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求索录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杨一仁编著
出 版 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1字数:版次: 1页数: 245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115802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全方位扫描系列探索素质教育的好书。
这还是一部话真、情切、理透,不时让人拍案惊奇的好书。
这更是文采斐然可读性很强的一部好书。
——傅东缨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全方扫描系列探索素质教育的好书。
素质教育挑战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自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实行科举考试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止,前后历经1318年的历史,真可谓源远流长,简直是一座大山。而素质教育却要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社会环境为依托,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力军,以教育教学为主渠道这样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大工程去移动它,不能不说太重太重了。
本书尖锐地披露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刻地揭示着素质教育的真谛,全方扫描了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远未尽如人意的种种表现,而又切中要害地予以一语破的的分析,并对该如何知难而进实事求是地计谋了方略。
围绕素质教育这条红线,作者将一个个被展开的问题当成一个个珠子串在其上,形成一条闪光的珠链。诸如减负问题,德育问题,面向全体问题,差生问题,旗帜问题,质量问题,办学条件问题,评估问题,创新问题,小科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又是一个触角,形成或独立或成系列的思维、场。像德育问题有6篇各自独立成章而组合的系列。从德育的定位,到德育的误区,到德育途径,再到德育的观念、实践、动情、体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人似乎历尽一路的“山重水复”,终于进入“柳暗花明”的豁朗境界。
这还是一部话真、情切、理透,不时让入拍案惊奇的好书。
作者简介
杨一仁,男。笔名言实。1945年生于应县,1964年高中毕业于包头一中。后于1984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读后本,1987年毕业。
1964年9月到小学任教,一年后调入中学教语文、当班主任。曾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
1985年底调入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先后任中教科科长、副局长、局长。1999年初调任东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已提前离岗。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在《内蒙古教育》、《普教研究》(辽宁)等杂志上发表过30多篇谈素质教育的文章,颇受广大读者欢迎和教育界人士好评。1997年被包头教育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在包头市及部分盟、市、旗(区)作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报告近200场,反响强烈。
目录
序
感性的升华 理性的透析(傅东缨)
解读“言实”(田振山)
第一章
德育:一个沉重而久远的话题
德育:首要地位落实了吗
德育实效性缘何低靡(上)
德育实效性缘何低靡(下)
“言传”与德育
榜样的力量
观念实践动情体验
第二章
应试教育:一个民族付出的巨大代价
应试教育:我们付出了多大代价(上)
应试教育:我们付出了多大代价(中)
应试教育:我们付出了多大代价(下)
第三章
“减负”三题
也谈“减负”
再谈“减负”
“减负”:路就在脚下
第四章素质教育:上下求索
少些浮躁 多些平常心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是第一要义
“差生”问题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岂能殊途同归
应试教育:都是考试惹的祸
办学条件与素质教育
教育评估之评估(上)
教育评估之评估(下)
创新精神培养之我见(上)
创新精神培养之我见(下)
“小三门”的现状与出路
素质教育与个性培养
走近教育科研(上)
走近教育科研(下)
素质教育:步履艰难
魏书生——素质教育的旗帜
附录
倡导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之我见
素质教育初探
中小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德育:首要地位落实了吗
在人类跨进新世纪的时候,就有学者这样告诫说: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高新技术革命,而是道德!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在《德育:21世纪教育的灵魂》一文中也指出,21世纪,“人类最大的危险不在于核云盖顶,而在于人类心灵的残缺,在于道德的堕落”。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在《教育的返本归真》一文中写道:“20世纪的一切都说明人类患下了‘分裂症’。在物质方面,人类已达到造物主的水平,几乎已经所不能,可以无所不为;但是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在自我认识、自我把握等方面,却是如此的发育不良,水平低劣。”“缺乏大智慧的中国人其实是在用小智慧毁灭自己,这就使人类处境特别危险,就像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拿起一把子弹上了膛的手枪。”因为上个世纪人类的最大失误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道德的滑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