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之“脐”——状元故里霞街村的变迁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朱爱东等著
出 版 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346000版次: 1页数: 364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806027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状元之乡”霞街村位于南海之滨,行政上隶属于广东省湛江市之县级市吴川市吴阳镇。本书对霞街村的村落空间、历史概貌、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日常生活、信仰娱乐和人口再生产模式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试着触摸一个村庄的心跳,看它与时代,与大社会的脉动如何碰撞、回应,看看霞街村的变迁与发展,触动更多的人从心底里关心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未来。
作者简介
朱爱东,博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近年主要从事民俗与民间信仰的研究。
目录
引子航拍
第一章 村落时空
一、平畴丘陵海潮间
二、千年吴阳
三、来青坊
第二章 世泽绵长的霞街人
一、霞街人口状况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流动
(二)人口素质
(三)特殊人群
二、婚姻
(一)通婚圈
(二)婚姻条件和婚姻成立
三、家庭
(一)家庭结构和规模
(二)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
(三)生育模式
(四)家庭功能
第三章 亦渔亦农亦商
一、霞街经济概况
(一)黄土地的历史述说
(二)绿色食品的静默
(三)利润与风险的博弈——香蕉种植业
(四)传统生产方式的回归
(五)霞街农业走向何处?
二、改革大潮中的异军突起一建筑行业
(一)霞街村以建筑起家的发展史
(二)霞街村建筑老板的发家史
(三)霞街村房屋建筑的演变史
三、极浦渔归的沧桑巨变
(一)机械化近海捕鱼
(二)鱼、虾养殖业
四、无处不在的商业气息
五、文化旅游兴村
小结
第四章 霞街的乡村治理
一、霞街的村落治理历史及其变迁
(一)霞街治理的行政沿革
(二)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及其变迁
(三)霞街乡村治理的现状
二、主导村落生活的权力格局
(一)村干部在春游中的新角色
(二)村干部的具体工作
(三)权力格局内部的博弈现象
(四)书记角色的变化
三、选举与党建
(一)村民的声音
(二)选举的程序
(三)党建工作
四、民间精英政治参与的历程
(一)恢复状元故里
(二)重现霞街旧貌
小结
第五章 科甲名宗
一、霞街林氏宗族起源及发展脉络
二、霞街林氏宗族的重新整合
(一)祭祖活动
(二)修缮祠堂
(三)续修族谱
(四)联宗、同姓组织的出现
三、霞街林氏宗族的衰落
(一)族产
(二)宗族制度
(三)祖宗观念及祭祖活动
小结l
第六章 神鸦社鼓古祠喧
一、历史记忆与传统的延续
(一)反对迷信与延续传统之间的平衡
(二)大庙中的历史记忆与传承
(三)境主庙与村落次级聚落单位
(四)佛教在霞街
二、神鸦社鼓古祠喧
(一)求宝福和还福
(二)金轮庙神诞庆典
(三)年例与春游
第七章 城乡趋同
一、基本生存“衣食住行”的寻觅
(一)衣
(二)食
(三)住
(四)行
二、日常生活的浮光掠影
(一)村民的一天
(二)闲暇生活
小结
第八章 礼仪不忒
一、岁时节令
(一)漫长的年
(二)清明时节
(三)粽叶飘香的端午节
(四)鬼节
二、人生仪礼
(一)诞生礼
(二)成年礼
(三)寿礼
(四)婚礼
(五)葬礼
小结
第九章 崇德培秀
一、生育文化与教育
二、学前教育
三、霞街村的教育资源
(一)教育历史
(二)小学教育
(三)中学教育——霞街中学
(四)村里的高考
第十章 互助共济
一、生育
二、乡村医生和村级卫生站
(一)林华福和小卖部诊所
(二)林钧源和利民药店
(三)林华成和霞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林志明和拱门药店
三、农村合作医疗
四、老有所养的守望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霞街统计数据的标准
附录二 霞街村规划说明
附录三 霞街年度春游筹备工作安排
附录四 霞街林氏大宗重修捐题名志
附录五 “霞街城外金轮庙神诞乐捐簿”整理材料
附录六 -年霞街村高考录取的部分大学生
附录七 年月至年月霞街村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补偿报销情况登记表
附录八 霞街调查访谈对象表
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世泽绵长的霞街人
霞街人口状况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流动
霞街村目前共有家庭828户,村民4338名。霞街统计(调查组所抽取的48户家庭统计资料,统计标准请看附录一)显示霞街人口中20~39岁年龄层的青年人口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5.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最少,仅为16.2%;其余0~19岁、40~59岁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25.3%和23.4%。数据表明霞街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不显著。如果该村迁出比率与当前状况大致相仿的话,那么在未来20年中,村庄的人口仍将处于增长阶段。
其实,霞街迁出的人数已远超过当前在该村的常住人口数,仅从200多条霞街林姓的分支村便可窥其迁出的规模。历史上的人口流动除了战争以及疾病流行之外,大都源于人地之间的矛盾,这一因素至今仍迫使年轻人外出寻找工作。不仅每户家庭分配的土地日益减少,而且村里也难以为分家的子女提供土地来建造新房。双重压力之下,青年男性只能选择在外建立事业、成立家庭。迁移的另一大原因归结为土地效益的日益降低,化肥与农药价格的提升使得土地的成本与日俱增,然而农产品的价格却丝毫没有上涨的趋势。青年人选择劳力消耗大但又利润微薄的土地显然是不明智的,因而他们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养育他们的故土,闯入陌生的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