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金融危机-揭秘危机真相.看懂中国经济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国际金融,
作者: 况杰主编
出 版 社: 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00000版次: 1页数: 191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84272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知名危机管理和企业管理研究专家况杰、和讯财经中国会秘书长李犁、原金融界网站(NASDAQ:JRJC)副总裁王炜、著名国际资源学者童媛春、企业制度改革与管理研究专业学者李开发等11位专家联合撰写;
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陈剑峰等10位知名人士强力推荐。
◎美国金融危机向何处去?危机可能引发的后续效应有哪些?◎金融危机对中国通信行业、汽车业、保险业和房地产市场影响有多大?什么时候买房合适?◎面对危机的不确定性,上班族应如何合理投资、规避风险?◎被股票市场套牢的投资者下一步该如何操作?◎如何避免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误区?
机构专家揭开深藏的内幕,剖析这场充满诱惑与欲望的金钱游戏真相,看懂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把握随时可能来临的财富增长的机会。
作者阵容:
◎知名危机管理和企业管理研究专家况杰◎和讯财经中国会秘书长李犁◎原金融界网站(NASDAQ:JRJC)副总裁王炜◎著名国际资源学者童媛春◎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研究中心副处长马筱琳◎经济学家、企业制度改革与管理研究专业学者李开发◎知名理财规划师王建京◎资深汽车行业评论员/分析师张志勇◎中盛投资集团总裁杨永强◎飞象网CEO、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人力资源和社会障部《职业》杂志执行主编李黄珍等联合撰写。
强力推荐:
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陈剑峰◎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王剑锋◎《经理人》杂志总编辑杨俊杰◎《证券市场周刊》主编于颖◎天际网创始人及CEO林廷翰◎《新财经》副主编曹世中◎中华英才网副总裁杨海等倾力推荐。
当人们被激励得过于有追求,以至于变得贪婪的时候,对利益的渴望就改变了人们的有价值观。于是,没有了文化,有了金融危机。
当人们的价值观变得自私、逐利、损人利已的时候,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就一定会出现,而且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出现崩盘,结果也必然是群体受害。谁比谁傻?博傻游戏的结果,一定是集体犯傻。
内容简介
由于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世界经济的密不可分性,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了这场危机和海啸之中。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的涨价、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外市场需求的下降……一切的一切,都让很多中国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恐慌。那么:什么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是如何产生的?面对这个全球性的“灾难”,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又当如何应对呢?
在《决胜金融危机 抓住中国机会》一书中,况杰先生与诸位财经界学者以他们独到的观点,深刻的见解全方位地剖析和解读了这场金融危机的实质,揭示了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的诸多真相,分析了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就中国企业和个人的应对之策,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
作者简介
况杰,知名危机管理、企业管理和投融资咨询专家、普汇商界精英俱乐部发起人、普汇创展管理咨询机构高级合伙人、“中国经济名家讲坛”组委会秘书长。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2003年获得国立爱尔兰大学(UCD) Smurfit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曾任某财富500强企业中国区高级经理、有十多年从事国际贸易、营销和跨国公司管理的经验。现主要致力于中小企业的咨询和培训及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在《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人力资本》《销售与市场》等媒体发表过数十篇文章,并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最佳年度雇主”评委、第一财经频道节目嘉宾。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认识美国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1.什么是次级贷款?
2.“次贷”危机为什么会爆发,它更深层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要对具有极高风险的次级贷款者提供贷款呢?
4.泡沫是这样吹大的
5.“拒付风险”转移颠覆“信用文化”
二、由“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真相
1.“次贷”为什么会转化为金融危机?
2.谁是罪魁祸手
3.什么是“巴塞尔协议”?它有什么功能?
4.政府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5.危机产生的最深刻原因——华尔街文化
6.“特里芬两难”?
7.不仅仅是阴谋家们的“贪婪”
8.那些迷人的“衍生品”是如何让人自愿掏腰包的
三、石油价格的暴涨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1.金融套利是石油价格高涨的原因
2.石油为什么成为金融套利的宝贝?
