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传

分類: 图书,传记,外国政治人物,
作者: 赵嘉麟著
出 版 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236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1605605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维护俄罗斯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至高无上,是国家活动的根本。过去八年,俄罗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抓住机会,把俄罗斯建设成为世界最好的国家之一。
——梅德韦杰夫
内容简介
2008年3月7日俄罗斯将总统大选结果揭晓。梅德韦杰夫以绝对优势当选总统。本书作者参考、查证了大量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和分析人士的评论,以梅德韦杰夫为对象,描写了梅德韦杰夫从一介书生到大国元首的成长经历,还系统介绍了他的从政理念,相信能够帮助读者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梅德韦杰夫。
另外,书中还涉及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包括作者专程前往梅德韦杰夫就读的圣彼得堡305学校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律系采访的内容,以及作者本人和同事与梅德韦杰夫面对面的亲身经历。
他,小个子、窄肩膀,还有着一张娃娃脸,然而,从2008年5月7日起,他正式挑起了领导全球版图最大国家——俄罗斯的重担。由此,他注定要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自己的一笔。这一笔将如何挥就,外界正拭目以待。他,就是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俄罗斯(和苏联)最年轻的国家元首梅德韦杰夫! 那么,他是怎样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大国元首的呢?他拥有着怎样的独特魄力呢?本书为大家讲述他的成长经历,系统介绍他的从政理念,帮助大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梅德韦杰夫。
作者简介
赵嘉麟,中共党员,1976年5月生于上海。1998年进入新华社,2008年起任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曾参与的重大报道活动包括: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2005年)、俄罗斯总统访华(2006年)、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7年)、俄罗斯总统大选(2008年)等。曾采访的俄罗斯政要包括:梅德韦杰夫、普京等。主笔采写的《侧记:我看到了纯正的少林功夫!普京初探中国功夫圣地》获评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及中国俄罗斯年中文报道新闻奖三等奖。著有《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合著)。
目录
第一章 青葱岁月
第一节 书香门第
第二节 敏而好学
第三节 青梅竹马
第四节 不一般的学生
第二章 初涉政坛
第五节 激烈的论文答辩
第六节 结识普京
第七节 拯救普京
第八节 执教与经商
第三章 克官风云
第九节 政坛起飞
第十节 超级老板
第十一节 尤科斯案
第十二节 克宫宰相
第四章 委以重任
第十三节 合并失败
第十四节 语出惊人
第十五节 国家优先项目
第十六节 打造巨头
第五章 平步青云
第十七节 亮相达沃斯论坛
第十八节 两个第一副总理
第十九节 控制能源
第二十节 竞争还是合作
第六章 崭露头角
第二十一节 半路杀出新总理
第二十二节 总统候选人
第二十三节 为什么是梅徒韦杰夫
第二十四节 大选起跑
第七章 竞选攻势
第二十五节 竞选演说
第二十六节 施政纲领
第二十七节 独立访欧
第二十八节 各地拉票
第八章 赢得大选
第二十九节 创纪景的选举日
第三十节 胜利
第三十一节 新偶像
第三十二节 新总统的挑战
第九章 治国之道
第三十三节 权力更迭
第三十四节 西方的试探
第三十五节 梅氏团队
第三十六节 “梅普组合”
第三十七节 新总统就职
第十章 构德韦杰夫与中国
第三十八节 结缘中国
第三十九节 对话中国网民
第四十节 向中国学习
第四十一节 东方的期待
第四十二节 睦邻友好
第四十三节 欢聚克宫
书摘插图
第一章青葱岁月
第一节书香门第
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1965年9月14日生于苏联列宁格勒市(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市)的一个教师之家。他是自十月革命至今,俄罗斯(包括苏联在内)历史上第二位从知识分子家庭成长起来的最高领导人。第一位是1917—1924年任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梅德韦杰夫的祖父阿法纳西,十月革命前一直务农,此后步人仕途,并在苏联共产党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区委任职。
