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叙事学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刘宁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239000版次: 1页数: 286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732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运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来研究《史记》的文学成就,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作者对叙事学理论有全面而透彻的把握,能够将其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从而对《史记》的叙事特征和成就,做出深入准确地分析,毫无囫囵吞枣,牵强生硬之感。作者写作态度认真、引用材料翔实丰富,学风严谨,写作合乎规范,在很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创见。
在中国,历史叙事成熟早、影响大,处于权威地位,而《史记》作为中国历史叙事的经典作品,具有叙事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典范性。本书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解释《史记》,从叙事者、文本到读者,从结构、话语到细节,从叙事立场、叙事视角到叙事时间诸多方面展开,同时也间接回答了历史叙事文本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真实性与虚构性等问题。
内容简介
该书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史记》的叙事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史记》的叙事立场、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情节、叙事话语等诸多方面,颇有新意。作者在论述中能够坚持文本解读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原则,坚持微观考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显示了作者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文史功底。
作者简介
刘宁,女,陕西西安人,1971年1月出生,200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 历代《史记》叙事研究回顾
二 本书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中国叙事传统溯源与早期历史叙事的发展
一 中国叙事传统溯源
二 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发展
第二章 《史记》叙事视点研究
一 叙事者及叙事动机
二 叙事立场
三 叙事视角
四 聚焦
五 盲点
第三章 《史记》叙事情节研究
一 情节类型及其隐喻性
二 情节组合的意义:反讽意味的生成
第四章 《史记》叙事时间研究
一 时间观念的产生
二 时间观念与历史叙事在哲理上的融通
三 历史叙事时间
四 叙事的时间顺序
五 叙事的时间速度
六 叙事中的时间意识分析
第五章 《史记》叙事结构研究
一 整体结构的深层意义
二 编排顺序的密码破译
三 内部结构的关键:命意
四 具体篇章的组织:谋篇
第六章 《史记》叙事话语分析
一 叙事话语的外语境
二 叙事话语的内语境
三 叙事话语模式及意识形态
四 叙事话语的特点:复调
第七章 《史记》叙事接受研究
一 传播与接受的途径
二 接受者分析
三 接受与经典化
余论:实录与虚构——关于历史叙事本质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体评论
近年来,以叙事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叙事作品已成为一个热门方法。《史记》作为一部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史学、文学巨著,用叙事学的理论来研究它的文学形式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也是一项很有新意的尝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郭丹
此前,人们对叙事学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小说和先秦散文研究,作者的这项研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作者对叙事学理论有全面而透彻的把握,能够将其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从而对《史记》的叙事特征和成就,做出深入准确的分析。作者写作态度认真、引用材料翔实丰富,学风严谨,写作合乎规范,在很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创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尚学锋
作者对《史记》的刨作动因作了深入的解析,指出司马迁作《史记》是上附六经,以当代孔子自居,颇及前贤之心。在《史记》叙事话语的分析中,通过叙事话语的外语境、叙事话语的内语境、叙事话语的复调这些特点分析《史记》叙事构成的多声部历史咏叹,在求真求实的同时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黄珅
书摘插图
第一章中国叙事传统溯源与早期历史叙事的发展
叙事学作为一门理论,尽管在1969年才由法国的托多洛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中西文化发展中叙事的传统都早已有之。追溯中国叙事传统,总结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发展与变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史记》叙事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民族文化特征。中国叙事传统溯源
(一)卜辞、卦爻辞
当人类拥有了语言,就开始了口头叙事;当文字出现后、发展到一定时期,人类就有了早期的文本叙事。这里所谓的“叙事”即“有秩序的记述”。中国文字最早的“有秩序的记述”应该算是与占卜有关的殷商甲骨卜辞和周代《易经》中的卦爻辞。
1.卜辞、卦爻辞产生的背景:原始思维与占卜活动
先民将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皆归于神灵,在他们的心目中,日月星辰的运行,春秋的更替,花草树木的枯荣,人类、动物的生老病死,狩猎活动的成败,农作物的丰歉等皆由神灵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