志《鞍与笔》中所记录的点点滴滴吧!

作者简介

张承志,原籍闪东济南,穆斯林。1948年秋生于北京。

高中毕业后罢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插队,放牧四年。这一特殊时代惠予的经历,使我深入了游牧生活。也是这一经历,鼓舞我用文学的口气发言,表达自己。

1978年以来,若干次获得全国优秀短、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但是途中的成绩名誉,不值得夸耀。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但是真正毕业的“学校”,也许是曾住进的蒙古家庭和西海固的贫瘠山地。在那里,我潜入了农村的底层,触摸了中国的深沉。

曾就职于中国历史尊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但是均以退职为结束;因为生命的本质,不能玷污和束缚,哪怕放弃公职,意昧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一介自由作家的视野,自由而辽阔:我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观察,扩大为多角度的参照体系。三十年中,虽只是浅尝辄止,我学习过蒙古语、哈萨克语和满洲语;并在蒙古草原、新疆南北的维吾尔绿洲和哈萨克牧区以及甘肃、宁夏、青海的回族聚集地区,年复一年,住入农家,濡染和融入。不仅如此,生活丕惠顾我远去西班牙、摩洛哥、日本甚至坚忍的拉丁美洲,锻打我的见识,丰满我的思想,帮助我寻找一介知识人的道路。

我的微渺文学,不过是三片大陆的一怀沙土石砾。我用一生履历,否定了寄生强权和屈从金钱的方式。如今回顾当初,三十年弹指而逝,其间锻炼了的,也许只是立场。

——读者作证:在我至今出版的六十余册书籍中,弁无附庸体制的文字。

目录

南国初访

大理孔雀

击筑的眉间尺

把黑夜点燃

小寨新年

春水泛滥时

袍子经

劳动手册

折一根芨芨草做笔

心上关山

冰山之父

正午的喀什

从象牙塔到吐鲁番

马甸寺碑

相约来世

日文《鞍与笔》前言自译

首届“爱文文学奖”受奖致辞

简帛橘子洲

思想“重复”的含义

无题

Uyingiz

《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编后记

冷热六章

活在路上

文责初检

大地的诗

沙漠中的唯美

一册山河

三舍之避

中原迷茫

被潮水三次淹没

新《鞍与笔》编后记

书摘插图

南国初访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古怪的时代。

豪富和赤贫,餍足和饿死,脑满肠肥和瘦骨嶙峋,艾滋病和饥馑,摩天楼和贫民窟——总之,一切对立和差别,正义和背义,都将在这个隆隆来临的时代并立共存。

时代鞭挞着催人抉择。所以开始心向南转,盼望去看大江大海,看近代的英烈故里。不仅如此,总觉得山雨欲来,已经十分紧急,我该去看看南国,近代的人才及革命的故乡。

事由心成,情至时来。晚春得知,我今年一次便能瞻仰南方的两块土地,湖南和海南,心里高兴极了。

有眼不识大海i从港汊水道中辨认出海,我用了好一阵时间。直到海夹着一条笔直又狭长的陆地,后来我想那就是岬——波光粼粼地凸起着开阔起来以后,我才明白,此刻已在南海,我已经置身于大名鼎鼎的琼州海峡之上。已经是身置有生以来最南的地点,而且还在继续向南。我拼命地把脸挤紧舷窗,竭尽全力地盯着在视野里凸起的,满盈着闪烁光点的海面。突然,迎面突兀地浮起一道陆地的边棱,气势雄大,一字排开。心像是一亮,就这样我看见了海南。

一座大陆般的巨岛——我不知所措了,它沉默着,逼近而来。

在飞机上读完了一篇关于海南岛的文章,说海南岛是女性文化云云,心中不以为然。可是我的关于海南岛的知识,又和一个幼儿园小班儿童无异。贪婪地看完了飞机上的旅游电视片,我也知道了五公祠、万泉河等诸多胜地,以及黄道婆的功绩。然而我不是来温习这些,我盼望的,是在神秘的楚粤故地,试着求得一些激励和补充。北方旱渴不毛,很久以前我就留心到,烈士美文,多出南国。