梅德韦杰夫的父亲阿纳托利,曾在克拉斯诺达尔技术大学学习。毕业后,他选择去列宁格勒读研究生。之后,他一直在列宁格勒技术学院教书,直到年近古稀才告别讲台。
梅德韦杰夫的父亲生前是个有公德心且善言辞的人。据以前的邻居们介绍,这位教授很会和房管部门打交道:如果住房的电梯坏了,或者其他公用设施出了什么状况,他总是第一个给有关部门打电话。而且,在他的努力下,修理的问题最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
梅德韦杰夫的母亲尤利娅,出嫁前和家人住在别尔哥罗德州境内的阿列克谢耶夫卡市。尤利娅有个孪生姐姐叶连娜。据邻居们回忆,这对姐妹非常可爱而且知书达礼。她们的家境并不宽裕,母亲是家庭妇女,靠做针线活挣钱。
孪生姐妹长大后一同考人了沃罗涅日市的沃罗涅日国立大学语言系,并都以优异成绩毕业。此后,尤利娅只身前往列宁格勒读研究生。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尤利娅与列宁格勒技术学院老师阿纳托利相识、相恋并结婚。起先,小两口在利戈夫卡大街一套合住房内安家。
1965年9月14日,阿纳托利和尤利娅的孩子出生了——这是一个有着栗色卷发的漂亮小男孩,他就是本书主人公梅德韦杰夫。母亲为了照料孩子而终止了研究生学业。后来,她在赫尔岑师范学院教过对外俄语课程,还在帕夫洛夫斯克宫(沙皇时代宫殿,与凯萨琳宫、彼得洛夫宫并称三大夏宫)博物馆当过讲解员。她丰富的历史知识,令儿时的梅德韦杰夫非常钦佩。
1968年,梅德韦杰夫一家由于领到了住房证,迁至列宁格勒市郊一个叫库普奇诺的地方,在库恩•贝拉街6号(库恩•贝拉,匈牙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领导人之一)安顿下来。这里附近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挤满了外观像火柴盒那样的5—9层高的“赫鲁晓夫式居民楼”。虽然梅德韦杰夫一家的住房面积仅40平方米左右,但与之前合住房相比,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新居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在这里,梅德韦杰夫一住就是30年。
梅德韦杰夫一家的收入属于中等水平,在吃穿上花钱节省,但买书时从不吝啬。父母对儿子的培养投人了大量精力,经常带他去外地扩大眼界。在气候温暖的南方,梅德韦杰夫生平第一次看见了长在路边的李子树和苹果树。这让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他感到颇为好奇。
还有一件往事也深深地烙在小男孩的心里。梅德韦杰夫曾幻想和一些小朋友被邀请参加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新年枞树晚会,但却始终未能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一次,父亲出差去了趟莫斯科。回到列宁格勒后,他给儿子一个火大的惊喜——一些从克里姆林宫带回的糖果。梅德韦杰夫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他终于有机会在糖果的香甜中感受到新年枞树晚会的喜悦气氛了。
令人感慨的是,父亲在预备这份特殊礼物时,绝不曾料到儿子有朝一日竟成了克里姆林宫的主人。
梅德韦杰夫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循循善诱,从不用打骂的粗暴方式。所以,邻居们清楚地记得,梅德韦杰夫小时候从不打架,也不说脏话,而且衣着整洁。
正如梅德韦杰夫后来所说,自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相对而言,他的前任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小时候的生活条件却差了不少。住在破旧大杂院内的沃洛佳(普京小名),多数时间是和小伙伴们提着棍子在楼道里追打四处逃窜的老鼠。
为了全面了解梅德韦杰夫成长的大环境,我们再来看一下他的出生地——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在俄罗斯是仅次于首都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海路、水路和陆路交通线的交汇处,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圣彼得堡建在涅瓦河三角洲的44座岛屿之上,市内桥梁总数超过580座,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1712—1918年,这座城市一直是俄国首都。
圣彼得堡还是革命的舞台中心。1825年,俄国贵族革命家发动了旨在推翻沙皇、废除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1905年,喊出“打倒专制制度”口号的工人们,发动了第一次革命;1917年,布尔什维克策动二月革命逼迫沙皇退位,后来又凭借十月革命造就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改变了20世纪。所以,生活在这么一个思想交汇、碰撞的城市里,梅德韦杰夫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新鲜的观念。
