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思考的力量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成功/激励,
作者: (英)德博诺 著,周悬崖 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129000版次: 1页数: 242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61367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创新思维之父”、《六顶思考帽》作者德表诺扛鼎之作!
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意,只要我们“水平思考”看得和“逻辑思考”同等重要,练习“水平思考”技巧,进而养成“水平思考”习惯。
全球众多组织和个人正受惠于“水平思考”:
企业:微软、IBM、通用、西门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壳牌石油、杜邦、波音公司、诺基亚、可口可乐……
机构:2008北京奥组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白宫、美国律师协会、青年总裁组织、洛杉矶警署……
精英:汤姆彼得斯(管理大师,《追求卓越》的作者)
菲利普科特勒(现代营销学之父,直接受“水平思考”启发而提出“水平营销”)
薛尔顿李格拉萧(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彼得尤勃洛斯(首次个人承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因运用“水平思考”创造商业赢利点,获得1.5亿美元巨额利润)……
内容简介
德博诺因开发出用于训练创新思维的“水平思考”方法而被誉为“创新思维之父”。本书是德博诺对其“水平思考”方法的总结之作。
很多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天赋,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这种天赋,而另外一些人则望尘莫及。德博诺去除了笼罩在“创造力”之上的神秘光环,开创性地指出,每一个智力健全的人都可以通过培养水平思考的能力而获取创造力。水平思考不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技巧,而是基本的思考方式。人们发明了各种创新思维技巧,它们无一例外都基于水平思考的方式。水平思考和我们惯常的逻辑思考方式背道而驰,但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逻辑思考。
本书以大量的水平思考应用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水平思考的原理以及掌握水平思考的技巧。这些技巧并不是一种新的魔法,它们只是实现了一种需要,那就是将水平思考方式纳入人们惯常的思考过程之中,从而释放出创造力。
作者简介
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英籍马耳他人,理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剑桥大学思维基金会主席。他被誉为“创新思维之父”、“历史上对人类思考方式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少数人物之一”。他建构了世界上最庞大、最具影响力的思维训练系统,其著作被翻译成38种语言,风靡全球。
目录
前言 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创造力
第1章 棍子的两端——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
第2章 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第3章 关于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4章 水平思考的基本原则
第5章 认清当前的思考方式
第6章 避免当前的思考方式
第7章 不要马上说“NO”
第8章 打破“连续性”
第9章 改变当前的思考方式:逆向和变形
第10章 改变当前的思考方式:濅入、交叉启发和问题切换
第11章 改变当前的思考方式:类比和随机词
第12章 头脑风暴与水平思考
第13章 说一声“PO”——水平思考的精髓
第14章 怎样训练水平思考?
第15章 谁需要水平思考?
第16章 创造力的危险
第17章 总结
媒体评论
爱德华德博诺是思维训练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泰晤士报》
在德博诺的人类思维“新文艺复兴”主张下,这些对思考本质的深刻认识都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这是相当先进的。
——布莱恩乔塞夫森,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没有比参加德博诺研讨会更好的事情了。
——汤姆彼得斯,著名管理大师,《追求卓越》的作者
德博诺为来自不同团体、背景各异的人士提供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工具。
——IBM
德博诺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开发员工的创造力上,用他的方法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更好地理解客户。
——英国航空公司
书摘插图
第1章 棍子的两端——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
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的区别
垂直思考就是传统的逻辑思考。逻辑思考被称为垂直思考是因为,人们从一种信息状态直接推进到另一种信息状态。这好比建造一座高塔,新的石块总是被稳稳地垒放在下面的石块上。这又好比挖洞,总是把原有的洞挖得越来越深。垂直思考的其中一个特质是连续性,而水平思考的其中一个特质却是不连续性。本章要讨论的就是它们在这一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同之处。
教育几乎只教人们如何进行垂直思考。这是人们一直以来使用的思考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唯一的思考方式。古希腊人孕育了这种思考方式,有时候我们反而因为自己未对其做任何改变或改进而深感自豪。垂直思考是如此广为人知,其地位又是如此坚不可摧,因此我们只需展现水平思考与垂直思考的不同,便可清晰地描绘出水平思考的本质。事实上除非人们对两者的本质区别心领神会,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水平思考。无须讳言,水平思考的诸多优势能否实现,就取决于能否逃出垂直思考的条条框框。
水平思考的某些原则与垂直思考的某些传统原则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人们需要明确了解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的本质,才能将两者区分开来。如果无法将两者区分开来,则会产生很多困惑,不可能有效使用任何一种思考方式。
尽管垂直思考和水平思考的原则截然不同,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殊路而同归。如果只看解决方案,人们往往无法判断这是通过垂直思考得来,还是通过水平思考得来。只有如实记录整个思考过程,才能做此判断。通过水平思考达成某个解决方案后,人们总是会看到,通过垂直思考本来也可以得出该解决方案。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某个人通过水平思考突然步入柳暗花明之境,另一个人通过层层推进的垂直思考也可以到达。
