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宾说许鸿宾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绘画理论,
作者: 曹鹏 著
出 版 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110000版次: 1页数: 165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435738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美术界最有价值的访谈录。
——陈传席 著名美术史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曹鹏所做的访谈,被定义为“一项文化‘抢救’工程”。“抢救”两个字用得好!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理解这套书的价值。能留下这些大师对艺术及人生的第一手资料,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赵泓 资深出版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人们读此书,有面见大师之宜,实在难得。书中被采访者都是名家巨擘,其言一出,当必反响于世,泽被后人。
——《中华读书报》
论人、讽世、忆往、揭秘,牵涉文化学术诸多领域内的人与事。有学林艺苑逸闻,也淡往忆旧、品评人物。
——《中国青年报》
曹鹏先生所为,其实是陪“文化老人”聊天,打捞历史记忆。书中所录,虽多属记忆片断,然而碎金片玉,往往见宝。
——《南方周末》
内容简介
《许鸿宾说许鸿宾》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在人类艺术领域,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作品不需要解释,自身就说明一切,解释只是穿凿附会。我却认为,艺术必须经过解释才有意义,人们在进行审美欣赏时,不仅仅是当时现场的感官认知产生美感与愉悦,而要掌握艺术家创作的意图、风格技法、甚至个性与生活经历,才会真正理解美在何处。
艺术欣赏是基于有相关审美经验的认知行为,人们所喜欢的美,必然是前此有所了解或认识的。这也就是一般不懂西方音乐的人初次听交响曲不知所云的原因。艺术需要解释,这也是艺术批评的价值所在。如果艺术不需要解释,那么,艺术批评家就成了多余的人。尽管不少艺术家声称不读、不在意批评家的意见,但是,倘若没有批评家的关注与评论,任何艺术家都无法取得成功——谓予不信,请查一下中外艺术史,就会发现,所有的艺术家,只要成功了并且作品流传下来,一定得到过同时代或者后代批评家的推重与评价。
作者简介
曹鹏,博士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画家、报刊工作者,先后在南开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十年,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攻艺术与传播两大专业,旁及文史、茶艺,美食等杂学,1991年起供职于中央新闻单位.2008年10月起在云南省挂职,任云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同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应邀讲学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创办并主编过《中国书画》、《中国印》、《美术图书评论》以及《主流》等杂志,出版有《大师谈艺录》一二两册、《闲闲堂茶话》插图本、《中国媒介前沿》、《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把脉中国传媒》等十余种著作,画作在国内数十家报刊发表,并为多位名家作品集作序。
目录
自序 艺术需要解释
上篇 许鸿宾说
艺术得用一辈子的心血——许鸿宾访谈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下篇 说许鸿宾
画学正统一脉传承——花乌画家许鸿宾的意义
附 录
真诚、爱与温情——许鸿宾家书选
许鸿宾年表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篇 许鸿宾说
艺术得用一辈子的心血——许鸿宾访谈录
一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的?
答:我画画比上学还早,五入岁时就画了。那时候画画就是凭个人的感觉,喜欢这个。我外祖父好收藏,我两个舅舅都会画画。受他们的影响,我父亲也喜欢收藏,喜欢字,喜欢画,从小我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我父亲还会英语,是北京平民中学毕业的。
问:那个时候霸县乡下人能到北京读中学,是了不得的。
答:很了不得,他去北京上学,是雇毛驴骑着上北京的,一站一站地走一两天,才到北京,当时没有车。家里还比较困难,因为上学总得花钱。我的老祖父和我的爷爷都是文人,我们家里存有古画,我记得董其昌大幅的字都有。
问:现在还有吗?
答:“文革”时都被抄走了。除了用车拉走的之外,剩下的书也被迫都烧了,没留下几本。你看这本宋体字的唐诗,就是其中的一本。我们家过去的藏书,多是这种版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