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主流 宋诗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许总 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9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332943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宋诗的新变,其积极意义在于为传统诗歌辟开一条继续发展的新途径,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遭致了传统观念的强烈抨击,这在源自南宋迄于清末的“唐宋诗之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唐宋诗的研究者也还未能完全超脱出宗唐祖宋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思维定势,从褒贬转为辨异,并建立一种新的艺术价值观念与文学批评准尺。
承蒙乔力先生之邀,作者为“中国古代文学主流”丛书撰写《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一种,则进而在史的流变意义之外,试图更着力于对宋诗最本质的文化性格及艺术新变精神加以把握和挖掘。全书按既定体例要求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本体论”在对重铸的宋诗文化性格的宏观把握中努力搜寻其演进迹象,下编“流变论”在对独特的宋诗历史进程的总体重构中努力展示其精神境界,试图通过两编的相辅相成,构织一个立体的宋诗艺术世界。
目录
前言
上编 本体论
第一章 时代风会中的文化性格重铸
第一节 宋代的崇文风气
第二节 宋人的心理结构
第三节 宋诗的文化性格
第二章 政治社会意识与文学价值观
第一节 宋代文人的政治地位
第二节 宋诗的社会关怀
第三节 宋诗的价值观念
第三章 理性精神的艺术表征
第一节 哲理思辨的渗透
第二节 冷静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 理学思想的诗化
第四章 禅悟心态与诗境建构
第一节 禅学在宋代的发展
第二节 诗、禅渗融的过程与机制
第三节 以禅喻诗的观念
第四节 心性自足的诗境
第五章 以文为诗的发展与新变
第一节 思想与艺术的渊源
第二节 古文家的创作意识
第三节 传统诗歌功能与范围的拓展
第六章 宗派意识的确立与强化
第一节 从体到派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 宋诗体派的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 宋诗派别的争疆别垒
下编 流变论
第一章 唐音余韵:宋初三体
第一节 白体:浅俗诗风与王禹傅的新追求
第二节 晚唐体:清苦诗风与审美意趣的积淀
第三节 西昆体:典丽诗风与艺术理想的雅化
第二章 宋调建立:诗歌复古运动
第一节 儒学复兴思潮与诗学观念新变
……
第三章 主体高扬:隆宋诗坛
第四章 凝定与趋变:江西诗派
第五章 中兴与超越:南宋三大家
第六章 衰微与蜕变:四灵与江湖派
书摘插图
上编 本体论
第一章 时代风会中的文化性格重铸
第一节 宋代的崇文风气
宋朝的建立,一方面结束了残唐五代的割据纷争,形成“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赵匡胤《咏初日》)的一统局面;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了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使兵乱田荒逐渐变为“稻穗登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滕白《观稻》)的繁荣景象,即使在“靖康之变”以后,偏安江南的南宋也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半壁江山。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宋代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形成与前代完全不同的独特风貌。
当然,宋代文化的高度繁荣,更与宋统治者的重文政策乃至社会性的崇文时风密切相关。在宋代,上至帝王,下至民间,皆普遍尚文。如“太宗当天下无事,留意艺文”(《石林燕语》卷八)。“真宗皇帝听断之暇,唯务观书”,“仁宗皇帝当持盈守成之世,尤以斯文为集,每进士闻喜宴,必以诗赐之”(《庚溪诗话》卷上)。文士大多“喜为诗,至于图书、博弈、音律无不洞晓’’(《宋史丁谓传》),互相之间更是“闻说优游多唱和,新诗何惜尽看传”(欧阳修《借观五老诗次韵为谢》)。甚至村野农家也是“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晁冲之《夜行》),“昨日邻翁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魏野《清明》)。可见朝野上下,互为影响,重文已蔚为一代之风尚,而由其“必以诗”、“多唱和”,又可见在这一尚文时风中,诗尤其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这也是宋诗得以在唐诗之后进一步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基础。
随着政权建设与治理国家的需要,宋代崇文的内涵亦逐渐由艺文向儒学移转。如宋太宗的佑文政策显见偏重艺文的特点,据《宋史文苑传》载,夏侯嘉正“端拱初,太宗知其名,召试辞赋,擢为右正言,直史馆兼直秘阁,赐绯衣”,梁周翰“辞学为流辈所许”,“会太宗亲试贡士,周翰为考官,面赐金紫,因语宰相,称其有文,寻迁起居舍人”。诸如此类文士因诗赋出众或才思敏捷而受到恩赏的记载实不胜枚举。太宗本人亦于朝政之余,游心翰墨,雅好吟咏,每逢庆赏、宴会,更是宣示御制,令侍臣赓和。宋初文学创作的活跃,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唱和诗风的空前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