3.未来石油价格走势怎样?
四、美国金融危机向何处去?
1.危机过程的五个阶段
2.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后续效应
3.金融危机发展的两种可能性
4.危机过后,国际社会怎样加强监管和控制?
5.危机能不能预测?怎么能从管理角度对危机进行控制?
第二章 回首看危机
一、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已经走到尽头了”?
2.美国股民疯狂了
3.席卷全球的大萧条
4.罗斯福“新政”丞救危机
5.昔日的“大萧条”与今天危机之比较
二、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的崩溃说明了什么?
三、1987年美国金融危机
1.繁荣背后隐藏着什么隐患?
2.一个“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3.与1929年危机的不同与“幸运”
4.昔日的“股灾”与今天危机之比较
5.认识“垃圾债券之父”米尔肯
四、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1.亚洲金融危机的特点
2.致命问题的暴露
五、2001年美国经济危机和美联储
1.新经济的泡沫
2.为什么格林斯潘有这么大的权力?
第三章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看懂中国经济
1.2008年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2.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通信行业的影响
1.对于中国运营商的经营,暂时不会有特别实质的影响。
2.中国电信运营商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3.跨国制造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4.金融危机使中国本土制造商打入国际市场的脚步延缓。
5.金融危机对于未来3G业务的打击较大。
三、金融危机对汽车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让汽车行业雪上加霜
2.金融危机对欧美及发达地区汽车市场影响有多大?
3.为什么金融危机对整体市场影响如此严重?
4.业界巨头出手调整策略
5.汽车行业如何实施战略转型?
6.危机是否导致业界重新洗牌?
四、金融危机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金融危机为我国保险业带来的启示
2.美国少数大公司蒙受巨额亏损,国人要小心!
3.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债券保险市场
4.在中国的合资保险企业可能受到的冲击
五、金融危机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
1.危机带给消费市场的总体影响
2.2008年的各零售业指标预示了什么?
六、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中国经济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我国房地产市场前景与未来走势如何?
第四章 虫国的机会
一、宏观经济主要对策是什么?
1.海外并购,要优先并购什么?
2.我们在投资战略上应做哪些调整?
3.用庞大的美元储备投资什么?
4.中国怎样与参与救市?
5.如何拓宽投资渠道?我们手里的美元怎么用?
6.如何应对出口不足、内需应如何平衡?
7.利用救市的机会,加强我们的薄弱环节
8.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资源整合有何影响?
9.我们的石油产业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做?
10.面对超级经济体的超级实力,中国应该怎么做?
二、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风暴
1.找棉衣——靠联盟协会来自救
2.冬眠——靠九字真经积蓄潜力
3.觅食——寻找最佳机遇
4.强体
三、职场白领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1.狼来了,最可怕的是什么?
2.七项措施让白领轻松应对金融危机
3.在校的大学生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四、金融危机下个人如何合理投资、规避风险?
1.投资黄金无疑是一个选择
2.注意投资黄金的风险性
3.选择贷币市场基金
4.关注保险品种中“分红险”的缩水
5.私募基金如何选择
五、对当前股票市场的几点判断
1.中国股市下跌的关键因素
2.被套牢的投资者下一步该如何操作
3.如何把握股市未来趋势?
六、危机中的股票市场更需要价值投资理念
1.如何避免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误区
2.基于价值理论的投资建议
附录一:金融危机大事记
附录二:名家观点
金融风暴中关于文化和价值观的思考(代后记)
媒体评论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身为局中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和思考这场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本书努力揭开事实背后的真相,众多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无疑是值得一读的。
——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
危机提供了重新思考和资源重组的空间,我们需要更多的类似本书的从不同角度的探讨。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
2008年全球的金融海啸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和解读,不仅包括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家的解读,还需要倾听那些与利益集团保持距离的包括一些媒体在内的“非主流声音”,这本书就是被赋予了这样的使命。
——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陈剑峰
2008年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震撼,人们在慌乱中手足无措时,一个新的服务经济和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开始了。新的时代到来,需要人们预见它、解释它,这本书就是解释新的危机和新的时代到来的一本书。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季铸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金融危机是一些金融业的高管为了追求自身高薪、福利,无限度地玩弄“钱生钱”的把戏造成的。行业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既要适度进行市场创新,也必须要有风险的监管,追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王剑锋
了解和看透这场金融危机是怎么来的,它是如何改变世界经济轨迹的,如今没有什么东西比这更重要了!这本书浓缩了多位富有实践经验的少壮派专家的智慧和洞见,不可错过!
