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黄晖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249000版次: 1页数: 295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7281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外来诗学在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影响研究,着重梳理外来诗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线索,进而探究它启动中国现代诗学转型的文化机制。本书的重点是研究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语境中的生存状态,即考察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引进的历史背景,其在中国语境中的译介与传播过程,并具体论证若干代表性理论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认同、选择、改造、重构以及运用于批评实践的情况。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外来诗学在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影响研究,着重梳理外来诗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线索,进而探究它启动中国现代诗学转型的文化机制。本书的重点是研究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语境中的生存状态,即考察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引进的历史背景,其在中国语境中的译介与传播过程,并具体论证若干代表性理论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认同、选择、改造、重构以及运用于批评实践的情况。导论部分系统梳理作为影响渊源的西方现代主义,其术语的由来、内涵、性质、作用,作为思潮的构成,及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诗学思想。第一至八章展开论述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着重讨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双重背景下的生成规律、流变特点,力图揭示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为20世纪中国诗学带来的新的理论视野、诗学课题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黄晖 男,1971年农历八月初十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套楼乡范庄村。199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外语系;2000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2008年9月,在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艺学与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理论体系创造:中国与世界比较文学的对话(代序)
导论中国比较文学的勃兴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回眸与展望
第二节 新辩证论: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研究范式
第三节 中国现代性诗学:追寻一种比较诗学的视野
第一章 王国维:现代审美意识的自觉
第一节 非功利性:对文艺特质的认识
第二节 无用之用:反对工具论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论对王国维诗学观的影响
第二章 前期创造社:现代诗学审美话语进一步修改
第一节 比较诗学视野中的中国唯美主义思潮
第二节 前期创造社:“审美无利害”命题的确立
第三章 新月派:现代诗学审美话语的真正确立
第一节 闻一多:形式本体论诗学
第二节 徐志摩:唯美主义文艺观
第四章 现代诗学审美话语的集中理论形态
第一节 朱光潜:审美生命论诗学
第二节 梁宗岱:审美形式主义诗学
第五章 障碍与认同:新人文主义的现代性建构与乌托邦冲动
第一节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
第二节 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演进逻辑
第三节 “人性”与梁实秋的诗学观
第四节 新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第六章 体认与会通:自然主义诗学的中国化阐释
第一节 自然主义的译介与传播
第二节 茅盾的自然主义诗学观
第七章 感应与冥合:象征主义诗学的中国化阐释
第一节 西方象征主义及其诗学体系
第二节 1913—1926:象征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滥觞
第三节 1927—1937:象征主义诗学在中国的鼎盛
第四节 1938—1949:象征主义诗学的潜流
第八章 反思与重构:表现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形
第一节 表现主义: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
第二节 表现主义的翻译和介绍
第三节 林语堂表现主义诗学体系的建构
第四节 郭沫若泛表现主义诗学体系的建构
附录 西方诠释学传统中理解问题的起源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王国维:现代审美意识的自觉
第一节非功利性:对文艺特质的认识
王国维的诗学观乃是一种艺术自主自律论,或者如我们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现代性的审美主义诗学话语。王国维的美学命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无用说(美的性质论)、慰藉说(文艺价值论)、天才说(创作主体论)、古雅说(审美范畴论)、意境说(文艺理想论)。“非功利”是王国维诗学思想的核心,并且是他整个诗学思想的基础。王国维并没有对“非功利”问题进行专门、集中的论述,他对此问题的论证和理解散见于多篇文章之中,其诗学观念主要来自三个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席勒、叔本华。在1903年到1908年间,王国维写了一系列文章,介绍了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哲学思想。因此可以说,王国维的诗学观来源于叔本华美学,而叔本华美学基本上是脱胎于康德美学。康德美学是要证明审美快感怎样与理性相结合,叔本华美学则源于非理性,二者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叔本华取消了康德的“自在之物”,而代之以意志,并把世界归结为生命意志的客观化,进而把生命意志归结为无目的的冲动和挣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