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
分類: 图书,传记,中国政治人物,
作者: 成金编著
出 版 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20000版次: 2页数: 241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6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084481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一生不可废学,乃事业有大成。
——曾国藩
内容简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一名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即探究其一生成就大事的不传之秘,创造性地将他一生的成就归纳为“八大学问”,可以说这“八大学问”也是他一生智慧的体现。《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汇集了一些典型案例,有助于读者对曾国藩有一个跨越时空的全方位的理解与把握,同时结合当代人在迈向成功征途上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境况,有针对性地总结归纳出诸方面的运用技巧,力求使该书成为人们拿来就用得上的案头有备之书。
目录
一、砥砺自我的学问:强者总有挺身立世的时候
1.胸中始终装有“敬德修业”四个大字
2.一定要有“同类中我最强”的信念
3.为自己敢争一口气
二、改变性格的学问:人生就是一个自习的大课堂
1.致力打败自己的弱点
2.“知足慎独”四字是人生大要
3.治住一颗奢惰之心
4.做人必须守“清廉”与“规矩”
5.戒傲是不败人生之法
6.知己,才能少疏漏
7.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三、拯救命运的学问:紧紧抓住突破一生的主动权
1.刚柔兼济是种大本领
2.以刚压柔则猛,以柔克刚则巧
3.一味地求快,则易摔倒
4.没有实力,什么事都干不成
5.从大处着眼才能做大事
四、为政掌权的学问:牢记“在其位,谋其政”之训
1.整顿吏治是职责
2.制止住贪心最重要
3.绝不容忍私欲膨胀
4.重拳出击,震住一片人
5.亦官亦绅,办事必成
6.操纵治人诀
7.打心眼里要为百姓谋利
五、用人有道的学问:一个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1.缺操守者坚决不用
2.用人四法:做、省、学、禁
3.摸透人的精、气、神
4.适时放开手中的线
5.天下的对手不一定都成不了好朋友
6.让别人去做大台面
7.主动举荐有才之人
8.用慧眼打量周围俊才
9.借人之力为己力
10.因人不同,采取不同的用人之法
11.人才都是磨砺出来的
12.重用为你着想的人
13.善于“取人之式”
14.绝不可抬举三种人
15.要提防性格怪僻的人
16.避开有大欲望者的锋芒
17.越磨就越老到
18.一定要任用“智”、“严”、“劳”三种人
19.将心法传授给可靠之人
20.只有患难,才能见真心
21.联手打天下是用人最高方略
六、善于交际的学问:善于挖掘潜在的力量
1.没有关系,那是万万不行的
2.和难交之人做朋友
3.敢于下手击垮人心
4.得人心之法在于“诚”字
5.为共同目标而聚一起
6.牢记“宽则得众”的古训
7.与友人交心
8.已当难,功人享
9.做人和交友尽可能敞开心胸
七、藏露进退的学问:天天都做一个明白人
1.把他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学会巧妙地护身
3.越势盛,越要知退一步的道理
4.凡事不求十全十美
5.切忌有争心过重
6.不知退,就不知进
7.万不可撕破面子
8.有藏有露再试锋刃
9.不把荣辱毁誉放在心上
10.没有对立面最惬意
八、以学养身的学问:人生最高的境界在于“养心”两字
1.以学养为人生支柱
2.缺少学问是人生一大遗憾
3.不让名利之根“发芽”
4.多一点平淡,多一分喜悦
5.养心者可养身
书摘插图
一、砥砺自我的学问:强者总有挺身立世的时候
1.胸中始终装有“敬德修业”四个大字
人生学问何在?首先要从立志的学问开始说起。因为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其人生就是“平庸”两字;相反,那些志向高远者,胸中始终装有“敬德修业”四字,这就是人生的大学问,曾国藩即如是。
曾国藩从“湘军首领”到“中兴之臣”,可以讲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大业。在曾国藩身上,特别体现了一种自我修身的力量,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人只有敬德、修业两事靠得住。敬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做主。”同时他还讲道:“遇逆境,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遇逆境,正可困心横意,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固愤废学。”