海南的边棱疾疾地迎来了,我突然想到:这是我第一次走向一个中国的岛,而且是如此一座大陆般的巨岛。

迟至今日我才看到南海。长久以来,海洋是奴役、掠夺和鸦片的帮凶。有一个词,海洋时代,其实就是殖民主义的粉饰形。于是常常忘记,中国人也领有如此大海。

琼州海峡平滑碧绿。南海中的巨岛正伸开襟岸。我禁不住心里的一丝感动。以前经过津轻海峡眺望过日本的北海道岛,从温哥华眺望过应该说是英国殖民者的维多利亚岛,但那时只有地理的感觉。有生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凝视着一个与我有关的岛屿,中国的岛屿。忆起我瞬间般的海军履历,不禁一阵感慨。那时连做梦都想着大西北,最终也没有能到达南海。如今世事两异,旅途艰难,我却上学补课般地来了。

真是功课;其实我没有奢图发现什么,如此的日程和形式,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发现。只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大海,也应该知道南中国的底蕴。我只是完成修身的功课,只想亲身到达一些地点。如同回民的朝觐;一切其实是已知的,只是一定要怀着虔敬,让身体经过沐浴,让双脚粘上泥土,让心灵完成体验。

转眼间,那条岸线的边棱已在背后。巨岛在缓缓远去,观光客般的日程结束了。当然,如此离开海南的我,缄口不敢浪言。

使劲地从舷窗向后扭着脖子望去,那条沉默的岛岸使人惆怅。海还是如那天一样碧绿,一望无际的、和平的涟漪。

不过,我还是多少捉住了几根蛛丝马迹。

路过通什,浏览海南民族博物馆的时候,非常偶然地看到了一通古代伊斯兰教徒的石刻墓碑。说明牌上注明着:唐代。

我大吃一惊。在三亚羊栏村草草问时,回民的历史记忆是清初。赶快找到馆内的考古人员打听,结果就了解了古代在崖州榆林港和陵水一线发生的事情。

在远离海岸的山城通什,夜里心想着无数的港名。陵水望楼港,陵水桐栖港,陵水碧潭港,陵水番坊港;还有崖州榆林港,它“西南与安南的陀林湾对望,为印度洋所必由之路”。

就是说,当时几乎在整个岛的南缘登陆。尤其是榆林和陵水,真遗憾与它失之交臂。它们才是古代海南的入口,它们才使一切合理。果然如此,人们谈论着海口和三亚的五星酒店,却没有留神榆林和陵水的历史意义。中国人,即使昔日从海上被打入半殖民地的地狱,即使追求金钱到了海边,也不会关心航海。

唐宋是古代东西方沟通的全盛时代。所谓东,即中国,依靠的是广州和泉州两大港以及丝绸之路;所谓西,即阿拉伯和波斯,依靠的是随伊斯兰教兴起而文明的船队和驼队。古代的东西方以此为轴而运动。因此恰恰在广州和泉州,分别有一座全国仅此两座的、建筑于唐宋的清真寺。

但是在泉州,与泉州清净寺互成呼应的,有巨大的泉州古代伊斯兰墓地遗址,和举世闻名的泉州伊斯兰宗教石刻。而在广州,大名鼎鼎的光塔寺却没有陪伴。流逝的历史,密集的人口,放弃的信仰,使得应该在广州发现的墓地和石刻群湮没了。

然而海南岛南岸有力地补充了它,整个南岸布满了伊斯兰石刻和墓群。海南南岸使广州的意义更清晰。也使海南岛的本来面目突然显露。在陵水和榆林的古港附近,梅山、福湾、干教坡、番岭坡,处处静卧着古代从阿拉伯和波斯航海而来的穆斯林的墓群。

百姓烧石灰,发现了墓地上的石碑。都是抗腐蚀的珊瑚岩,上面刻着即使在阿拉伯也失传了的古体书法。不知烧了多少年,但是今天番坡岭和梅山上,残存的石刻仍数百上千。

这是一件注解古代东西交通和海南岛开发的大事。

保护这一群石刻,首先要了解使泉州自豪的那一群石刻。我不知为什么激动,只因为通什博物馆的朋友缺少泉州资料,我就说由我负责,从北京为他们寄来《泉州宗教石刻》(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已经答应,为通什民族博物馆寄去此书复印件)。

但是,没有对今人的尊重,是不可能有对历史的尊重的。在被钞票撑得很狂的海客政客的口气之中,已经能嗅到对羊栏和番岭坡的后裔,以及对黎民百姓的蔑众臭味。海南人,被物欲大潮裹挟着不问明日的海南人,他们愿意成为遥远的唐宋先民的继承人吗?

