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读本(第2版).初中C.新月卷

分類: 图书,中小学教辅,初中通用,语文,
作者: 张勇耀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16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14660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精选当代美文,弘扬人文精神,倡导自主阅读,提升写作能力
内容简介
这套《新人文读本》在同类的读本中是一套很有特色的读本,其中特色之一就是以精美的时文为主,兼顾一些经典美文。堂内课本,自然要以选择从前的经典为主。这是由教科书的性质所决定了的。但这样的编选方针同时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端,这就是课本的内容乃至表达方式,与现实脱节,严重缺乏当下感。其实,不管是思想还是形式,以文字形成的文本,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与时代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理想的教育应使孩子的成长时刻处在一种浓重的时代氛围之中,与时间同行,与社会问行,与审美同行,与趣味同行,甚至是与语言同行。以相对稳定的体例来确定自己位置的课堂课本,和与时代一起前行的课外读本的同时存在,这也许才是一种完美的安排。其实经典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已被认定的经典,并非一开始就被认定是经典的。经典来自于非经典。而现在还没有被认定为经典的非经典,在许多年后也许就是经典。
目录
第一编 和平:从历史一路走来的渴望
第二编 感动:灵魂深处的歌唱
第三编 奥运:点亮中国飞翔的梦想
第四编 爱:用温情照亮生命
第五编 和谐:从古至今回响不绝的弦乐
第六编 山水:多娇江山更多娇
第七编 社会万象:折射人生荣辱
第八编 健康:快乐生活的保障
书摘插图
第一编和平:从历史一路走来的渴望
人文阅读精读篇
铁板的呼吸
肖复兴
铅灰色的墙、铁锈红四围的顶和一抹感叹号的外饰,和那阴沉沉的天,是那样的匹配。狭窄的门内,是一道弯曲的走廊,内墙全部都是由长方形的铁板一块块砌成,铆上的钉眼看上去很明显。铁板墙上挂满了战俘的照片。他们是那场抗日战争中被日军俘虏去的中国军人。发黄的照片、褐色的镜框,沉淀着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的日子。
在世界上,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战俘纪念馆。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全部用铁板建成的一座纪念馆。似乎只有用这样沉甸甸的铁板,才能够托得起沉甸甸的历史和亡魂。走在窄窄的走廊里,两旁战俘的照片投射下来的目光,和两旁的铁板一样沉重,但绝对不是压抑,因为地板也全部由铁板铺就。只有间或铺设的玻璃砖下,看得见下面的日本侵略者的钢盔被地灯照亮。侵略者已经被我们踩在了脚下。
我看到一张很特别的照片,刘启雄将军的照片。在那场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中,他是日军捕获的中国最高将领。照片中军大衣的领子高高竖立着,他剑眉高挑,目光如炬,不像是战俘,倒像是在凛然地审判着侵略者。
还有那张成本华的照片,一位战斗到最后一刻被捕女兵的照片。看得见她的身后是一排日本兵,虽然看不见她的面前,但她的面前也应该有一排日本兵。她那样的潇洒,扣袢的中式棉袄蜈蚣襻紧紧扣到了领口,腰间系着武装皮带。她双手抱在胸前,眼睛和嘴角都含有微微的笑意。那笑意是对生死的度外,是对敌人的蔑视。
还有那张照片,一个不知名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军人,子弹袋、军号和军用水壶都还挎在身上,逆光的脸庞上,呈现出不屈的神情。稚气未脱的孩子,笔直立定站在那里,定格在苍茫的历史中。
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冲击在我的胸口。解说员告诉我,被俘到日本的战俘,百分之九十点九七最后都死在了日本。在那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上,牺牲的是烈士,生还的是英雄,那被俘的呢?多少年来,他们和他们
的亲人,一直饱受着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和屈辱。其实,只要没有变节,他们一样是英雄。为了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国土,他们一样是胜利的奠基者。他们不仅用自己肉体的生命,更用自己屈辱的灵魂,为我们和平的今天铺平了道路。
这样的照片,布满整个纪念馆,或挂在墙上,或矗立在地上,或陈列在玻璃柜中,或悬挂在墙顶。它们如同群岛,密集如云,腇自己的羽翼遮挡住天空中的风雨。走在这样的纪念馆中,他们的目光无处不在,会从任何一个缝隙中投射到我的脸上和身上。无语话沧桑,似乎他们每一个人时时都能够从照片中跳出来,感怀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这时候,你真的能够感受到纪念馆中紧紧包围在你四周的铁板那含有温热的呼吸。
这些照片全部是一位叫做樊建川的中国人到日本收集来的。他抛撒了,大量的金钱,耗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滴水石穿。据说,有一次他买回了一批照片,从日本回国,海关的人很奇怪,带着这么多箱子,里面究竟藏有什么,非要拆箱检查。他们看到了,是这样的照片,不禁肃然起敬。他用时间更用良知,建了这座战俘纪念馆,他让这样一段一直尘埋网封的特殊的历史,没有被风干,没有被遗忘,而是真实、充满敬意、富于生命感地走到我们的面前。
这个纪念馆在四川的安仁镇,离成都大约40公里。我告诉自己要记任这个地方,也告诉我的朋友,四川不仅有峨眉九寨、杜甫草堂和武侯祠堂,还有这样一座用铁板建成的战俘纪念馆。
人文品读
战争中的英雄们被后人铭记和敬仰,牺牲者则被后人同情或纪念,唯独他们——被俘者,却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一位叫做樊建川的中国人关注到了他们,不辞劳苦、不惜金钱为他们拍照、建纪念馆,本文作者也给了他们公正的评判:“其实,只要没有变节,他们一样是英雄。为了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国土,他们一样是胜利的奠基者。他们不仅用自己肉体的生命,更用自己屈辱的灵魂,为我们和平的今天铺平了道路。”
人文思考
1.你觉得文章题目“铁板的呼吸”好吗?为什么?
