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分類: 图书,历史,史学理论,
作者: 黄进兴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7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802987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作者简介
黄进兴,1950年生于台湾。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1973)、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1975)、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1983)。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学术咨询总会执行秘书、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合聘研究员,历任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中研院”史语所史学组主任等职务。
目录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简体版序)
往事不可追忆(繁体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后现代主义与“历史之死”
第二章 反人文主义的史学:福柯史观的省察
第三章 “历史若文学”的再思考:海登•怀特与历史语艺论
第四章 阅读理论与史学理解
第五章 “文本”与“真实”的概念:试论德里达对传统史学的冲击
第六章 叙事式历史哲学的兴起
第七章 后现代史学的报告(代结论)
附录一 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附录二 论“方法”及“方法论”——以近代中国史学意识为系络
媒体评论
此时此刻,史学应该有所坚持,拒绝自恋的倾向,切莫顾影自怜。在某些角落里, “历史之死”的呼喊固然响彻云霄,但史学必须勇往直前,穿透魔镜去追寻新的世界,而非找寻己身的映照。
——法国年鉴史家勒华拉杜里(Emmanuel LeRoy Ladurie)
每一种主义都是对历史的误解与死亡。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浮光掠影的“泡沫史学”,固然可以喧腾一时,终非可久可大的春秋志业。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素材,从中创发量材适身的研究途径,以求真正地提升中国历史的理解。
——黄进兴
书摘插图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简体版序)
近年来,大陆学界生气蓬勃,对外积极交流,学术渐次多元化,毋乃为一个可喜的现象。然而若以台湾学界的发展作为借鉴,则知终不免落入西学的轮回。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思潮以排山倒海之姿,席卷了整个中国,致使传统学术几无立足之地。残存的“国学”形神俱离,充其数亦仅有今日人文学的样式而已。
又以当今流行的社会科学为例,中国所固有的仅止“史学”一科,虽然作为最后堡垒的史学尝负隅顽抗,但犹免不了西潮的侵袭。细言之,自清末以降,中国史学经历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唯物史观的洗礼;台湾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接续遭受社会科学(包括量化史学)、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的冲击,传统史学业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这只要略加比对新、旧史学的表达形式和解释架构,立即一目了然。
由于西学“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近十年”,弄得东方的追随者目不暇给,无所适从。每一世代的学人只得以“新”字来突显其所承继的西学。自梁启超于一九。二年提倡“新史学”以来,各个史家便以此为正字标记,纵使其内容迥不相侔。
诚然,西学如活水泉源,适时洗涤不合时宜的旧学,其贡献非得一概抹灭,况且居间亦曾激发出典范性的佳作。然而绝大多数的史著若非随波逐流,便是人云亦云。整体而言,西学的典范(paradigms)主导了不同时代的问题意识,并规范了解释的模型。在世界学术的舞台上,中国史著,除却资料性的作品,仅是西学的派生物,其解释理论概由西方转手而致,因此鲜有特色与创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