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产权思想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 武建奇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330000版次: 1页数: 312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7386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了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阶级人假设,给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逻辑框架,在马克思阶级人假设的基础上,试图把马克思的各种具体的产权思想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本书还对马克思和新制度的产权思想进行了若干具体比较,对马克思的“所有权”与西方的“产权”概念作了“实质性定义”,指出了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作者简介
武建奇,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1957年出生于河北内邱。现任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副校长,兼任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经济版、综合版)主编、《经济与管理》月刊主编。荣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社会科学中青年专家五十人工程”首批入选人员等称号。主要从事产权理论、省际经济理论及《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过省部级课题多项,获省部级奖多项。
目录
绪论
一 理论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理论背景
(二)研究目的
二 文献回顾和简要评述
(一)马克思产权思想研究现状
(二)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存在性”问题
(三)关于产权基本问题
(四)交易费用问题的研究
(五)关于要素产权问题
(六)简要评论
三 内容安排和创新之处
(一)内容安排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阶级人假设
一 经济理论与人性假设
(一)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设
(二)人性假设是一种“思想实验”
(三)人性假设的理论意义
二 西方的人性假设:经济人
(一)“经济人”是个假设性命题
(二)“经济人”的三维含义
(三)“经济人”假设的发展
三 马克思的人性假设:阶级人
(一)哲学层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经济层面:“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三)阶级社会的经济层面:“阶级人”假设
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阶级分析方法
一 阶级人假设与阶级分析方法
(一)阶级人假设与马克思研究方法的一致
(二)阶级人假设是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
(三)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最具产权特色的方法
二 阶级人行为
(一)追求阶级整体利益最大化
(二)阶级利益博弈:从生产行为来解决分配问题
三 阶级分析方法
(一)阶级分析方法的经典形式
(二)阶级问题的现代变化和思考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权一般
一 产权内涵:批判“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
(一)产权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与西方不同的视角和使命
(二)“权能结构”与“权利束”——产权的内容
(三)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的本质
二 产权演进: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原始公有产权起源:唯物史观原理“失灵”
(二)产权演进模型:“基本矛盾推动说”
(三)“经济力界定产权论”
三 流通费用、交际费用和交易费用
(一)生产和非生产:两种费用的划分
(二)马克思的交易费用意识
(三)比较: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产权
一 人的产权和物的产权
(一)人和物:社会生产的两个要素
(二)人的产权和物的产权
(三)产权与人权
二 “商品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变”
(一)从物的产权到资本产权
(二)资本产权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
(三)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初始产权”形成
(四)资本正常积累:资本产权的自行强化
三 “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
(一)协作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
(二)增值是资本的内在职能——资本的剩余索取权
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劳动产权
一 劳动力和劳动产权
(一)劳动力:“能动的生产要素”
(二)劳动产权的内容
(三)劳动产权的历史形式
二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产权
(一)雇工所“有权要求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
(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和“实际隶属”
(三)工作日决定上的二律背反:“马克思定理”
三 “权利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
(一)劳动力产权的统一和分离
(二)劳动产权与资本产权对立的历史性质
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产权
一 土地产权的性质和权能
(一)“土地物质”、土地资本和土地产权
(二)土地产权权能的统一和分离
(三)土地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
二 资本主义土地产权
(一)资本主义土地的“两权分离”
(二)“地租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土壤”——土地产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三)马克思的土地国有化思想
三 马克思与“新制度”:土地产权理论比较
(一)新制度经济学土地产权理论
(二)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土地产权理论比较
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阶级、产权与社会和谐
一 阶级、阶层与和谐
(一)阶级、阶层、利益集团
(二)和而不同:和谐的实质
二 和谐社会的产权基础
(一)产权正义:财产权的保护和限制
(二)财产权: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
(三)劳动产权和弱势群体:维护好社会和谐的“安全阀”
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阶级人假设
一经济理论与人性假设
(一)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设
经济学研究离不开假设,假设就是在一项研究之前需要首先明确的前提条件,它们是经济学家进行逻辑推理和演绎过程的基础和起点。这些前提条件又有基本假设与技术性假设之别,明确区分不同的假设才能更好把握不同假设下的理论。
基本假设构成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它是指经济过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公理性的无须证明的事实,经济学家将之抽象出来,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如对人性的假设、对稀缺性的假设、对有无交易费用的假设等。这类假设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约定,是大前提、“大假定”,也是根本性的,不能随意改变,比较稳定、长期,其作用贯穿于一种理论体系的始终;技术性假设则是在基本假设的大前提下对某一具体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所给出的具体的技术性的假定条件,如为了集中研究某一因素的影响时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或赋予某一变量以一定的数值等。技术性假设是对具体问题研究过程中的假设,属于“小假设”,对不同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假设,对同一问题服从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也可以改变这些具体假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