由此看来,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敬德修业”,把“敬德修业”看作是每日有所进步的必要基础,他希望“德业并增”,这是他人生之所以进取的重要原因。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殿试成进士,名列三甲。按清代科举常列,三甲进士多不能入翰林,曾国藩为此而感到羞愧。此后他更加努力,终于跻身于翰林行列,登上了仕途的最高阶梯。这是他按照成大事的学问来要求自己的,即“以敬德修业”为己任。
很多人到了翰林这个地位,已不会在书本上用太多的功夫,只要钻钻门路,顶多做做诗赋日课,便可坐等散馆授官了。曾国藩来自农村,秉性淳朴,毫无钻营取巧的习气;在京十余年来勤读史书,倒培养出一股“以敬德修业”为己任的志气来。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关于人生“不可废学”的重要观点,这说明他对人生学问的重视。有了“德业并增”和“不可废学”我们自然可以发现曾国藩成就一生的原因。
曾国藩以为:“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他十分自信地表示:“言大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决心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士大夫的基本人生信条,实现其“敬德修业”的远大抱负。
曾国藩还认为,要实现“敬德修业”的远大抱负,要达到这样一个人生的目的,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因为困难大,个人付出的东西就越多。曾国藩主张:“圣贤之所以为圣贤,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他在日记中,更以其具体透彻的例子加以说明:
与子序言圣人之道,亦由学问、阅历渐推渐广,渐习渐熟,以至以四达不悖。因戏称日:乡人有终年赌博而破家者,语人日:“吾赌则输矣,而赌之道精矣。”从古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程子解《孟子》“苦劳饿乏,指乱动忍”等语日“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亦与赌输而道精之义为近。子序笑应这。
曾国藩说得很明白,要成为成功者,要达其“敬德修业”的目的,没有百折不挠、坚忍的精神是不行的。人生的进取,是从“学问”两字开始的,做到了这一点,阅历渐推渐广,渐习渐熟,就可以获得成功。
正因为曾国藩具有以上这样一种奋发进取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平生都以全力为实现这个“敬德修业”的远大抱负和人生目的而锐意奋斗。
曾国藩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成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授翰林院检讨,自从七品以后,开始了他为期20年的京宦生涯。本来,凭他的学识和才能,完全可以在学问上专心进取,成为著名的学术大师,但是为适应他那“敬德修业”的人生哲学的需要,他没有更进一步向这条与世隔绝、不问政治的道路上走下去,也终究不能成为一个十足的学问家,而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暴席卷东南各省之际,应命出山,去完成“匡时救世”的重任。在曾国藩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得很明白:
今回籍未满四月,遽弃庭闱,出而莅事,不特臣心万分不忍,即臣父亦慈爱难离。而以武昌警急,宵旰忧劳之时,又不敢不出而分任其责。
言下之意是,守制之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确是很重要;但国家危难在即,我虽在守丧之时,但为国家利益、为“匡时救世”担当应负之责,即使暂时背不孝之名也值得。从此以后,曾国藩虽历尽千辛万苦,碰到的困难不计其数,终因受救世人生哲学的驱使,忍辱负重,不敢懈怠,为清政府尽心竭力。即使是生命攸关的时刻,也在所不辞。如咸丰四年(1854)兵败靖港,他忧愤投水欲自尽,被章寿麟等救起,随后反复掂量,终于鼓足勇气继续与太平军作战。这来源于他那维护儒家纲常伦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救世人生哲学观。
曾国藩出身于正在上升中的中小地主阶级家庭,来自统治阶级下层,故其救世人生哲学观是非常突出的,这就是他所谓“苟能立志,何事不可为”的思想。可以看出,曾国藩一生紧紧守住“敬德修业”四个字,去思考、去做事,求取人生的日益进步。当然,这四个字尤其体现了曾国藩一生的学问根本。
2.一定要有“同类中我最强”的信念
每个人的人生志向都不一样。有的求利,有的求财,凡此等等,不一类举。在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悟到他有这样一种做人的学问——一定要成为“同类中最强者。”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常常是与自己的“外王之气”结合起来的。曾国藩在《感春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外王”思想:
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
豺狼虎豹守九关,厉齿磨牙谁敢仰?
