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启示——灾害伦理学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灾害及其防治,
作者: 刘雪松,王晓琼 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7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3288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从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了自然灾害的社会性一面,一方面由于人类的不当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反过来灾害的发生又加剧了人类社会的损失。在此基础上,从灾害认知、关爱人类、关爱生命出发,对灾害的分类进行深化,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为灾害伦理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这次大地震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精神与生命关怀感动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现代自然灾害的发生再也不是单纯的自然性破坏事件,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的生态和谐、对于灾害的有效预防、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灾后积极的人道关怀与恢复补助对灾害的破坏作用都将起到积极防御的效果。灾害中所生发的抗灾精神使人们的伦理责任、道德意识再度经历洗礼,从灾害中伦理道德的框架下重新审视自己。本书作为国内一部研究灾害伦理学的理论性著作,通过对于现代灾害特点的研究系统地论述了灾害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感人至深的道德事迹,对于灾害中所出现的优先逃生、无罪免责、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灾害中出现的优罪愧疚、无罪愧疚、良心安置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在现时的背景下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提出了新的设想。
本书适合应用伦理学专业的学习和教研人员、灾害知识普及的社会机构和团体、专业救助人员、灾害管理人员、对灾害关注的广大社会人群、需要灾害心理学知识的人员、想了解逃生避害知识的人阅读。
目录
导言
第1章 灾害华理的基本要素
1.1 何为灾害伦理
1.2 灾害伦理的基本要素
1.3 灾害伦理学与其他伦理学的关系
第2章 灾害的存在论(基本)规定
2.1 灾害:自然的偶性断裂性及不可避免性
2.2 人为与自然:灾害属人性
2.3 顺时与抗争:人面对灾害的尴尬抉择
第3章 灾害的类型学分析
3.1 自然的灾害与人为的灾害:致灾因子的复杂性
3.2 原发灾害与诱发灾害:灾害的系统性及连续性
3.3 未知灾害和已知灾害:人类认识灾害能力的发展
3.4 不可抗拒灾害与可抗灾害:应对灾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
3.5 牺牲、危害、损失:人类的自然灾害认知模式的变化
第4章 人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自然伦理关系
4.1 伦理学的价值延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修正
4.2 社会制度的伦理责任: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
4.3 科学技术的道德规范:技术理性批判与工程伦理学
第5章 灾害发生时的人伦关系
5.1 灾害中的伦理关怀:优先原则的确定
5.2 灾害中行为的特殊性:无罪免责原则的确定
5.3 灾害中的伦理特殊性: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作
第6章 减灾、防灾、救灾中的人伦关系
6.1 生命与财产:谁为第一性
6.2 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冲突中的痛苦抉择
……
第7章 灾后的生命关怀与伦理补偿
第8章 灾害伦理与灾害文化
第9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灾害伦理实践及其示范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1章 灾害伦理的基本要素
1.1 何为灾害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开始得较早,但是由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世界观、认识论以及政治思想等均没有独立的学科形态,因此,作为一个学科的伦理学还要从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探源。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古希腊伦理思想。他的《尼各马克伦理学》等著作标志着伦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产生。到中世纪产生了基督教伦理思想。近代的伦理思想主要是以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和以康德为代表的道义论伦理学两大主流。进入到20世纪,1903年,以摩尔发表的《伦理学原理》为标志,原伦理学出现,并成为此后60余年问伦理学研究的重点。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伦理学又向传统复归,形成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学和以麦金泰尔为代表的美德伦理学的两大主流。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一些哲学家开始试图提倡和发展古代美德伦理学来取代现代道德哲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那些哲学家对于现代道德哲学提出了四个批评:其中一个批评是“以行动为基础的伦理学是建立在一个神学-法律的模式上。这种理论所使用的语言在结构上经常与法律很相似,例如,使用了‘对’与‘错’这样的概念,‘道德原则就是上帝对人类所颁布的法令”’,但是,“自从现代时期以来,伦理学已经从神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自主的活动,因为现代道德哲学家一致认为‘道德是为了人而制作出来的,而人却不是为了道德被制作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