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房四宝收藏指南
分類: 图书,收藏/鉴赏,其他,
作者: 楚天昀 主编
出 版 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55印刷时间: 2006/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铜版纸I S B N : 978753116483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文房在我国古代是官府掌管文书之处,后引申为书房。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此称谓始于唐宋、沿用至今。宋人著述多“文房四士”、“文苑四贵”、“文房四侯”、“文房四物”等别称,有时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观念中,它们不仅只是书写工具,而且还是中华文明历史的载体与象征。文房之名,起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98年)。古人认为墨为阳,纸为阴,笔是连接阴阳的中介,砚是调和阴阳的所在。中国传统文化高远、幽深的哲思,正是通过文房四宝这样一些有形的器物来显现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古人在文房四宝中寄托的情感有多么深厚了。
文房四宝一直是文人雅士书斋中的珍爱之物。正因为文人学士对文房四宝的雅爱,所以对“四宝”的设计、选材、款式、制作也越来越精。围绕“四宝”又生发出更多的文房用具。如:笔有笔格、笔洗,墨有墨盒、墨床,砚有砚滴、砚山,纸有镇纸、裁刀,以及笔筒、笔屏、笔船、水注、水中丞、水盂、砚匣、印盒、印章、压尺、臂搁、调色盘、文具盒等等,形成了文房用品的庞大家族。
遣憾的是,这种书斋情趣,高洁雅逸,如今已渐渐远离了书斋。钢笔、圆珠笔和铅笔已经取代了毛笔,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来玩味传统文具了,在文人的书房里,电脑甚至就要取代笔和纸了。
文房用具的收藏颇为不易,尤其是纸、笔,多属即时即用的消费品,用毕即弃,不断更换,加之保存难度较大,能流传至今的十分难得。文房用具多质轻形微,属小工艺,但以其丰富独特的造型、色彩、纹饰及雕琢,使器物本身极具艺术品味,而且文房用具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在提高收藏者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其他收藏品所不能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了使收藏者对文房用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按笔、墨、纸、砚及与之相关联的笔架、墨床、镇纸、砚滴等顺序加以介绍,在介绍中并配以实图加以说明,用浅显朴素的语言对每种文房用具的产生、发展及文化价值加以叙述,使读者在了解器物的同时增加一些相关的收藏知识。
目录
第一篇 笔
第一章 毛笔的起源与历史
第二章 毛笔的形制与种类
第三章 制作毛笔所用的材料
第四章 毛笔的制作工艺与两大流派
第五章 历代制笔名家
第六章 毛笔的工艺鉴定
第七章 毛笔的收藏与保管
第八章 历代制笔厂家
第二篇 墨
第一章 关于墨的介绍
第二章 墨的发展与历史
第三章 墨的制作工艺及制式
第四章 墨的分类
第五章 墨的鉴定与益处
第六章 墨的保养
第七章 中国的名墨
第八章 制墨名家
第九章 墨家和墨派
第三篇 纸
第一章 纸的概说
第二章 纸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第三章 纸的种类
第四章 制作纸的原料及工艺
第五章 纸的收藏与鉴别
第六章 纸的保养与修复
第四篇 砚
第五篇 文房四宝收藏指南知识问答
第六篇 文房四宝收藏指南名词解释
书摘插图
第一篇 笔
第一章 毛笔的起源与历史
笔为文房用具之一,始于上古,沿用至今。比较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笔制品,毛笔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等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唯有毛笔从漫长的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
最早的毛笔出现在什么时候?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早期用软笔书写的遗存有两类:一类是用笔绘制在陶器上的几何形彩色纹样;另一类是写在商周时期的陶、玉、石、铜、铅器以及甲骨上的朱书与墨书文字。
据大量出土文物可知:毛笔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彩陶上,有鱼、鸟等动物形象及丰富多彩的几何花纹,如锯齿纹、水波纹、圈纹、网纹等。这些图案的线条,整齐圆润,流畅清晰,曲折蜿蜒,布局相当妥帖,达到了图案艺术相当高的境界。在这些点与线纹的起止上,可以发现有使用毛笔的痕迹,如落笔处可见毛笔中锋直顿而下的顿笔;点的收笔,往往在落笔后有毛笔收笔的挑锋;线条的收笔,也多有书法横画的蚕尾。分析彩陶中的很多长线条痕迹,可以看出笔头中含水量极丰,而笔锋的吐水量又能任运笔者自由节制,使线条虽长却饱满滋润,粗细自如,既不泛滥,亦不枯竭,而这些效果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笔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而必须用蓄水多、柔软而有弹性裹束起来的毛才能做到,类似的工具应该就是毛笔的雏形,它在实际的功效上与今天的毛笔相差并不大。另外,在有些遗址中,与彩陶同时出土的还有研磨颜料及墨的研磨盘和研杵,这也说明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1932年发掘出一片写有“祀”字的陶片,笔锋清晰。1936年又出土了一件用朱笔书写的陶器和一些先写(亦用朱笔)后刻的卜辞甲骨片。这说明,我国的毛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商代已开始运用于绘画和书写了。
目前所能看到最早的毛笔,当是湖南、河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毛笔。毛管竹制,髹以漆汁,用麻丝把兔箭毛包裹在竹竿的外周,形成笔头,笔锋坚而挺。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笔身套在一支小竹管内,笔杆竹制,长18.5厘米,径0.4厘米,笔毛长2.5厘米,那是极佳的野兔箭毛所制,极宜书写简牍。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毛笔,其形制和战国笔大致相同,并有所改良。该笔竹管的端部凿成腔,以藏纳笔头。整支毛笔纳入一个和毛笔等长的细竹筒中。8.5厘米的竹筒中呈长方形空槽,竹筒的外表髹以黑漆,并绘有朱色线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