——《经理人》杂志总编辑杨俊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认识美国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况杰(普汇创展管理咨询机构高级合伙人)
2008年席卷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
1.什么是次级贷款?
次级贷款,简单地说,就是非标准的贷款,也就是说,是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发放的贷款。
理查德比特纳在他的《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在2008年9月出版)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约翰尼卡特是南卡罗来纳州乡村的新好男人,他和妻子帕蒂想要实现一个小小的美国梦,他们看中一处面积1800平方英尺、刚刚竣工的新房。他们找了一个抵押经纪商申请贷款,这家经纪商过去一直为他们忙活融资贷款。
后来,卡特夫妇得到了这笔贷款。但是仅仅90天后,他们就因为无法偿还贷款,而被迫失去了房子。
那么,他们是怎么得到这笔贷款的呢?
作者在书中告诉了我们,这笔贷款当初是怎么得到审批的。
借款人月度总收入是2800美元。
在每月还贷之后,借款人这个月只剩下700美元。而这些钱必须要支付他们的所有开销,吃的穿的,等等。
在结清房屋购买费用后,他们的账户里还余下250美元。他们没有积蓄,没有退休养老账户,他们靠每月的工资过日子。
他们的信用记录很差。除了西尔斯,他们没有任何偿付债权人的历史记录。在贷款被批准的时候,他们还拖欠着债务。信用报告的其余部分全是过去债务账户和注销账户的记录。
过去一年,他们没有任何租金支付证明,因为他们和帕蒂的姐姐住在一起。我们不清楚他们是否租过房。
在过去三年时间里,他们两人同时失业的时间超过了9个月。他们都曾经长时间地失过业。
很显然,这样的客户,是不应该得到贷款的,即使是所谓的次级贷款。“除了房屋价值还不错之外,这笔贷款毫无价值保障。信用状况一塌糊涂,收人微薄,工作时有时无,没有租房史,也没有储蓄可以维持生活。把这些情况凑到一块,收回房屋抵押权是必然的结果了。”
就是因为大量这样的次级贷款无法收回,而作为抵押的房屋价格又持续走低,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在2008年引起了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
在美国,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使用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购买房产就更是如此了。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一般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但是,相当数量的美国人,并不是拥有一份稳定的、中等以上的收入的,不少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如墨西哥裔,华人在美国也属于少数民族),从事的是收入微薄的临时陛工作,失业和一段时间后才能再就业也是常见的现象。这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人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他们的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他们这些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4%,其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因此,巨大的利润驱使着金融机构大量提高“次贷”的投放金额,其业务量曾一度占到美国全部房地产贷款市场的20%。
由于前几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房价一路走高,银行认为即使次级信用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还可以收回他们抵押的房屋,通过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银行出售其收回的房产时,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于是银行就会在这笔贷款上出现亏损。
问题的严重性是在于这些贷款者本身就是不具有偿还能力的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无法偿还的贷款,数量大到一定程度,提供贷款的机构就只能是破产倒闭了。
理查德比特纳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投资者对次级贷款真是欲壑难填,购买行为变得激进起来。有一阵儿,凡是我出售的贷款,我的主要投资人都一扫而空,甚至是不符合他们条件的贷款。他们并不在意贷款的质量优劣,他们一直买入。一些时日之后,我们开始开玩笑说,他们的贷款项目指导准则更像是提议,因为审批人不会照章办事。”
2007年2月13日,美国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宣布减少放贷,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 Financial)发布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的逼债,新世纪金融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次贷”危机开始爆发。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的“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2.“次贷"危机为什么会爆发,它更深层原因是什么?
