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文丛—寂寞求真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王路 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73000版次: 1页数: 313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114674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老师的本领和能力不是体现在他的“名”,而是体现在他的“明”。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主要不在于他出名,而在于他高明,他有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建树,而且能够把他的学问传达给他的学生。
“大师”不是行政职务。它不能依级别的高低而定。“大师”也不是技术职称,它不能通过量化的考核而成。“大师”更不是自封的。一个人不会由于待在某个位子上,拥有什么头衔,掌握多少资源,发表多少著作文章就被称为大师。也不会因为被自己的学生门人尊称为“大师”或由于媒体的炒作而就是大师。“大师”是公认的,是被学术共同体公认的。
不少以哲学家自居或被称为哲学家的名人却得不到哲学界的认同。原因主要就在于他们那些洋洋洒洒的文字不属于或者主要不属于哲学领域。我常说,不要以为身在哲学所或哲学系,谈论的就一定是哲学。
对现有的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反思,准备自己的观点遭到质疑和批判,乃是哲学自由思考的实质。一个哲学家可以对任何一个结论进行质疑和反思,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同时又必须准备自己的结论遭到质疑、批判甚至推翻。
本书精选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逻辑和哲学研究的一些理解和体会。作者认为“寂寞”是学者的一种生活方式,“求真”是学者的一种思想境界;“寂寞”不意味思想的平庸。“求真”也不表明眼界的狭窄。“寂寞求真”是学者的一种选择。
作者简介
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书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逻辑、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曾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日本东京都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弗雷格思想研究》、《走进分析哲学》、《逻辑的观念》、《“是”与“真” 形而上学的基石》、《逻辑基础》等,译著有《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算术基础》、《真之追求》、《分析哲学的起源》、《逻辑大全》、《真与谓述》等。
目录
作者序
上篇寂寞求真
引言
得遇“明”师
黄埔一期
学海无涯
扬长补短
学思交融
它山之石
学术交流
金岳霖派
大师风范
逻辑本质
形而上下
学贯中西
名人专家
知识分子
幸运咏叹
学者情怀
中篇流动的思想
西方的智慧
永远的柏拉图
思想巨人亚里士多德
思想的流向
遗憾的“哥白尼革命”
从《小逻辑》到《逻辑学》
数的魅力
语言哲学的真谛
文化还是宗教?
基督教思想的哲学意义
神学与汉语神学
在科学与宗教之间
世纪之交话逻辑
历史源头话哲学
中西合璧的“道”
说说《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哲学家的理解
下篇走向哲学家
走近哲学家
……
书摘插图
上篇寂寞求真
得遇“明”师
名师出高徒。意思是说,出名的老师可以调教出比较有出息的徒弟,当然老师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能力,有本领,有成就。以我的切身体会,与其说“名师出高徒”,不如说“明师出高徒”。老师的本领和能力不是体现在他的“名”,而是体现在他的“明”。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主要不在于他出名,而在于他高明,他有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建树,而且能够把他的学问传达给他的学生。明,才能高瞻远瞩,指点迷津。
我的老师周礼全先生就是一位“明”师。
1978年,我开始跟着周先生读研究生,专业是西方逻辑史。说来惭愧,这个专业不是考来的,而是分配得来的。我中学毕业后于1969年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待了四年,1973年至1977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是个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在一机部标准化研究所当翻译,1978年我报考研究生的专业也是英美文学,因此可以说,我与逻辑没有半点关系。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初试之后,本该认真准备复试,但是经受不住重返黑土地的诱惑,我随一个美国农机代表团去黑龙江友谊农场40天,工作完成以后,返回北京的当天,已是研究生复试的第一天。我只能匆忙赶去参加第二天的复试,找不到考场,还迟到了半个小时,虽然负责监考的罗经国老师后来又为我就第一天的考试内容安排了一次补考,但是我知道肯定是名落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