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说话水平全集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口才/演讲/辩论,
作者: 张然 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4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446298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说话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令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可以说,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至少有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一个人有没有水平,主要表现在说话上。说话水平高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同、上司赏识、下属拥戴和朋友喜欢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
在人的各种能力当中,说话能力是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才干、见识、智慧和水平的标志。如果一个人说话水平不高,那他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也不能很好地驾驭各种事情和各种情况下的人际关系。一言以蔽之,即不能很好地驾驭语言的人,就不能天从人愿地驾驭自己的前程,就不能顺风顺水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说话水平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
第一节 说话水平对社会的影响
一 政治风云中一言抵九鼎
二 军事争战中一言胜百师
三 经济活动中一诺值千金
四 交际公关中良言胜重礼
第二节 说话水平对个人的影响
一 有益于思想交流
二 有益于获取信息
三 有益于自我保护
四 有益于被人了解
第三节 说话水平对事业的影响
第二章 衡量说话水平的标准
第一节 目的性标准:话随旨遣
一 说话水平与交际目的
二 发语活泼,对答如流
三 条理可感,逻辑性强
第二节 对象性标准:话因人异
一 说话要注意对方的身份
二 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第三节 时空性标准:话伴境迁
一 说话水平与时空语境
二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第四节 真切性标准:声情并茂
一 言者拳拳,听者潸潸
二 以情感人的表达方法
第五节 技巧性标准:引人入胜
一 说话要有形象感
二 说话要有个性化
三 说话要有幽默感
四 说话要善于迂回
五 说话要善设悬念
六 说话要善作引用
七 说话要善用代词
八 说话要富有节奏
第三章 演讲时的说话水平
第一节 演讲材料方面的水平要求
一 选择真实的材料
二 选择有新意的材料
三 要使材料有幽默感
第二节 心理素质方面的水平要求
第三节 举止仪态方面的水平要求
第四节 表情达意方面的水平要求
一 用故事开始自己的讲话
二 借助于物品
三 在演讲开头提一个问题
四 用名言开头
五 用使人惊奇的事实开头
六 用赞美的话开头
七 用与听众利益相关的话题开头
八 寻找共同语言
第五节 引用警语方面的水平要求
第六节 演讲结尾方面的水平要求
一 加深印象,结束全篇
二 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三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第四章 交谈时的说话水平
第一节 谈心时的说话水平
一 明确目的,有所准备
二 微笑寒暄,点题切意
三 语贵诚恳,以情感人
四 注意语气、声调和节奏
第二节 拜访时的说话水平
第三节 劝导时的说话水平
一 口气要委婉,忌盛气凌人
二 善用比喻,旁征博引
三 运用幽默,寓理于趣
第四节 聊天时的说话水平
一 要找到可聊的话题
二 语言宜轻松
三 “听”话亦助“聊”
四 善于截断话题
第五节 安慰时的说话水平
一 激励性安慰
二 同情式安慰
三 劝服式安慰
第六节 提问时的说话水平
第七节 上下级间的说话水平
一 上级对下级如何表现谈话水平
二 下级对上级如何表现谈话水平
第八节 同事间的说话水平
一 遇事多商量
二 不好为人师
三 意见当面谈
四 平常的话题
第九节 同学间的说话水平
一 别炫耀
二 别讥讽
三 别推诿
第十节 朋友间的说话水平
一 真诚相待
二 平等相处
三 大度为怀
四 真心赞美
五 感受共鸣
六 激活回忆
七 说话得体
第五章 公关时的说话水平
第一节 初次相见慎称呼、巧介绍
一 要言之有礼
二 要言之有度
第二节 礼尚往来重感情、会客气
第三节 提问应答巧入题、善变通
一 因人而问
二 适时而问
第四节 营造气氛找话题、助谈兴
一 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
二 设法激发和引导对方谈话
三 善于进行心理安抚
四 善于鼓励对方谈话
五 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态度一定要诚恳
六 慎待对方提出的问题
七 学会在恰当的时候转移话题
八 善于静心聆听