进一步研究“次贷”危机的爆发,我们还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美国是个主张“居者有其屋”的国家,国民的自住房比率高达68%,人均居住面积近60平方米,居世界前列。美国房地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占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作为美国第一大产业(自20世纪初就与汽车业、钢铁业并称为美国三大支柱产业,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支柱产业逐渐向金融、文化娱乐和高科技产业方向转移,但是就对GDP的贡献来看,房地产业仍然是美国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房地产市场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很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主导了连续13次降息,实行低利率政策,从2001年1月到2002年12月,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6.5%下调到了1%。而事实上,即使在经济衰退期间,美国的房屋销售依然火暴,价格仍然持续上涨,新宅销售在2001年11月上升了5.2%,12月继续攀升5.7%,旧宅销售2001年也创了历史最高,达到525万套。而2001年12月份的旧宅中间平均价达到151,400美元,比2000年上升了8.4%。美联储的政策更是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也是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原因之一。
3.为什么要对具有极高风险的次级贷款者提供贷款呢?
降息带来的大量低成本资金,形成的流动性过剩,是重要的推动力之一。理论上来看,资产泡沫的源头是流动性过剩,过剩的流动性由于逐利的需要,比如流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果这种投机逐利进一步发展,资产价格必然慢慢超过其真实价值而虚拟膨胀,最终产生泡沫。
伴随经济增长,美国通胀压力加大,美联储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提高联邦基准利率。进入2006年,利率已由原来的1%调到了5.25%,这时贷款投资成本上涨终于开始赶上并超过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就是超过投资回报率的上涨。房产泡沫再也支撑不住,终于轰然破灭,并带来一系列的灾难性后果,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
4.泡沫是这样吹大的
美国人的房贷是怎么计算的,泡沫是怎么越吹越大的?难道是“信用体系”出了问题?
次级市场的贷款公司绝对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他们大胆推出各种创新的贷款产品。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还款的头几年内,每月支付的还款金额很低而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大幅增加。以次级房贷中主要的无本金贷款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为例。无本金贷款是以30年分摊月供金额,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后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则允许贷款人每月支付甚至低于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部分。因此,贷款人每月还款之后,会欠贷款人更多的钱。
李犁(和讯网财经中国会秘书长)
5.“拒付风险"转移颠覆“信用文化”
“次贷”危机的根源,是美国人的这种“借钱消费”、“提前消费”的思想观念的使然。
美国人仗然觉得借来的钱,就是他自己的,跟他自己挣的钱没什么区别。这个观念害了他们。从90年代到现在,贷款机构一直在把一些贷款贷给完全没有还款条件和资格的人,让他们住上了房子,换句话说,他明明没有偿债能力,银行却借给他钱,让他买了房子。这个过程中,两方面都存在问题:贷款方有问题,借钱的人也有问题,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偿债能力,却还要借钱!就是因为他觉得借的钱和他自己挣的钱一样,就算最后还不了钱,大不了把房子退了。这就是美国的“信用文化”。
其结果就是他没有偿债能力,却通过借“次贷”买了第一套住房,接着拿第一套住房,再去抵押又买第二套,他那个房子本身就是借钱买的,结果他转了个手,又向银行去借钱了。
凤凰卫视的一个被访对象是个“海归”,带着“羡慕”的口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的同事是个失业的中年妇女,失业以后,她把她自己的房子,就是她所谓的第一住所抵押给银行,贷出来一笔钱,然后逛遍了全世界,她觉得这个钱太容易获得了。这是一种心态:就是觉得她借的钱跟她挣的钱是一样的。结果就是她把所有的“拒付风险”全给转移了,当然银行也不含糊,银行就把她的风险又想办法转嫁给了广大的投资者,换句话说,也就是买次级贷款债券的人。