踏上海南岛的土地时听说,海南的面积是台湾的五分之四。我觉得兴奋。这么大!那么它就可能平衡台湾岛。十三个世纪以前,我的那些祖先在陵水港或者榆林港上陆时,面对这大陆一般的巨岛,他们也有过这样的喜悦和兴奋么。

所以沿着海岸,他们的踪迹布满了整个海南岛的南缘。不用说那时海南岛的荒凉。在前途的决心未定,广州港还太遥远的时候,他们沿着东西海岸,顺着北上的河谷,进入了蛮荒的巨岛纵深。于是就有了处处生计,点点血脉。

孤单者放弃了,融入了本地人。成群者坚持着,今天被叫做回族。我隐藏着一种震惊。我没有去过泉州,与唐元古代的蕃人来华之源有关的地点,对于我,这里是第一处。我不愿矫情,我们还没有关系的形式。若有缘分我会再去陵水一线,那时我会了解得水落石出。世上正是烈日炎炎的季节,此行我不做深问。

他们可能有过的痛苦,他们可能受过的侮辱,只有从他们今日仍举步维艰的境遇中,只有从他们孤傲不群的血性中,才能辨出一些痕迹。

一个痕迹是海瑞,没想到他的故里就在海南。以前,读争论他的族属的论文、特别是读回族学人强调他应划为回族的文字时,我总不以为然。我不喜欢拉扯伟人人自家门槛的风气。

但是,漫不经心地,在陈列得极富政治味的海瑞墓浏览时,偶尔从玻璃柜里读到了他祖父的姓名——史志记载着:“海答儿”,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阿拉伯语名字。

这是一个有趣的例证,也是一个悲哀的例证。那么没有疑问,他的血统源于回民和伊斯兰教。但是同样没有疑问,他的选择归于政治和中国伦理。在他的埋葬细处没有穆斯林丧俗,他的述志遗墨中,不见异族的影子。

但他抗拒不了血液里的刚烈。他的极其罕见的激烈血性,不是孔孟之道的文化可能孵化出来的。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虽然他的气质在中国的政治中几乎绝无仅有,但是他失却的中国底层的母族,却经常以这种气质为特征。

他的行为使中国震动,但是人们并不效仿他。其实他一生都与中国政客的形式为敌,但是他的墓上却恰恰涂满了他们的骚墨。我简直不知所措,在他的墓前,我不知我是否该为他接个都瓦尔。

如果他坚持了信仰,那么今天海南岛上不会有这座墓,而会有一座拱北(圣徒墓)。不会如此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但瞻仰的上坟人会为他换水沐浴。可是回族的宿命就是向中华大地输出最优秀的儿子;我无法解答——他的灵魂,究竟是应该感到欣慰呢,还是应该感到愤怒?对于逝者,究竟是给他清洁的仪礼更好呢,还是给他壮大的伸张更好?

不知道,谁也无法衡量宗教和国家两种选择,也不能评价宗教和国家两种形式的悼念。一切都是对等的:他得到了公园,但失去了拱北。他获得了天下的承认,但失去了母族的悼念。一切都源于选择,一切都是宿命。就让他在自己的选择里获得安宁吧,做中华的儿子,为中国输入烈性的血,永远是值得的一件事。

不过一日之隔,海南岛又远不可即,眼前是缓缓流淌的汩罗江。

南方的江和水使人留恋惊讶。这么大的河流,这么宽的对岸,这么丰沛的水量,在灼人眼目的黄土高原难以想象。

我至今不敢相信,我到达了屈子的汩罗。

蜿蜒在辉煌的楚国旧地的汩罗,流向湘资沅澧和八百里洞庭的汩罗,被起伏的绿色丘陵挟裹的汩罗,挟带着呛人的蒿草苦味,笼罩着南国五月潮湿的苦热,接待了我这北方的儿子。

今天我如一个小学生,我满怀崇敬之情地到了圣地。我心怀忐忑,生怕没有受业的能力,尤其怕不懂方言。

在海南,我感到,我无法把海瑞墓当成我概念中的墓。而在汩罗,我却像是在——用大西北的术语来说,我像是在“探访拱北”。

到了湘江,到了汩罗,目的就消失了。在汩罗楚塘的大堤上步行,在湘江资水的合流处乘船,我心中空白一片。

二十年前在湖北的江陵,也就是他的郢都,我看见过楚国的华美文物。精致得不可思议的器物,比如说黑红的漆器和镶嵌的短剑,使人对楚地的文化可能一阵阵想入非非。

其实屈原不仅年轻,而且是楚之贵族,他藉楚俗而放歌,把一系列招魂典礼、国事民风都书刻入简。即使生逢战国,在流放中也有车骑女须,巫祝随童。他的自疏远流,也许并不是那么苦。也许他只有内心的极度苦楚。