第五节 不卑不亢知进退、善擒纵
第六节 参观作陪懂礼仪、巧致辞
一 介绍说明
二 集会讲话
三 获奖致词
四 告别时的语言
五 歌厅和舞厅里的礼仪
第七节 随机应变重机智、善周旋
一 以智改错,巧补疏漏
二 以柔克刚,暗藏锋芒
第八节 繁简曲直会委婉、善制宜
一 尊重对方,坦诚相见
二 勿花言巧语、耍滑卖弄
三 协调多种因素,表达真情实意
第六章 辩论时的说话水平
第一节 把是非曲直摆出来
一 压服性
二 逻辑性
三 目的性
四 健康性
第二节 把心理状态探出来
一 不相容心理
二 平等或不平等心理
三 得理不让人心理
四 服人心理
第三节 把反驳时机抓过来
一 巧妙捕捉反驳时机
二 选择反驳的突破口
三 怎样使用归谬反驳法
四 怎样使用类比反驳法
第四节 把听众感情拉过来
一 声情并茂
二 和声细语
三 怒形于外
四 人之常情
五 情绪感染
第五节 把对方谬论引出来
第六节 把反击缺口找出来
一 肯定式反话
二 否定式反话
三 强击式反话
四 反击诡辩的其他方法
第七节 让应变方法活起来
一 攻防结合
二 以退为进
三 反言归谬
四 自我解围
第七章 谈判时的说话水平
第一节 察言观色,审时度势
一 引导性发问
二 坦诚性发问
三 封闭式发问
四 证实式发问
第二节 针锋相对,智勇双全
第三节 抛砖引玉,以虚探实
第四节 妥协让步,适度回旋
一 让步的速度
二 让步的数额
三 让步的原则
第五节 扭转僵局,缓和气氛
第八章 开会时的说话水平
第一节 会议的基本程序
一 宣布开始
二 研讨议题
三 会议总结
四 宣布闭幕
第二节 主持会议的基本规则
一 准备充分,胸有成竹
二 议题突出,宗旨明确
三 言之有度,把握分寸
四 因会制宜,调动情绪
第三节 主持会议的技巧
一 精彩的开场白
二 巧妙的连接词
三 灵活的应变术
四 恰当的引导语
五 紧凑的议程表
六 圆满的总结语
第九章 即席发言时的说话水平
第一节 处处留心,选准话题
一 选择与会议主题有密切关系的话题
二 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
三 选择能吸引和打动听众的话题
四 选择有独到之处的话题
五 选择符合语言环境的话题
第二节 迅速构思,组织材料
一 对讲话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二 提炼好观点
三 组织好句群
第三节 先声夺人,抓住听众
一 故事型
二 幽默型
三 开门见山型
四 阐明背景型
第四节 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第五节 简洁朴实,不落俗套
第六节 嘎然而止,回味无穷
第十章 提高说话水平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树立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一 心理类型
二 心理基础
第二节 博闻强记,扩大知识积累
一 处世知识
二 世事知识
三 文化知识
四 专业知识
第三节 把握局面,增强控制能力
一 自制能力
二 控场能力
书摘插图
第三章 演讲时的说话水平
第三节 举止仪态方面的水平要求
演说者要是能在听众的脑海中留下一个值得赞美的好印象,自然能够吸引住听众,所以应在礼貌上加以注意。因为礼貌也是代表你品行好坏的表现,倘若粗暴无礼,使听众有不良的憎爱成见先人于脑海中时,多少将影响你说话的效能。服装整洁是礼貌的一部分,服装不宜过于奢华,因为奢华便会使人对你存着不良的观念。头发要梳得整齐,面部要清洁,这样才能使听众一见你,就觉得你是个庄严朴实的人,相信你的演讲真实有益。
有一些演说者,在演说开始时频频咳嗽,摇头摆体,这种不良表现,不是因为故意做作,便是准备不充分,是掩饰自己不自在感觉的一种行动。可是这种行动,只有引人憎厌,使人难堪。有些人刚说两句话,便唾沫四溅。这种恶习,应当克服。还有人在演说开始之时,说一大套道歉客气的话,实无必要。听众既然是在听你的演说,那么你说一大套废话,只是浪费宝贵时间。所以你开始就应说到正文,而且尽量深入主题,抓住观众的心。
在演说过程中,有人常常有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但会分散听众注意力,而且还会引起他们的厌倦:①无论四周发生什么事情,演说人切勿举头回顾,或把眼光去注意那里;②不要常看钟表;③有人进场,也勿中途停止;④听众中途退场时,你必须依旧保持原状;⑤遇到观众鼓掌时,应暂停,待掌声停止后再继续讲下去;⑥勿因听众的鼓噪或讥讽,而加以驳斥,或表示懦怯,不要与听众争论。
演说完毕后,要表现得镇静从容,无论有没有听众表示欢迎的掌声,你都应该面带微笑,表示愉快。
演讲者要吸引观众,一定要有良好的气质风度。一个人的气质、风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陶冶的。要通过不断地吸取各方面知识,开阔思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提高社交能力等等方法培养自身的气质,以至能上能下、感染他人。二是要深深理解听众,能与他们产生感情共鸣。演说时避免空洞、乏味的演说内容,所准备的演说稿应有针对性,能打动听众,强化他们的印象,使演说的效果更加突出。
凡是成功的演说,都与演说者留在听众心中的形象密切相关。看过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的人也许还记得,列宁在工人中间演说时,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凝望听众,左手拇指习惯地插在背心肩口,右手总是在挥动,他的动作恰恰与他富有号召力的演说内容相配合,极大地加强了演说的感染力。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列宁作为革命演说家的光辉形象。正如高尔基赞扬列宁演说时所说的:“他的演说和谐、完整、明快、强劲,他站在讲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是一件古典艺术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余,没有任何装饰。”