如果房产价格不变、或者上升,当然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原来这套房子贷款出去的时候是值十万,但是,她没钱了,连续几个月不能还钱,银行收回来以后,如果赶上房地产市场低迷,银行再卖的时候就不值十万了,可能就值八万了,因为供应量太大了,因为原来高的房价反应的是市场的虚假需求,而这个需求又是被这样的不负责任的贷款放大了,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撑不住了。而房子被银行收回来的多了,银行也得往市场上抛,银行一抛,就把房价打压下来了,原来值八万的,又只值了六万,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银行负担越来越重,危机就是这么造成的。
这场危机中国也未能幸免。
媒体报道:2007年7月13日,正当美国“次级”贷款已经开始引爆,四处蔓延的时候,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部长阿方索杰克逊赶到北京,避而不谈国内的“火灾”灾情,而是为中国朋友多余的美元出路献计献策。从2003年到2006年短短3年多时间里,中国投资者购买了大量美国“次级”贷款债券。
为了争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一些国际投行纷纷大举收购中小银行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2003年汇丰控股收购国际住房公司,2006年德意志银行收购IT抵押贷款公司,都是为了迅速进入美国房贷市场。大量新的市场参与者进入“次贷”市场后,出现了非理性竞争态势,原来的贷款标准失去了约束力,贷款品种大胆创新。美国“次贷”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房贷品种。
难道,就没有人发现这其中的风险吗?
事实上,早在2002年,摩根斯坦利的经济学家理查德伯纳就发表了一份报告,题为“房屋价格:即将破灭的泡沫?”汇丰银行美国证券的经济学家伊恩莫利斯同年也发表研究报告,试图以醒目的题目引起人们的警觉:“美国房地产周期:另一泡沫?”
二、由“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真相马筱琳(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研究中心)
1.“次贷"为什么会转化为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它的基础资产发放这一方面,从监管到它的标准制定,出现了问题。从银行的角度说,应该是要给买得起房,还得起贷款的人,提供购房贷款,而“次贷”就是向不符合条件的人发放贷款,这就是基础层面出了问题。
第二个层面,“次贷”为什么会演变成金融危机,是因为在把“次贷”证券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最初还是按照贷款人的信用级别进行标准化分层,比如分成A、B、C、D四个级别,D级是最差的。但是它又把C级、D级再去打包,比如说它再把几个D级、几个C级混合在一起,又重新打包。重新包装完成以后,又再分成了A、B、C、D,再发行新的债券。结果是评级机构对几次打包后的债券,本来是C级、D级的,可能就评为A级了。
次级贷款这样多次打包,不断地进行下去,不断地衍生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并按证券化基本的原理,再进行标准化评估,分散风险。本来它的用意是好的,但是不断地被衍生后,最后的风险性质就变了。
2.谁是罪魁祸手
哪些因素是导致这场危机的罪魁祸手?难道这些金融工具是罪魁祸手?
不能这样说。金融工具和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就比如说虽然枪炮火药的功能是有攻击性的,但火药、钢铁它们本身是无罪的,如果不是人为使用枪炮来打仗,枪炮本身也不会导致战争。金融衍生品也是这样。这要看掌握或发生了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人的目的。
而监管机制也出了问题,对投资银行的监管,现在看来是缺失或不到位的。对商业银行,全球都是按照“巴塞尔协议”进行严格的风险监控的。而对投资银行的风险监控就差得多,没有资本金约束,无限地去做杠杆放大,也就是把风险放大了。
3.什么是“巴塞尔协议”?它有什么功能?
20世纪70年代,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业务呈现全球化趋势,投机活动泛滥。1974年赫斯塔特银行、法兰克林国民银行和英国一以色列银行三家大型国际商业银行相继倒闭,给国际金融业造成巨大的影响。1975年2月,在国际清算银行的主持下,以10国集团为核心的中央银行行长成立了银行监管实施委员会,即巴塞尔委员会(Basel Committee),对国际银行业进行监督管理。巴塞尔委员会成立以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国际银行监管的原则、标准和框架,统称为巴塞尔协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