群乌哑哑叫紫宸,惜哉翅短难长往?
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
丹心烂漫开瑶池,碧血淋漓染仙仗。
要全恶鸟变音声,坐看哀鸿同长养。
上有日月照精诚,旁有鬼神瞰高朗。
太华山顶一虬松,万龄千代无人踪。
夜半霹雳从天下,巨木飞送清渭东。
横卧江天径十里,盘坳上有层云封。
长发梓人诫一见,天子正造成阳宫。
大斧长绳立挽致,来牛去马填坑欲。
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枞金钟。
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这样的人生志向,可谓不让陈卧子(陈子昂),真有豪气纵横不可一世之概,确是曾国藩自己的写照。他似乎很清楚地看出他的治国经纶,在清朝政治的场合中,绝不容易实现,只有像孤凤虬松一样的待时而动了。果然晴天霹雳,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清政府如摧枯拉朽,行将不能支持,而曾国藩屠鲸斫蛟喈凤变龙的机会到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曾国藩已认为清政府订立《中英江宁条约》,是“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从咸丰三年(1853年)冬到次年春,曾国藩在筹办湘军水师时,特别重视购买洋炮装备湘军水师;长沙整军后,湘军水师拥有洋炮千尊以上,在《北京条约》订立后,奕诉提出“借俄、法兵助剿”时,咸丰帝命令东南沿海各省督抚妥议具奏。
曾国藩,原则上赞同“借夷兵助剿”,不过须在事前做好准备,与洋人一切说清楚,以免日后有纠葛。现在这些准备工作还没做好,“借夷兵助剿”的时机尚未成熟。曾国藩对朝廷内部矛盾斗争的行情是熟悉的,他的奏折既以“奖则允之,示以和好而无猜”的说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赞助了洋务派奕诉“借夷兵助剿”的建议,又以“缓其师期”,敷衍了朝中当权的载垣、肃顺等人,可见其“外王”精神主导下的作为。
即使在执行“借夷兵助剿”的君命,共同应对太平军时,曾国藩的骨子里始终有“外王”的意识存在,对英、法侵略者耿耿于怀。
曾国藩有一种认识,认为清政府经过大患难之后,必有相当觉悟。同时,他怕清政府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他是深知中国的历史的。我国几千年来,每换一次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战,然后天下才得一统太平。在闭关自守无外人干涉的时代,内乱虽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了19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环绕着,长期内战就能引起亡国之祸。
审时度势,曾国藩尽其所能,削减“洋枪队”的势力,限定他的人数,致使“常胜军”屡屡受挫。洋枪队首脑白聚文因索饷不遂,殴打地方官,被曾国藩得力助手李鸿章革职,后溺毙于浙江兰溪。
为了实现那种“外王”的精神实质,真正显示出“同类中我最强”的意识,曾国藩师夷之技,用洋枪洋炮装备起中国第一支准近代的军队。曾国藩从筹组湘军开始,就不能不考虑部队的武器装备问题。一个军事领导者,在对部队武器的配备问题上,一般是采取求实的态度的。所以,曾国藩坚持湘军必须配备大量洋炮。湘军水师正是凭借洋炮的炽盛火力,在成丰四年(1854年10月)大破太平军水师而攻陷武昌的。湘军水上胜利,又为曾国藩验证了使用西方火器的威力。当然,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与以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即使僧格林沁的精锐马队,也抵挡不了英法联军的枪炮,这些事实不能不给曾国藩留下深刻的经验教训。这些是促使曾国藩要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的根本原因。
在封建社会里,官权大,官势重。既然要购买洋枪洋炮,就牵涉到中外通商的问题;既然要试造船炮,则又牵涉到“开放”即进口外国机器的问题。曾国藩提出的新观点,涉及面很广,问题很多,而首先倡议“师夷智以造船制炮”的,正是曾国藩。
当然,曾国藩的这种外王意识,是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在当时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