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寻根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赏析,
作者: 金昌庆 著
出 版 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241000版次: 1页数: 225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435651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1980年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寻根思潮是在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它的潮起潮落深刻地影响了1980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影像的寻根》认为,中国电影中的寻根思潮在1980年以来中国寻根文化思潮中占据重要地位。作者在全球化的理论框架下,将寻根思潮置于现代性与传统性冲突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中,运用文本细读和跨媒体比较的方法进行探讨,以勾勒1980年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寻根思潮演进的总体面貌,寻求电影和小说的寻根思潮之间的关联,并在中国现实文化结构的矛盾中,讨论寻根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影像叙事,试图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上篇“思潮研究”部分勾勒出中国电影中的寻根思潮演进的总体面貌。电影创作主体以重新搬演《阿Q正传》、《边城》等现代文学名著,参与了新时期寻根文化的建构。这两部现代文学名著的改编形成了“旨在断根”和“旨在续根”两个向度,契合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化热潮,开启了新时期寻根电影创作思潮。中国电影中的寻根思潮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作者简介
金昌庆,南京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曾研修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理事。从事影视传播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寻根电影:概念的界定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节 全球化:考量中国电影中的寻根思潮的重要维度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
上篇 思潮研究
第一章 文化的自觉:世纪年代电影寻根思潮
第一节 《阿Q正传》和《边城》的电影改编:寻根意向的超前性显现
第二节 暗流涌动:电影民族化论争中的寻根诉求及其影响下的电影创作
第三节 高潮迭起:电影界对小说界寻根运动的呼应
第二章 坚守与延续:世纪年代电影寻根思潮
第一节 归根电影:从反叛到皈依
第二节 新民俗电影的寻根内核
第三章 绵延的存在:新世纪电影中的寻根意蕴的多元呈现
中篇 跨媒体研究
第四章 寻根主题的表达:跨媒体视野中的寻根小说与寻根电影
第一节 根的关注:从政治宣教时代向文化时代转折
第二节 寻根内涵的深度开掘
第五章 寻根电影的主流地位:与寻根小说比较
第一节 新时期电影中的寻根思潮影响深远
第二节 寻根电影的媒介特质与审美选择
下篇 叙事研究
第六章 寻根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叙事模式
第一节 寻根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
第二节 寻根电影中的现代性叙事
第三节 寻根电影的三种叙事模式
第四节 寻根电影的叙事空间、叙事时间和叙述人
第七章 原型的征用、置换、变形:寻根电影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民族原型的征用:寻根电影的叙事策略
第二节 营造令人心驰神往的家园:“田园神话”影片的影像叙事
第三节 “田园神话”原型的显影:草原题材电影的原型叙事
结语
第一节 年以来中国电影寻根思潮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文化重建:中国寻根电影的使命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寻根电影要目
附录三 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历届“最佳故事片奖”获奖影片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三章绵延的存在:新世纪电影中的寻根意蕴的多元呈现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由20世纪上半叶启蒙与救亡运动的交替运作、十七年相继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十年动荡的不断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大潮、全球化浪潮、网络化浪潮的冲击,现代性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历史的车轮抵达21世纪之时,中国的传统文化秩序日趋解体。家族秩序、父权社会一直是中国文学和电影不断解构的话语体系,随着强大的传媒机器的运转,人们身处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地区化的传统性和差异性日趋瓦解与塌陷,乡村日益受到城市化浪潮的影响,处于边缘的少数民族区域日益受到汉民族的文化辐射,传统性的文化之根在现实文化中的存在空间愈来愈狭小。中国电影人的寻根诉求和寻根意蕴的表达日趋遭到苛刻的电影市场的拒斥,日趋遭遇深受娱乐风潮影响的受众的漠视。电影生产、传播和观看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加入WTO把中国的影视产业推向世界,竞争更为激烈,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为代表的大制作商业电影,投身于“跨国电影”的制作潮流之中,可以视为一种回应性的国际化策略。如此一来,文化寻根意识的表达空间在商业语境的围剿下,变得越来越狭窄。虽然如此,我们在系统地检视新时期以来国内的电影文本时,依然可以看到创作主体对传统文化的审视、眷顾与重铸,在影像中注入了浓郁的文化寻根意味,在有限的现实文化空间里表达着他们的寻根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