尼克松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在其著作《领导者》一书中,刻画了许多政治人物的形象,其中一章,描写了1954年6月他接待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的情形,书中写道:“飞机机门打开了。过了一会儿,丘吉尔独自出现在舷梯顶部,头上戴着一顶珍珠灰的汉堡帽……他的助手们在他身后手忙脚乱地搀扶他,准备走下舷梯。他迅速地向下面扫视了一眼。当他看到欢迎的人群和许多照相机镜头时,便立即拒绝了任何人的帮助。他拄着手杖,开始缓慢地走下舷梯。径直朝着照相机镜头和话筒走去,开始发表抵达演说……演说结束,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亮了亮他那表示胜利的V字型手势,然后大步走向那辆黑色林肯牌敞篷汽车……”事后尼克松回忆道,他很惊奇,这位不久前患了中风、刚刚从横跨大西洋飞了一夜的飞机上下来的79岁的老人竞如此精力充沛。可见,饱满的精神状态给人以多么深刻的印象。
演说者要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据科学家的研究,人接受信息更多地来自视觉形象。一个人如果“形象”很糟,往往会让别人“以貌取人”,导致失败。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集中表现人的形象。人的形象这种种表现有时是无意的,有时是有意的。社会心理学把动作姿态的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明确意义的,可以代替语言沟通,称为标记物,如点头表示赞成,摇头表示反对或不知道等。另一种是没有确定含义,只是伴随语言的,称为说明物,如一些手势的运用等。有的心理学家认为:
“决不能把身体的动作或姿势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符号。”这就是说,身体的动作姿态往往并没有确切的含义,而是根据情境的变化才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表达一定的信息。
演讲者的姿态和动作也代表着人的形象,它作为一种非语言沟通的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有效地表情达意;它也能使听众形成一种动态的印象,从而引起注意,减少由于单调而带来的疲倦。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脑接受刺激而引起的兴奋点如果经常转移,主体在一定时间内就不易感到疲乏;而静止的形象则容易产生抑制。所以,演说者移动步伐、变换形体和手势可使听众保持兴奋。那种准确自然、大方得体的“动作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演说正是“说”与“演”的有机协调统一,这样的演讲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听过演说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演说者站在听众面前,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听众的注意。如果演说者站在台上英姿勃发,行动稳健、潇洒,就会给听众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增强演说的效果;反之,如果演说者随随便便地站在台上,就会使听众感到不舒服,进而对他的演讲也没有兴趣。
作为一个演说者,必须敏锐地注意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避免失控或犹豫不决,留意他人对你要说的话及说话的方式有什么反应,然后加以调整。敏锐活跃会使人感到演说者才智过人。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即使是提心吊胆,心扑通扑通地跳,外表也要看着像是挺镇静。一定要采取这样的基本方法。这样,就能具有说话流畅的气概。这是经验之谈,不会有错。一定要镇静,自然而然,说话也就有谱了,这是因为姿势是内心的表现形态;由于整理了姿态这种外观的形式,也就能够整顿心绪,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个演说者的身体姿势是他的内在与外在形象的双重反映。一般来说,演说为了取得效果,大都站着进行。因此演说者的站姿要恰当。演说一般都是站在讲台的中间进行的。这个位置,可以使演说者关注全场,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围听众的情绪,使处在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说者在演说。演说者选择位置还一定要注意到光线,要让光线照着自己。因为,听众需要通过对演说者动作的观察,来领会演说的内容。另外,演说者注意站姿,主要是做到使站姿有利于演说;有利于走动和活动;有利于发音。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一个人的身体姿势上,一切过多的无意义的举动,皆足以表示一个人的浅薄、轻浮、胆怯或者狂妄。从他的姿势上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演说者的姿势,主要是要注意站姿、手势等方面。关于演说者的站姿,许多书籍都作过描述。这里摘录一段:
