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生的北极科考随笔

分類: 图书,少儿,科普/百科,百科,
作者: 孙烨 著
出 版 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150000版次: 1页数: 84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006959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北京青年报》对本书部分文章的点评
杨晓光对《我把红旗插在北极圈》的点评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成熟。这种成熟表现在两点。第一,心态平和。作者的北极经历在同龄人中是难得的。但作者在这篇作文中并没有炫耀异域的猎奇观感。而是把主要力量用在了自己在走向北极圈的途中“趟”过一道道冰水溪流的过程和感受,写得非常真切、生动,冰水入骨、抽走经脉的感觉让读者感同身受。而这正是为后边终于在北极圈展开五星红旗、暖流充遍全身做了铺垫。前边的冷是真实的,后边的热就更加真切。北极圈的不平凡经历也就这样融入作者的身心。第二,表达自如。正如作者写的,接近自然,很多象牙塔里的烦恼就释然了。作者有充分的自信,全部都采用细节描写,所香所做所想,平实道来,语言节制,文章挺有张力。
杨菊芳对《跨越太平洋的友谊》的点评
一段美丽的异国少女间的友谊。
第一个感觉是写得美。
远行前对心灵孤独的担忧,衬托了后面遇到可以心灵交流的旅伴的快乐。是谓先抑后扬。
贯穿文章主体的那些个“我”的“喜欢”和“她”的“喜欢”,无论从句式还是所选择的事例,都很美。或许是因为语言的美,使得所记叙的变得那么美了。
对海景的描写也美,而且和对友谊的描述丝丝相扣,做到了情景交融。
内容简介
请读这段描述:“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它们好像并不愿意分开一样,洁白的云亲吻着海面,远远望去,好像是高原上的雪山,又似那缠缠绵绵的一生一世一双人,虚幻得不像是人间。”短短的一段描述,倾诉了作者对北极纯洁自然环境的热爱,而且把自然环境与人拉近了。再读吧:“今天看到冰山了……很干净的白色,漂浮在大海中的流浪者,以天为盖,以海为家。它一刻不停,继续漂泊流浪,倾天地间绝世自由,不知所往何处……”作者对北极海域的冰山不光倾注热爱,还淡淡地倾注了同情,同情它浪迹天涯地孤独漂泊。
对大自然如此,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是如此。请品味这段感慨:“当我被那里的孩子单纯无暇的眼神深深触动时,当我被这里的人们对自然的尊崇与守护不经意中震撼时,心中对这方土地和土地所孕育的一方人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作者不是蜻蜓点水地欣赏当地民族的文化,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当地因纽特人的深情厚意之中。
后生可畏,这不是老生常谈,这是我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曾经九次赴北极科学考察,对北极的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应该有所了解,有所感悟,也写过诸如《极地探险》?《梦幻北极》等科普图书,也有感而发地写过北极对我的召唤,倾吐过对候鸟北极燕鸥奔波于北极与南极之间的可敬、奋不顾身保护自己后代的可爱,感叹过北极熊的可畏可爱……
然而,在即将出版的《一个中学生的北极考察随笔》一书中,孙烨同学却能够在短短的科学考察时间中初步悟出科学考察中的科学文化,悟出自己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
目录
序
前言
热身游戏
飞向丘吉尔港
扬帆起航
特殊课堂
巧遇白鲸
海象岛
神奇的科茨岛
海鸟悬崖
幽静的海湾
冰山的遭遇
因纽特的民族风情
因纽特少年的绝技
风浪中的北极熊
北极驯鹿
气候变化论坛
听因纽特长者讲过去的故事
倾听古老民族的呼声
我把红旗插在北极圈
捕鲸站遗址
因纽特社区遗址
SOI的传统
相机杀手
丹妮尔的故事
勇敢的北极冬泳队
浮冰印象
我眼中的因纽特女孩
悠扬的琴声
魂牵梦绕世界之角
非常感触
告别演讲
跨越太平洋的友谊
细节中的文化
把北极写入高三
风景这边独好
同在一片蓝天下
考察队主要科学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