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刘岩 等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200000版次: 1页数: 296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29209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22篇研究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身份的文章。我们在本书中所作的关于文化身份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首先,我们试图打破二元对立传统思维模式,观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景观,用宽容的视角和心态看待处于边缘位置的群体,给他们表达和说话的机会,审视他们如何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特征。
其次,我们尝试把对文化身份的探讨从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划分扩大到更广泛、更具体的领域,如身体、疾病、语言、性行为和性关系、男性/女性气质、家庭角色、信息技术、种族和民族的神话传统等。我们把这些作为可能影响文化身份建构的要素,考察身份的多重表现方式。
再次,我们研究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承载文本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具有多元的特点。本书汇集的研究文章,研究对象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的殖民文学,从20世纪中叶到“二战后”的族裔文学,更有我们身处其中的流行文化。从文本的形式来说,有小说也有戏剧,有电影、广告也有多媒体技术。有些文章是理论综述,也有的文章落脚在具体的文本分析。有比较也有回顾。
目录
序言
第一编重读经典文化学中的身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焦虑
文学生产与自我塑型——文艺复兴的身份诗学
“星期五”文化身份的解构与重建
欲望与女性主体——重读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
父神的阴影——阿瑟密勒戏剧《全是我的儿子》中的父亲身份研究
叙述视角与女主角的话语权——蒲松龄和勃朗宁笔下两位爱笑的女性
第二编建构少数族裔的身份政治
将底层经验纳入知识生产——“贱民研究学派”在知识界的革命
从对中国神话的挪用改写看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
美国犹太小说中的男性精神疾病和男性气质危机——《赫索格》和《波特诺的怨诉》中的犹太男性气质研究
想象与重塑历史的“幽暗地带”——奈波尔的《世间之道》
蒂莫西莫笔下的“中国性”
第三编审视多元文化中的亚洲人
重新想象和建构越南“边缘”身份——看电影《恋恋三季》如何颠覆好莱坞的文化霸权
新媒体视野下电影观众的身份问题
中国身份还是香港地区身份?——从成龙电影看回归前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
书摘插图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焦虑
刘岩
1998年,香港演员成龙主演了一部英文对白的电影“我是谁?”(“Who Am I?”)。故事讲述,成龙饰演的特别突击队员杰克和队友,被中央情报局派往南非,以获取并独占一种具有极大杀伤力的奇异矿石。一场空难过后,杰克侥幸生存,却完全丧失了记忆,于是他展开了一段探索自己真实身份之旅、一段危险的逃亡历程。杰克在非洲土著人的照料下逐渐恢复健康,他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我是谁?”可以想见,当他睁开双眼看到周围异域的风景和操异国语言、同自己肤色不同的黑人时,他是多么地困惑,他又是多么焦急地想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是怎么到了这里。
2007年,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佳新闻节目主持人”奖的获得者胡一虎推出了自传《我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