诸说之中,我取屈原未到湘西溆浦说。他应该一直没有离开楚国都城太远。他不过流放于中央之外,常哀哀回顾,望郢都日远。他大体顺长江沿岸,沿洞庭湖滨,步步踌躇,且驻且行。

但是流放令追来,他此次必须“涉江”了,远流西楚溆浦。可以肯定的是,在抵达汩罗前后,我想屈原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郢都已不可归,王宠已不可求。渔父女须,再无相知,江流草野之外,他只有诗歌。逆旅成就,神明襄助,中国文章的极品出现了。

站在汩罗江的长堤上,口如噤,人踌躇,只是茫然地望着滔滔的汩罗江。千里迢迢,神牵魂系地来了,但脚踩上了这块土地以后,我不知所措。

那时年轻太偏信物证,而今却只有体味文章。

汉语在此刻向我传达着奇异的感觉。不管怎样,南方的一切方言都用中文表述,无论古今。这是一个给我勇气的事实。藉着屈子的华章,我总是寻找和南方在深处交流的可能。

然而太难了,屈子《楚辞》是怎样一种文字呢?

它是使人销魂的、神秘的美文华章,但也是难以尽解的、方言古语并用的失传文字。在汩罗边的楚塘,我努力字字体会,望着流逝不已的江水,我总觉得该有一种使《楚辞》新生的转写法。

《楚辞》太古僻,这使得它渐渐沦为了遗老的考据和智力的竞技。一代代咬文嚼字之中,被忽视的正是屈原殉道的美丽精神。《楚辞》太美而和寡,它和楚地苗汉、和中国底层的民众之间,愈离愈远了。

避开口语的俗丑,复活文语的典雅;替换费解的异字,保留洗练的韵奏——然而一切,都应该是为着呼唤他的英魂,都是为了不至于在秦亡楚、汉亡秦、新亡旧的无情沧桑之中,淘汰了他求索得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举世浑浊之中抱石怀沙,投身汩罗殉了生命——才为我们换来的精神。

根据楚王的严令,屈原必须向南向西。他当时应该在这里“运舟而下浮,上洞庭而下沅江”。

但是,涉过长江,走向洞庭,到了这里,到了汩罗的一股清流之畔时,他已经心力枯竭,再无自信。想象着继续流放湘西的现实,那将只能“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他不愿走下去了,他感伤地叹道:“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于是他举意:“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今天这个“兮”字也许是阅读的障碍。“爱”字之后是否有什么呢,愿勿爱命呢还是愿勿爱生?都不能也不该强究了。

他继续写道:“明以告君子,吾将以为类”,绝命辞《怀沙》著成了。后日司马迁知音,特意在《史记》里抄录了《怀沙》。据这篇述怀,屈原是在“陶陶孟夏”到达了汩罗一带,接着,在著名的五月初五怀沙沉江。

无论是授受遗墨简帛,或是告别一行徒党,沉江应该是一个仪式,应该有过巫祝的颂祷。他的楚国应该给过他最后的典礼,一如他描写过的招魂国殇。但是中国总是把圣的仪礼消溶成俗的闹剧;不知始自何时,感人的端午变成了体育。

清晨在渡口上等船时,绿草在此岸拂摇,人影在对岸晃动,汩罗江一片悄寂无声。

短短地彷徨着,从琼州海峡到天涯海角,从汩罗到湘江。在碧透的海边,在浩渺的河畔,心里时时惋惜。

南方绝不是女儿国,我想。因为在我这个北方儿子的心目中,最激烈的行为和最完美的人物,都产生于南方的水土之中。

生逢这种时代,文学需要依据和力量。久闻“唯楚有材”;但不知为什么越来越感到这四个字中,好像深藏着神秘的意味。特别是二十年来体味着毛泽东,近几年来迷醉着屈原,就愈发觉得此语绝非狂妄。的确,屈原和毛泽东,楚地迤南,有此两例就可以出此言。

告别的那天,湘江上大雨滂沱。水雾一派浑朦,江面阔如汪洋。我凝视着漫江的大水,它满盈着向北,不息地涌向洞庭。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迷醉般怔怔地走着,一刻刻地,渐渐觉得肌肤和肺腑都被这荡漾向绿色滋润。或者就是应该这样,我厌恶“凭吊”二字,我仍无法行礼。如同在海瑞墓一样,楚塘不是拱北,汩罗江沦为了赛艇场,我们不念他,但已经没有了仪式。

此行南国的日子结束了,我就要回到北方。

1994.6.13端午节

鞍与笔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