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与胡塞尔认识论思想比较研究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
作者: 邓线平主编
出 版 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305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247139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波兰尼和胡塞尔,一位建构后批判哲学,一位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一位确信外部实体存在,一位将外部实体还原到内在意识。波兰尼后批判哲学的核心理论——“个人知识”理论有现象学的来源。本书多角度、多层次对波兰尼与胡塞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了两种哲学体系、一些重要概论、他们的方法以及语言本性观和真理观等,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辨析,以推进对两者认识论思想的研究。
作者简介
邓线平,男,1971年生,江西南昌人,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硕士,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外国哲学、技术现象学及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波兰尼的语言本性观阐释》《消费促进技术进步的成因与途径分析》等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广东社会与文化发展蓝皮书》《珠江三角洲城市文化论》等著作。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后批判哲学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第一节 机械自然观与近代哲学
一、机械自然观
二、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三、经验主义
第二节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
一、论机械论的成长
二、反怀疑立场
三、后批判哲学
第三节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
一、伽利略与科学危机
二、批判近代哲学与构建超越论的现象学
第四节批判之比较
第二章默会知识与意向性
第一节波兰尼的“默会知识”
一、什么是默会知识
二、默会知识的结构
三、默会知识的特征
四、默会知识的成分
五、默会知识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胡塞尔的意向性
一、意向性的概念
二、意识行为的意向本质
三、意向行为的分类
四、意义与对象
第三节比较
一、相似之处
二、不同之处
第三章感知、想像与认知
第一节笛卡尔、休谟的感知与想像
一、笛卡尔的感知与想像
二、休谟的感知与想像
第二节波兰尼的感知与想像
一、感知和内驱力
二、直观和想像
三、证实的想像和有效的想像
第三节胡塞尔的感知与想像
一、内感知、外感知、相即感知、非相即感知
二、感知、想像与直观
三、在场的想像与不在场的想像
第四节波兰尼与胡塞尔的感知与想像理论比较
第四章内居与还原
第一节内居
一、内居的含义
二、理论来源
三、三种内居
第二节还原
一、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
二、还原的内涵
三、三种还原
第三节比较
第五章情感与认知
第六章语言与认知
第七章真理观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后批判哲学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波兰尼针对近代以来的批判哲学,称自己的哲学为后批判哲学。在波兰尼看来,批判哲学的批判太过清晰,太对象化,它切断了外在知识与内在的、不可言传的知识的联系。批判哲学与近代机械自然观有密切联系。波兰尼为了化解对自然、科学的机械看法,提出“个人知识”理论。他认为,知识都是人的知识,有个人参与的因素在里面。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探讨人们对外界超越的看法是如何可能的,即知识是如何可能的。超越在胡塞尔那里有两种内涵:一方面意味着对意识的超越、对“非实项包容的超越”,另一方面意味着“实项的超越”,指对意识的实项因素(感性材料)的超越。后一种意义上的超越是对意识之超越的起源。尽管波兰尼与胡塞尔批判机械自然观的路径、方向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从中看到的问题几乎是相同的,即机械自然观阻断了对其理论来源的进一步认知。面对近代哲学传统,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突破,构建各自的哲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