此外,这座城市还孕育、培养了诸如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等文学巨匠,以及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艺术名流。这对梅德韦杰夫气质的养成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就时代的大环境来看,梅德韦杰夫出生前后一段时间,苏联在政治上经历了高层人士重大变故,在经济上则步人加速上升轨道。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相继解除了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以及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全会选举勃列日涅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随后,最高苏维埃任命柯西金为部长会议主席。1965年12月,波德戈尔内接替米高扬,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一度积极推动由柯西金主抓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来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病。“八五”计划(1966—1970年)期间,一些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增速超过了“七五”计划(1961—1965年)期间的增速。按年平均增幅来看,国民收入由6.6%提高到7.7%。
在这一时期,苏联进一步缩小了同美国的经济差距。据苏联官方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在1965年为美国的65%。1977年上升到80%以上。
因此,总的来说,梅德韦杰夫幼年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他与二战后不久出生的普京,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第二节敏而好学
梅德韦杰夫7岁时,进入位于库普奇诺的列宁格勒市305学校就读。那是个普通的十年制学校,坐落在布达佩斯街上,离他家只有500米。对于自己上学第一天发生的事情,梅德韦杰夫记忆犹新。
当天阳光普照,梅德韦杰夫和其他孩子一起走进了落成不久的校园。老师给新生们发放了习字本,这让梅德韦杰夫非常兴奋。刚一放学,他就一路小跑回到家,坐在书桌前,打开习字本,开始做功课。但是,由于太心急,他写作时有一些涂改,结果,梅德韦杰夫只得了个4分(苏联学校的成绩评定采用5分制),为此,他非常懊恼。
梅德韦杰夫的启蒙老师是薇拉•斯米尔诺娃。当时,她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就担任了梅德韦杰夫所在班的班主任。初登讲台的她,一度非常担心学生家长会因为自己太年轻而把孩子转到其他班上去。而当斯米尔诺娃知道自己的一名学生梅德韦杰夫还是出身教师之家后,她就更加忧虑了。
不过,梅德韦杰夫没有转去其他班级。更令斯米尔诺娃意外的是,这位学生的母亲居然还成了自己的“助手”。据斯米尔诺娃介绍,梅德韦杰夫的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给孩子们讲艺术家的故事,还带他们参观著名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斯米尔诺娃眼里,梅德韦杰夫的母亲“美丽、优雅、有教养、心地善良”。
而让这位年轻女教师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梅德韦杰夫刚上一年级就已经能读会写了。“所以,我给他布置了特殊的任务:读完一本书,然后讲给全班听。如果不这样,季马(梅德韦杰夫小名)因为懂得太多,就没法坐在椅子上安心听讲,还会在座位上叫起来。因为他什么都知道,但却没有人问他。”斯米尔诺娃回忆道。
斯米尔诺娃老师至今珍藏着梅德韦杰夫一年级时的照片。所有照片中,梅德韦杰夫都和她在一起。对此,斯米尔诺娃解释道:“因为他是总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用各种问题来‘折磨’我。对他来说,和老师在一起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就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对于梅德韦杰夫提出的问题,斯米尔诺娃总能及时回答。不过有一次,她还真被问住了。也难怪,梅德韦杰夫的问题确实有些生僻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排水量是多少?老师一时语塞,只得随后翻书寻找答案。
在斯米尔诺娃执教的最初一段时间,她因为想要树立起威信,所以对学生要求格外严格。梅德韦杰夫曾因字迹不够端正,而被斯米尔诺娃老师在作业本上写下了:“要学会把字写漂亮!”以及“要努力!”等评语。
梅德韦杰夫将老师的评语看作对自己的鞭策,他开始以老师的字体为范本,认真临摹。据斯米尔诺娃回忆,自己的这个学生在练字时专心致志,如果不写满一定数量,就不从座位上站起来。
通过自身努力,梅德韦杰夫的字漂亮了许多,而且模仿起斯米尔诺娃老师的字来,几乎可以乱真。师生两人的笔迹因太过相似,以至于有其他老师埋怨斯米尔诺娃在替梅德韦杰夫写作业。
关于这段往事,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插曲。一次,斯米尔诺娃老师过生日时,梅德韦杰夫的母亲专门为她写了一首温情的小诗作为礼物。其中写道:
“还记得那一年吗?