从站立的姿势看,一般提倡丁字步:两腿略微分开,前后略有交叉,身体的重心放在一只腿上,另一只则起平衡作用。这样不显得呆板,既便于站稳,也便于移动。不少演说家讲究站姿。站立的姿势适当,演说者会觉得全身轻松、呼吸自然、发音畅快,特别有助于提高音量,作慷慨激昂的演说。也只有站姿,才能使身姿、手势自由地活动、“造型”,把自己的形象充分地显露出来。
当演说者走上台去,首先要在地板上站稳,双臂要沿着身体两侧下垂,然后双手轻搭在体前,双眼直视前方,脊背挺直。这是讲话时的基本姿势。这样才能使听众感到这个人各方面都是“很稳重的”,从而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手是演说者演说时常用的动作形式,在演说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达到语言代替不了的效果。而手势的运用是否恰当,直接或间接地给予演说效果以不同的影响。手势有多种复杂的含义。手向上、向前、向内往往表达希望、成功、肯定等积极意义的内容。手向下、向后、向外,往往表达批判、蔑视、否定等消极意义的内容。如空中劈掌表示坚决果断、手指微摇表示蔑视或无所谓、双手摊开表示无可奈何、右手紧握拳头从上劈下表示愤慨、决心等等。有的学者说:“为了强调某个重要的观点,手势能缩短你和听众之间的距离。”而演说者与听众的距离缩短时,亲密感就会随之产生。当然,手势也不是孤立的。一个演说者的头部、身躯、双脚三个部位的动作变换,更能增强表达效果。如头部的倾斜度及微微摇摆可以表示出各种感情变化;身体的前倾后仰或左右移动会令人产生端庄、昂扬或狂热、颓唐等不同感觉;双脚的变化也使听众留下稳健或轻浮的印象。演说者的手势是内在情感的自然表露,而不应是生硬的做作。做手势是为了帮助表情达意,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纯属画蛇添足。不好的手势是演说的大忌。
关于手摆放的位置,要以自然得体为佳。切忌把手插到衣袋里,这样会显得对听众不尊重,而自己也好像“被捆住了一样”。
演说家的经验表明,手势的运用要注意适当有节。说话连着动手是许多人的习惯,但多了就不好。一般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多数是无须用手势的。演说因为有鼓动性,根据需要可以多一些,但也不要滥用。有的演说者认为有手势比无手势好,手势多比手势少好。这实际上是误解。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势只能显露出自己的慌乱,别无任何意义。不要以为手不动是可笑的,世界上最可笑的是说话时无节制地挥动手臂。另外也有人认为,有说服力的手势是根据演说中带有情感的声音而定的,如果演说者一开始就频繁地运用手势,那就会使人厌烦,手势也就丧失了效果。
有专家认为:人的形象分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两种。人的身体姿态是外在形象,人的面部表情反映着人的内在形象。对于演说者来说面部表情十分重要,应该以微笑为基础。在演说时,演说者的眼神要尽量正视听众,不要超越听众的头顶,或者凝视远方,或者压低头盯着地面。尤其重要的是,不应把自己的眼睛死死盯在讲稿上或讲台上。演说者正视听众的眼神,是与听众交流思想所必需的;演说者可以从听众对自己的演说流露出来的情感中了解到听众对自己的外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满意度。
还要注意,演说者的服装衣饰对演说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俗话说,人要衣裳马要鞍。演说者的服饰,对树立演说者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演说者的服饰应整洁大方、朴素端庄、轻便协调、色彩和谐。此外,演说者的服饰要与演说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说内容协调一致。颜色给人的感觉是很敏感的。深色给人深沉、庄重之感;浅色让人觉得轻爽舒展;白色使人感到纯洁;蓝色使人感到恬静;红色、黄色则使人感到刺激、愉快。演说者应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演说内容和演说对象来选择服装。服装过于随便,不仅会破坏演说者在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是对听众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演说的效果也不会好。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征求许多人的回答:“对于你自己服装的感想如何?”结果,大家共同的答案是,当他们穿着十分整洁漂亮的时候,便觉得身上似乎多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很难解释,但仍使人感到很明确,整洁漂亮的衣服使他们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自尊心。他们感到在外表上扮演得好,便比较容易地得到成功。这就是服装对于穿着者所产生的效果。服装不仅对演说者有效果,对观众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如果留意观察,可以发现,如果一位演说者穿了一条像一只布袋似的裤子,不像样或不协调的上衣,并且,口袋外露着钢笔或是铅笔,或是外衣袋里塞满了新闻纸或是烟盒等,听众便会对他减少许多的尊敬。因为听众认为他的脑子可能和他那不梳理的头发和不整洁的衣服一样,或者他对自己的演讲毫无准备,根本不在意。
