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王杰 主编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6-1字数: 23000版次: 1页数: 257印刷时间: 2004/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33468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总第四十八辑。
内容简介
《东方丛刊》本期编发了一批由教授、博士生导师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它们多有新意、启人睿思。其中陈炎先生关于《中国审美文化史》(光盘版)的“前言”和刘俐俐先生聚焦于叙事学前沿发展的“文本的愉悦”,皆密切结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教材、教程和学理,结合理论观念与批评实践阐发独特见解,值得一读。陈炎文章认为中国文化的“富矿”是一种亟待深入探索的资源,在比较文化意义上,西方艺术常常被科学化或体育化,以“模仿说”为理论依据而强调真实,结果唯独忘却了艺术本身的审美目的;以“宣泄说”而发泄被压抑的内心欲望与潜意识,关注生理满足却失去了审美情感的独特魅力。中国审美文化感性与理性交融,另具底蕴与特质。文中关于“中国审美文化”、“文化也是一种资源”、“美学与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等问题的论析,颇为精彩。刘俐俐先生则从理论“回归”文本,在文学个案的分析中探幽索微,新见迭出。
欧阳友权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论网络文学的自由表征》是一篇文化传媒研究专论,学术的前沿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并重,哲学美学的思辨与当代技术的分析相得益彰。本期中杨中举先生的《灵韵自由的丧失和文学的蜕变——再论技术对文学的影响》同样聚焦于当代技术社会和网络时代对文学载体、创作主体和文化传播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思路开阔、内容充实。此两文可参照而读。
谭学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百年回眸:一个诗学口号的修辞学批评》,从修辞诗学的维度剖析黄遵宪所倡导的“我手写吾口”的诗歌革命口号,尝试将修辞学批评范式引入理论话语和文学阐释,探讨近百年中国文学史进程中白话诗从表达到接受的双向运动,从话语形态的文白之争到意识形态“新旧”之争等问题,从四个方面细致辨析和论证这一著名口号暗含的理论预设的疏漏与失误。文思缜密,令人沉思。
本期其他文章大多也各具特色。高小康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侠与流氓》从金庸等人的当代武侠小说追溯司马迁为游侠刺客立传所开启的侠史,漫谈鲁迅“侠与流氓”关联域的一系列问题或悖论。乔志航《学术与政治冲突中的王国维》、王天根《章太炎对“本土经验"的强调与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和耿波《陈寅恪“了解之同情”说的对话潜蕴》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转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东方文库”栏的五篇书评则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学术信息。我们期望更多新颖活泼、快捷及时、不阿谀粉饰的书评出现,期望更多富于思想启迪、内容充实的高水平论文出现。
目录
中国文化
探索中国文化的“富矿”——《中国审美文化史》(光盘版)前言
侠与流氓
学术与政治冲突中的王国维
对荀子正名理论的重新认识
刘向的阴阳五行学说与谶纬之学
章太炎对“本土经验”的强调与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
学林新语
聚焦于文本的愉悦
中国文学与中国诗学
论网络文学的自由表征
百年回眸:一个诗学口号的修辞学批评
重写视角下的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论
论晚清民初词家的词人意识
论早期“英美派”知识分子的话剧实践
海外华文诗歌的出路及对策——以澳大利亚华文诗歌为例
灵韵自由的丧失和文学的蜕变——再论技术对文学的影响
郭璞《游仙诗》的“俗累”
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
陈寅恪“了解之同情”说的对话潜蕴
被译介、被模仿、被言说的“娜拉”——一个中国文学与外来影响的典型个案
鲁迅与尼采悲剧观比较浅论
东方文库
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证相统一的治学之路——读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
探索之路启迪之灯——评李衍柱《路与灯一文艺学建设问题研究》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
整体性视野中的理性烛照——评高翔《东北新文学论稿》
东方文学研究要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