2.文章举了三个例子,你能说出这三个例子在选材上的特点吗?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有人说文章倒数第二段有点脱离主题,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
人文点拨
这是一篇写参观感受的散文,出题的点一般在于体味文章中作者自思想感情,理解或欣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及理解和评价作者自写作手法。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和赏析,只要找到文章中相关的句子“这时候,你真的能够感受到,纪念馆中紧紧包围在你四周的铁板那含有温热的呼吸”,并领会在表达上的妙处,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难。第2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选材及结构上的理解,三个例子都很有代表性,只要从他们的身份上加这分,还是能够看出作者选材之妙的。第3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颤析,可以从语言、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赏析。第4题是对文章结构的理解,_般情况下,任何段落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关键在于回答其作用是什么,这一段的作用可以从补充、深化的角度来理解。
参考答案1.好。文章题目“铁板的呼吸”形象地说明了在铁板制成的展览馆里。作者感受到了在战争中被俘的人们那种生命力,既生动凝炼,又富有诗意。
2.所举的三个例子分别是三个身份不同的人,一个是高级军官,一个是一位女兵,一个是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他们的身份都很有代表性,也很有震撼力。这也说明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所在:选取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例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从而也感动读者。
3.(1)“百分之九十点九七”,精确的数字,惊人的数字,说明了被俘人员的悲惨命运。(2)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这些照片比作密集如云的群鸟,“用自己的羽翼遮挡住天空中的风雨”则暗示了这些被俘人员“不仅用自己肉体的生命,更用自己屈辱的灵魂,为我们和平的今天铺平了道路”,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4.不同意。这段文字补充记叙了这个纪念馆的由来,点明了创建这个纪念馆的艰辛历程,让我们对这个纪念馆的创建者同样充满了敬意,也对创建这个纪念馆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炮仗王谷三爷,以做炮仗出名。
谷三爷年过七旬,头发、胡子、眉毛全白了。可身板硬实,双目有神。每天早起常常踢踢腿,打打拳,也真有那么几招。有人说谷三爷还有一手好枪法,只是未见露过。
村口有个小庙台,五丈见方,半人来高。庙台上有座用石头凿的小土地庙,庙前一棵老柳树。谷三爷没事就往这里一坐,便有些年轻人缠着,要听他讲武,跟他练功。
有人问他这功夫哪儿学的?他总是下巴一翘,然后喷金吐玉一般说出“讲武堂”三个字。别人便不免在肚子里好笑,这老家伙吹牛也未掂量掂量,哪有讲武堂出身,在村里做炮仗的?其实细一究,谷三爷的话也不假,只不过在那里他是火头军,抽空子从别人身上偷点艺罢了。但不管怎样,谷三爷这点功夫,在兵荒马乱的年月,还是受人另眼看待的。许多盗匪、流贼都不敢轻易碰他。
这年,抗日义勇军要打县城,像潮水般涌过来。指挥富赵司令,怕人心不齐,请他出来督战,意在借重他这个老家伙来压压阵。赵司令甩给他一支大镜面匣子说:
“这回看你谷三爷的了。”
谷三爷连忙双手把枪奉还:“这个战我督不得。”
“咋?”
“官未习武,兵未训练,怕是溃退下来控制不了。”谷三爷咬文嚼字地说,“我这匣枪向谁打?打敌人够不着,打自己人又于心何忍?赵司令您饶过我这做炮仗的吧!”
“你这老汉,真不识抬举。”赵司令未料谷三爷做出这么一篇文章来,很感面上无光,心里甚为不满。临去时还悻悻地甩下了一句话:“终究是个火头军,上不了阵的!”
谷三爷摇摇头,叹口气,再未言语。
不到一个时辰,义勇军果然溃退下来。赵司令路过村口时,却被谷三爷拦住了。谷三爷要赵司令把那支大镜匣子再给他。
“做啥?”赵司令不解。
“给你退敌! “谷三爷答得非常响亮。
赵司令看了谷三爷好一阵子,心想这老家伙好大个口气。让他督督战都不敢上阵,还能一人抵挡鬼子?!不过,又一想,鬼子在后边追得挺紧的,若有人能打两枪,也会缓冲一下。就把那支匣枪又甩给了他,同时带点鼓励而又掺杂奚落的成分,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
“谷三爷,这回可看你的了!”
谷三爷一身血都涌了上来。他麻利地做了一番安排,然后躲在小庙台的老柳树后。鬼子们气势汹汹地杀过来,刚一接近村口,他举起匣枪,一枪一个,两枪就把鬼子震住啦!鬼子马上停下来卧倒,用机枪猛扫一阵,见没有动静才又往前冲。这时他又一枪一个,打得鬼子吱吱乱叫,他们又停下来扫射……谷三爷把一梭子子弹都打光了,便把枪藏在庙台的石头缝里,随即安然坐到了柳树下。
鬼子们冲到跟前一看,只见一个一碰就要掉渣的老家伙像尊佛似的在那里坐着呢,不由有点发愣。逼他举手站起来搜了身,又不见枪。
“你的枪呢?”
“没有……”谷三爷摆摆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