他在您的字后涂鸦。
张着小嘴的他,
细心留意着一笔一画……
男孩痴迷的眼光,
落在了您写的字上。
而后他的模仿,
浮现在作业本的每行……”
对于这桩童年趣事,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认为,这恰恰反映了梅德韦杰夫的一个重要特点:善于学习新技能,而且能从根本上加以掌握。
梅德韦杰夫是个听话的优等生,从不调皮捣蛋。每天放学后,他只和同学们玩上10分钟,就回家写作业了。斯米尔诺娃老师说:“他非常努力,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他就像个小老头。”数学老师伊琳娜•格里戈罗夫斯卡娅认为,这个学习成绩大多是4分和5分的小男孩,“无疑具备精密科学(注:指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才能”。
最初,俄语和文学是梅德韦杰夫最喜欢的课程。后来,他又对地理和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不过,小男孩最喜欢的还是化学课。六年级时,虽然学校还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但梅德韦杰夫已经和同学在家里做化学实验了,所用的工具是住在沃罗涅日的叶连娜阿姨寄来的烧瓶和试管。然而,可以猜到的是,实验并不总是进行得非常成功——有时会产生刺鼻的气味,甚至可能是有毒气体。而据格里戈罗夫斯卡娅老师回忆,梅德韦杰夫一次在家里做实验时,差点把房子给点着了。幸亏家长们发现得及时,火苗才被扑灭。即便这样,梅德韦杰夫对化学实验仍乐此不疲。按他的话说,自己希望以此“验证所学到的知识”。
梅德韦杰夫在课余时间喜欢读书,对书本的热爱源自于他父亲的影响。梅德韦杰夫的父亲藏书颇丰,其中10卷本的《苏联小百科全书》,令好学的梅德韦杰夫爱不释手。梅德韦杰夫喜欢看的书还包括俄国文学名家契诃夫、蒲宁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及19世纪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此外,梅德韦杰夫四年级时还迷上了摄影,经常到列宁格勒市中心涅瓦大街的少年宫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据梅德韦杰夫的同班同学塔吉扬娜•谢尔然介绍,那时的梅德韦杰夫是个头发蓬松的可爱的小男孩,有位历史老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救命棒”(一种捉迷藏游戏用的道具,引申为无所不能的人)——因为如果没有人知道问题的答案,可以问梅德韦杰夫,他一定能回答。
在校期间,梅德韦杰夫还和一位叫阿利克•波波夫的同学出版了份“地下小报”——在两页方格纸上用圆珠笔手写而成,每月一期。谢尔然回忆道:“我们上课的时候(把它)藏在课桌下面看,互相传阅。这是我们班的报纸,所以里面讲的都是和我们有关的事情。比如,有一个下雪天,同学们在雪地里互相打闹。男生把女生扔到了雪堆里。放学后,不知谁的大衣扣子还掉了。后来,在‘地下小报’上出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说女生打了男生——完全把事情反过来讲。这张报纸的风格是诙谐轻松的。一次,全班同学照了合影。‘地下小报’还针对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发表了评论。当然,报纸上也有过对老师的尖锐批评。”
总的来说,小时候的梅德韦杰夫是个求知欲强、动手能力强,而且比较守纪律的孩子。有意思的是,与他相比,普京小时候相当叛逆:不喜欢上学,更不愿意遵守各项校规。他曾由于忘穿校服而被赶出教室,考试时因与同学换“小抄”而被抓,而且还经常和别的孩子打架。普京学习成绩一般,数学、自然勉强及格,绘画不及格,但历史、体育成绩优异。
梅德韦杰夫与普京性格迥异,但又互补。也许正是这样,才使得他们在政坛上紧密合作成为可能。这也注定这两位总统在执政风格上会存在极大的不同。
(1972—1973年度305学校一年级
二班照片,画白圈者为梅德韦杰夫)
第三节青梅竹马
一般说来,在学校里,学生们都会互相起外号。梅德韦杰夫的姓氏在俄语中源自“熊”这个单词,所以,通常会有跟熊有关的绰号。但本书主人公梅德韦杰夫童年时身材瘦小,实在与熊沾不上边,因此同学们还是用梅德韦杰夫的小名季马,来称呼他。
到了七年级时,梅德韦杰夫开始热衷体育锻炼,选择的运动项目是壶铃和单人划艇。305学校校长尼娜•穆济坎托娃说,梅德韦杰夫和其他几名同学组成了一个友好的团队,“孩子们在比赛时表现出色,除了训练之外,他们也常在一起”。
壶铃由一个铁球和半环形握柄组成,形状如提壶,因而得名。用这种器械锻炼,有利于练习者增加肌肉力度及提高整体爆发力。从小在书堆里长大的梅德韦杰夫练起来非常吃力,起初,他只能勉强举起一下而已。但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勤学苦练,他后来居然获得了这个项目的校级比赛冠军。这位教授的儿子因此拥有了一身令人羡慕的肌肉。用梅德韦杰夫的话说,锻炼的目的只是强身健体,使自己保持最佳状态,而不是要破纪录,或者取得什么辉煌的成绩。
不过,也有知情人士认为,梅德韦杰夫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取悦初恋女友——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斯韦特兰娜。他们那段青梅竹马的爱情,是不少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
斯韦特兰娜与梅德韦杰夫同岁,生于军人之家,父亲是乌克兰族。她的家与梅德韦杰夫的家住得很近——相距大概500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