一根棍子有两头,这两头是截然相反的。但棍子上的任何一点都与这两头有关系。这个点可能在正中间,也可能离其中一头更近。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是相反的两极,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领域,任何特定的思考步骤都会落在这个领域中的某处。思考可能是单纯的水平思考,也可能是单纯的垂直思考,但大多介于两者之间。
很多人非常关心某个想法是水平思考的典范,还是垂直思考的实例。但是除了想法一旦成型便很难判断其如何得出之外,我们称它为垂直思考还是水平思考也无关紧要。在实际的思考过程当中,通常是两种方式兼而有之。尽管这两种思考方式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思考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大多数人意识到的是思考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很多人常常无视它的存在。第二阶段是使用逻辑和数学技巧的阶段。计算机这种设备进行的就是第二阶段的思考。一旦将数据和程序输人计算机,第一阶段的思考便告结束。逻辑和数学技巧从来不能直接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只有当具体情境被划分成概念、特征、要素、效果以及其他感知因素之后,才能运用这些技巧。这些感知因素本身并不能通过运用任何特殊技巧得出,而是通过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产生的,而这种思维模式有其局限性和任意性。我们常常认为这些感知因素是正确的,而只去注意我们在第二阶段用来处理这些因素以达成“有效的”解决方案的推演是否正确。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思考仅始于第二阶段。
然而思考的第一阶段却是概念和感知因素形成的阶段。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大多数的思考困境源于我们对第一阶段无能为力。在思考的第二阶段,我们有很好的技巧,而且一直在改进这些技巧。但我们在第一阶段却无任何技巧可言。荒谬的是,正是计算机这种优秀的第二阶段思考机器让我们深深意识到第一阶段思考的重要性。是我们向计算机提出的问题以及我们选择输入计算机的数据,而不是计算机公认的高超处理技巧,在决定着计算结果是否有用和切合实际。无论计算机的处理技巧多么高超,都不能弥补第一阶段存在的缺陷。如果我们是要将人类送往月球或是要解决已经设定好的问题,那么在这种封闭的数学系统中,我们可以很好地使用计算机。但是对于开放式结局的问题,或者在问题尚未定义清楚的情况下,那么,除非我们在第一阶段做更好的思考,否则我们就很难有所建树。
重要的不仅仅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概念,还在于我们赋予这些概念怎样的价值。仅仅改变概念的价值而不改变概念本身也能够达成截然不同的结论。与概念相比,价值更是大脑自然的感知模式的产物。选择关注哪些领域、选择切人点、选择要素,这些都是第一阶段思考的内容。这些选择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思考过程的最终结果。 ,
一旦我们选择以何种方式看待事物之后,数学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但数学本身不能替我们选择看待事物的方式。
就拿企业缺勤问题为例吧,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处理这一问题。可以仅仅计算缺勤时间,也可以观察缺勤时问的变化情况。可以计算在任何时间有多少人缺勤,并观察这一数字是稳定不变的还是浮动的。可以观察缺勤的是否总是同一个人,还是所有人都普遍有缺勤情况。还可以发现,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缺勤情况是否具有规律性。这些都是第一阶段的思考中需要确定的问题。当然人们可以对目之所及的所有情况进行计算,然后确定问题出在哪里。但这种方法往往难以实现,因为能够进行计算的相关事实很快变得数不胜数。例如,除了仅仅计算缺勤时间外,人们可能还想知道,有没有办法可以判断,哪些人出于自身的原因而更容易缺勤。或者人们可能想知道缺勤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生病、需要出席社团活动还是要进行体育比赛等等。另一些人采取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方法,他们不去计算缺勤的时间,而是希望弄清缺勤是否真的会影响生产,而不是默认肯定会如此。如果生产未受影响,那么是否存在某种形式的劳动力过度使用的情况?还有人可能会提出一种“工作强度拉伸”(stretching)的全新概念,即当某个员工缺勤时,其同事愿意且能够在短时间内稍稍增加劳动强度,以完成缺勤员工的工作。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之后,人们就有可能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甚至可以允许一定限度的缺勤率,作为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的一种措施。很显然,仅仅计算缺勤数,或者以数学方式进行关联研究只是该过程的一个部分。
人们常常认为,只要第二阶段的处理技巧是正确的,最终总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从什么样的出发点去考虑问题并不重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您在一开始就怀有某些观点,例如缺勤是职业“犯罪”行为,会影响生产,那么您永远也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正是由于人们认为出发点并不重要,才造成那么多论据充足、推算周密的错误。事实上,第二阶段的处理如果无懈可击,只会加剧第一阶段的模式错误,因为这造成一种有理有据的假象。
在思考的第一阶段,我们关注的并不是概念的处理,而是概念本身。这是概念的阶段,人们形成概念,调整概念,简化概念,引进新概念等等。
有时候,第二阶段的处理技巧唾手可得往往并非好事。如果轻易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技巧,人们就必须多花点时间,考虑各种可能的解决方式。但如果处理技巧看似显而易见,人们就会敲定最先想到的解决方案,直接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处理。
请思考一下下面这个简单的问题。在一次网球单打锦标赛的淘汰赛中,共有111名参赛者,那么最少需要打多少场比赛?人们很容易顺着赛程安排的思路,计算第一回合需要打多少场比赛,随后回合又需要打多少场比赛。但这要花很多时问。在一百个人当中,可能没有一个人会想到用一种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在第一阶段的思考中就改变思路。我们可以把思考的对象从想要赢得比赛的选手转到已经输掉比赛的选手。最后只有1个优胜者,却有110个失败者。每个失败者只可能输一次,因此一定有110场比赛。如果没有其他计算赛程的标准方法,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采用这种不同寻常的方法,但仅仅因为计算的惯常方法就在那里,所以人们未经深思熟虑就匆匆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思考。
在第一阶段熟练运用水平思考可以使得第二阶段的工作简单很多。水平思考绝不会削弱垂直思考和第二阶段的处理效率,反而使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好像枪瞄得越准,打得就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