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文存 王晓明自选集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王晓明 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9-1字数: 300000版次: 1页数: 300印刷时间: 1997/09/01开本: 24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332485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
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时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
作者简介
王晓明,一九五五年六月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过六年工人,一九七七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一九七九年转读该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钱谷融先生。一九八二年毕业,留系任教至今。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兼及文学理论和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著作有《潜流与漩涡》、《无法直面的人生》、《追问录》、《刺丛里的求索》等。
目录
自序
双驾马车的倾覆——论鲁迅的小说创作
鲁迅的最后十年
一 驱逐“鬼气”
二 女人、爱情和“青春”
三 没完没了的“华盖运”
四 局外人的沮丧
五 一脚踩进了漩涡
六 新姿态
七 “还是一个破落户”
八 “横站”
九 《死》
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
——论茅盾的创作生涯
“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
——论沈从文的小说文体
过于明晰的图景
——论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面对垂死的社会
——论沙汀的小说创作
在两个世界背后
——论艾芜的艺术个性
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
——重评“五四”文学传统
《刺丛里的求索》序
《鲁迅传》二题
答黄子平问
答《批评家》杂志问
主要著述一览表
书摘插图
双驾马车的倾覆——论鲁迅的小说创作
说到鲁迅的小说创作①,我很自然会想起两个积存已久的疑问,一是他最初为什么要写小说,二是后来为什么又不写了。对于第一个问题,鲁迅自己作过明确的解释,说是为了用小说来改良人生,揭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提出一些问题而已”,他还紧接着补充说,“并不是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之所谓艺术”。鲁迅是那样一个执拗的启蒙主义者,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应该说也很自然。可是,他分明又懂得文学的审美特性,早在1907年,就说过文学与“个人暨邦国之存”,其实是“所系属”的话。④后来他更一再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多是“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⑨艺术家“只要表现他所经验的就好”,不必“以意为之”⑥。这就奇怪了,既然他知道文学创作不能太功利,为什么又要那样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呢?至于第二个问题,他也有过多次说明,先是认为现实过于黑暗,自己有些“疲倦”和“颓唐”,提不起精神来,后来又说是行动受到限制,不能“各处走动”以获取灵感和素材,在一封给报馆编辑的回信中,他更干脆归因于琐事太多,匀不出“整段的余暇”来从容构思,等等。这些回答都各不相同,反而使人增添疑惑,究竟哪一个才是主要的原因?或者这些都不重要,真正的原因他根本就不愿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