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心之间: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高全喜 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2页数: 22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803025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并不企图对整个宋明理学做一系统概论,也不对理学义理一一详尽探究,它只以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学说以及他们之间的诘辩为中心,展现了宋代理学的精妙之处,叙述了理学对中国文化巨大深刻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是理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本书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他们的思想学说,不如说是朱陆二人的精神仪范:一个强调虚心以致敬,致敬在认知,一个强调明心见性,收拾精神;一个是虔敬为学的智者,一个是雄姿英发的哲人。两种学问,两种风仪,恰好构成了中国儒学的两极。
作者简介
高全喜,1962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就学于南京师范学院、吉林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贺麟,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法哲学和宪政理论。出版专著有《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思想》、《休谟的政治哲学》、《论相互承认的法权——研究两篇》、《何种政治?谁之现代性?》等,主编有《大国》、《政治与法律思想论丛》等。
目录
再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风云际会
忧患与繁荣
边患不绝的赵宋王朝
古典文化的高峰
儒学新创
回归传统
理学拔地而起
儒家精神的重建
儒者的风范
沉潜的胡瑗
刚健的孙复
狂勇的石介
第二章 为天地立心
心性与天道
光风霁月的智者
从无极到人极
中正仁义的渊源
理想的人格
殚精竭思的哲人
宇宙之根本
泛爱万物的道德情怀
“理”的问世
如沐春风与程门立雪
识仁为先
天下只有一个理
仁就是天理
德性之知
尽心成性的发扬
湖湘之学的卓立
学无后传的张拭
理学的开展与流变
第三章 天地之理
天之上是什么
木晦之训
儒与佛
圣贤书的味道
鸢飞鱼跃之时
长沙之游
困学求道
中和旧说
己丑之悟
对《知言》的质疑
情的插入
天地以仁为心
勇猛精进的十年
愈老弥坚
从政的几年
庆元学禁
已臻化境的义理
人与天理
穷天下理,做天下事
东方的智者
朱熹的风范
虔诚的敬畏
内在深邃的宁静
第四章 天地之心
吾心即是宇宙
陆门三兄弟
原初的洞悟
宇宙与人心
吕祖谦的慧眼
槐堂明心
“本心”到底是什么
“辨志”与“求放心”
鹅湖之会
突然萌发的主意
三天之间
古圣相传只此心
斯人千古不磨心
淋漓尽致的心学
朱熹的和诗
南康再会
不愉快的结局
无我这般人
点化李云的故事
象山先生
荆门太守任上
智者之逝
须大做一个人
心学的雄姿
第五章 性理与灵心
性理的世界
天理并不神秘
万理归于一理
本性之谜
人性就是天理
善恶何以区分
情与性
虚明洁静的心
心统性情
道心与人心
灵心的世界
心即理
良知就在内心
直达天理
让灵心闪光
天与人合与心同
儒家精神的两极
第六章 得道之路
格物致知
格物穷理
指向一理
以能知之心穷天下之理
道德的践履
致知与力行
持敬守一
涵养的意义
保持内心的虔敬
终极关怀
禀告心灵的主宰
易简工夫
整体的悟彻
还用安排否
三百年后的另一次洞悟
呈现你的清明之心
优游的读书
陆九渊与禅
佛禅撷英
直指本心
顿悟的智慧
貌合神离
第七章 朱陆门人
朱子门下的翘楚
“不当在弟子之列”的弟子
遵嘱释《书经》
朱门第一高足
复兴理学两功臣
金华朱学
陆门才俊
槐堂诸儒
甬上四先生
心学的嫡传
社会生活的渗透
调和朱陆
流弊与光彩
内在的分裂
辛辣的嘲讽
成仁与取义
天地不能夺人之心
第八章 西风碧树2CHD
如日中天的朱子学
三部大书的纂修
科举的准绳
朱学精神的没落
阳明心学的崛起
人为万物之主
致良知
心学的活力
王学异端
百姓日用之道
公开的反叛
继承者与掘墓人
理学的危机
官方意识形态
早期的启蒙思潮
民族精神的重铸
启蒙没有完成
现代新儒学的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风云际会
黄昏夕照,南边的苍山依稀可见。几个儒生在竹影风光中,谈兴正浓,辩意更酣,谈天论道,指点江山,夜之将至而不自知。这个令人神往的哲人之境,便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中的一个场景。
“鹅湖之会”说的是南宋学者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一场哲学论辩。关于哲学,古今似有很大的区别。在今天,哲学已是专家的职业,好像只有在大学讲坛上才能谈论。但在古代,哲学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为学人所共识。这一点,无论中外东西,皆是如此。古代的希腊雅典,类似“鹅湖之会”的场面就已出现,曾有一幅油画描绘了雅典哲人智者的论辩情景。至于中国,先秦时代便有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孟子与告子的争议,庄子与惠施的玄辩,机锋纵横,妙语迭出,使后辈学人受益无穷。
然而,景致虽似,实情却有所不同。正像当今的时代不同于远古的时代,朱熹和陆九渊的宋代,亦有别于孔孟庄惠的先秦。同一把弦琴可以抚弹出迥异的曲调,同一位歌者可以演唱出不同的曲词。到底宋代社会的意识风貌如何,宋代学术的精华——理学又如何创生和流变的呢?这一问题是我们了解朱陆理心之辨的一个入口,明了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真切地楔入“鹅湖之会”的风景之中,体悟它的深意。
忧患与繁荣
中国的历史到了宋代,可谓处在一个转折时期。经过晚唐、五代的混乱局面,公元960年由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建立了赵宋王朝。
有宋一代三百年间,重文轻武,重内轻外,边患一直连绵不绝。也正因为宋代各朝君主重视文治,文化空前地繁荣起来。宋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次高峰,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形成了先秦儒学的复兴。
边患不绝的赵宋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事业并不完整,尽管他基本上削平南方各割据政权,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还很强大,燕云十六州(今京津、河北、山西一带)还在契丹人的管辖之下。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宋太祖一直把夺取燕云、统一海内视为生平的大事。但事与愿违,宋朝并没有夺取燕云的国力。宋太祖亲征的幽州之役,以宋军大败告终。随后的几次出兵北伐,也都失败。有宋一代,北方的边患始终没有解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