第四节表情达意方面的水平要求
感人心者莫先呼情。唯有炽热的情感,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演说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过成百上千听众的眼睛的。林肯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真诚的品格。1858年他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实事求是之意,才能取悦于你的演讲对象,使他们接受你的思想。一个演说者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开出的只能是无果之花。若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只是用“人工合成”的感情,虽然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骗取不到听众的心。因为心弦是不会随随便便地让人拨动的。若要使人动心,必先使己动情。著名演说家李燕杰说:“在演说和一切艺术活动中,唯真情,才能使人怒、使听众信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秘书口授反击法西斯战争动员的讲稿时,“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他的这次演说动人心魄,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可以说真情是演说最好的技巧。
在演说中,唯有真诚的情感,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才能唤起群众的热诚,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有个小说家说得好:“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而每位演说家都应当是一位艺术家。这是一个公开的秘诀。这如同英雄的本领一样,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无以得到别人赞同。
演说者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必须能够平等待人、虚怀若谷,他的话语才能如滋润万物的甘露,点点滴入听众的心田。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眼睛向上、把自己打扮成上帝,以教育者姿态自居的人,是无法和听众交心,也无法打动听众的。
用自己的心去弹拨他人之心,用自己的灵魂去感染他人之灵魂,使听者闻其言,知其声,见其心,这才是演说的高境界和高水平。
有位大学生发表演说时有这样一段话:“在生活中有棱角的人常常遭人非议;而我认为,一个不被争议的人,是个近乎平庸的人。世界在非议中被认识,真理在非议中被确立。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往往由于被激烈地争议,反而更强烈地闪耀出心灵的光辉!”这段谈论受主观感情的支配,不需要交待论据,也不需要论证,它在抒情中洋溢着演说者或悲或喜,或憎或爱的情感,流露出演说者的思想,因而获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
真情实感是演说的灵魂,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演说者必须借重一定的形式,否则感情的表达就不畅快,效果也不佳。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有经验的演讲者在多次演讲后就会体会到一个事实:在演讲的最初十分钟内,吸引听众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保持这种状况就显得比较困难。所以,聪明的演讲者总是有一个好的开头,然后一直设法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听众。
如何开好头?卡耐基认为,你不必费多少脑筋,只要稍加注意就行了。卡耐基在总结自己的经验以及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以下几条以资借鉴。
一 用故事开始自己的讲话
讲演者所用的故事,可以是一般的故事或幽默的故事。要能吸引听众且与演说主题相关。对于这两类故事,要区分对待。幽默的故事比较能逗人发笑,引起听众兴趣。但如果讲话者没有幽默的秉赋,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讲幽默故事也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再者,如果听众听不懂你的幽默,效果也一定非常糟糕!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说一般的故事即可打动听众。只要讲演者列出具体的故事情节,或者时间地点人物,照样能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