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文存 赵昌平自选集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赵昌平 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9-1字数:版次: 1页数: 323印刷时间: 1997/09/01开本: 24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332487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重视感觉这一点上我与语言学批评的观念相当接近,但对如何去感觉,看法却颇有不同。近现代语言学诗歌批评的标的是近现代印象派之类诗歌,而唐诗,即使是外观上最接近印象派的晚唐温李一路的诗歌,在本质上也只是接近于我们土生土长的国画而绝非与马蒂斯、塞尚同品。明确中国诗与西方近现代诗歌的内质区别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语言学批评的观念也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的有关观念、详见《意兴、意象、意脉》一文(《唐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这里只能挈其要点。
语言学批评所谓“原初的萌动”,在唐诗中也有极生动的表现,但却有所不同,这最鲜明地体现于唐人有关意兴的说法之中。兴即兴起,是诗人为外物所偶然引动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其表层是一时一地的直觉的感受,而深层则是诗人长期以来积郁的情思。所以唐人论“兴”必与“意”相关,即所谓“兴发意生”,“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而进入一种特定的创作境界。由于抒情言志观念的根深蒂固与因佛教思维介入而更为强化了的中国人的证悟式的艺术思维形态,唐人在“兴发意生”后,不是任由感情冲涌以成篇章,而总是通过潜心观照,求得心物相印、传神写照的妙合境地。这就是所谓“精炼意魄”与“凝心击物”(以心意对物象进行筛选)二者融一的过程。于是原初朦胧直觉中的潜在意念伴随着精选的物象而逐渐趋向意旨化。在唐人诗论中这便是所谓因象立意的“取境”过程。片断的景象,在图画中是平面地展开,而以意韵为灵魂;在诗中则是线性地延展,而贯串其中的便是所谓意脉。意兴是灵魂,意脉是血脉,意脉流注’于物象之中,使物象升华而具有意象的品格。意脉通俗点说是覆盖于片断景象下的似断而续的感情线,是经过“文体开阖作用”(结构功夫)而艺术化了的感情线。一方面是意立气生,气动为势,以气势主导文体开阖;另一方面,反过来看,便是借文体开闺作用以显气势,于萦回盘礴,草蛇灰线之中隐见作者之措意。这便是唐人创作论之精髓。而唐诗的魅力正在于那种意旨性与朦胧性,具体性与性质化并存,富于味外之味的境界。在对片断景象的赏味中,玩索那似断实续的意脉从而体味诗人的意兴,便是阅读唐诗文本的关键。
作者简介
赵昌平,浙江上虞人,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日生于上海。一九六八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一九八二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先生唐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主攻唐诗研究,兼攻古代诗论并汉魏六朝诗。有《唐诗选》、《庄子说》等论著、吉籍整理著作八种,《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等论文三十余篇,并其他杂著,计约二百八十万字。目前正撰写《唐诗史》。
目录
自序
从初、盛唐七古的演进看唐诗发展的内在规律
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溯源
上官体及其历史承担
开元十五年前后——论盛唐诗的形成与分期
盛唐北地士风与崔颢李颀王昌龄三家诗
王维与山水诗由主玄趣向主禅趣的转化
“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
从王维到皎然——贞元前后诗风演变与禅风转化的关系
韦柳异同与元和诗变
从郑谷及其周围诗人看唐末至宋初诗风动向
郑谷年谱
八代自然崇尚和骈俪体诗文的关系
意兴、意象、意脉——兼论唐诗研究中现代语言学批评的得失
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
主要著述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