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秦始皇——智取六国
分類: 图书,传记,历代帝王,
作者: 程步 著
出 版 社: 昆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3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040935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易中天作序力荐批评,2009年文史之奇书,2229年定论之颠覆,每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的历史真相。
作者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历史事件对秦始皇有褒扬作用时,司马迁立即就会用一段对话,或者几个字的心理描写来抵消这种褒扬;司马迁的文字处处要把秦始皇描绘成一个暴君,而他选取的历史事件却又为后人反驳这个暴君说留下了证据……
司马迁为什么要骗我们?
因为直书秦始皇必然冒犯汉武帝。
奏始皇统一中国,没有杀六国王室婴,而汉高祖刘邦亡秦之后,与项羽一起杀秦王子,夷灭秦王室。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都高官厚禄,善始善终;而汉高祖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夷灭了他们的宗族。
秦始皇对待战败的李信、不但没有处罚,反而在平定齐国的战役中让其带兵立功,重树威名;而司马迁的当朝皇帝汉武帝对将军王恢,只因其随机应变,没有冒险出击而将其下狱处死。
秦始皇从未诛杀过将军和大臣;而汉武帝当朝宰相就杀过数位,还有将军、王子、公主。
秦始皇从未对直言的大臣加以处罚;而汉武帝因司马迁替战败的将军李陵谏言就将其处以宫刑。
试想,如果司马迁将秦始皇的这些事情,不加修饰的书写进《史记》,汉武帝读到之后,或是由忠心的臣子读到之后禀报上去,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毫无疑问,不仅司马迁会遭灭门之祸,其一生的心血《史记》也将会化为灰烬。
这也许是司马迁的泣血苦心。
易中天:真正打动我的,是程步先生“用另一种方法读史”的主张。程步先生能有这个主张,则又因于他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媒体人。史学家与媒体人有什么不同?不同就在于,前者一般都相信史书,后者却明白得多个心眼。我们知道,史书记载的所谓“历史”,无非“过去的新闻”:媒体报道的所谓“新闻”,则完全可能成为“将来的历史”。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把《史记》翻成白话,再加点想象铺陈,加点个人感想的书。 秦始皇,人们习惯上把他认作暴君,从古至今从小学课本到学者论著。的确,史书中记载着他的暴行:他用“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屠杀统一了中国;他用“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的独裁统治着帝国以至于“劓鼻盈蓑,断足盈车”,被判割鼻子断足的人太多割下的鼻子用筐装,砍掉的脚用车拉,“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囚犯堵塞了道路城市到处是监狱;他用征发七十万受过宫刑和其他徒刑的罪犯,来为自己修宫殿造陵墓。
独裁和暴政不得人心他的暴行终于引发了陈胜,吴广的起义。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14年便被农民战争所推翻……
然而,当《真秦始皇 智取六国》作者用另一种读史原则,不带偏见地审视历史典籍的时候,上述耸人听闻的形容词和人们的习惯印象,却经不住历史事件的反诰。
《真秦始皇 智取六国》以秦始皇一生为线索以独特的读史原则审视典籍,不仅描绘出全新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画面,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与我们心目中褒贬迥异的真秦始皇。
目录
序言 是得多个心眼 易中天
前言 用另一种方法读史
第一章 司马迁骗了我们
第一节 暴君之说如何植入人们脑海?
一 孟姜女,小学课本误导孩童
二 焚书坑懦四个字得罪天下识字人
第二节 再读《史记》,疑窦丛生
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命如草芥
二 惊人发现颠倒乾坤
第三节 司马迁加进去的零碎
一 吕不韦编书,是文化功德还是面子工程?
二 吕不韦辅佐秦庄王,好心不得好报
三 十个字一箭双雕,贬损两人
四 尉缭为何要离开泰国?又为何没走?
五 老谋深算的王翦为何敢跟暴君叫板?
第四节 剔除零碎,改正司马迁的错误
程步读史原则
第二章 秦始皇的根本问题
第一节 吕不韦谋划十年后的阴谋
一 吕不韦大门谋子楚
二 神机妙算的吕不韦为何舍近求远
三 子楚大难不死.安国君早逝,人算抑或天意
第二节 秦始皇的姓氏问题
一 七条理由否定私生子
二 刑事侦查理论辨析借种生子真伪
三 关于私生子的结论和原因
第三节 秦始皇的根本不同
第三章 张冠李戴逐客令
第一节 “大索,逐客”原因谬误
第二节 秦始皇接受的秦国有多大
一 《史记》夸大了秦始皇即位时的泰国疆域
二 战国七雄,六分天下泰有其一
三 诸侯六国实力分析
第三节 儿皇帝秦始皇危若累卵
一 来自五个方面的威胁
二 书呆子的举报把秦始皇逼上绝路
第四节 肃反扩大化秦始皇知错就改
一 “大索,逐客”缘干姆毒叛乱和吕不韦罢相
二 持节求生的文书榜样
第五节 吕不韦为什么没有支持叛乱
一 我们先看性和道德的问题
二 卖爵换粮的正确决策
三 伴君如何不伴虎
四 泰国的官员选拔制度迥异于诸侯
五 吕不韦权衡利弊,选择守法
第四章 尘封千年的军事战略
第一节 对秦始皇统一战争的通常认识
一 泰国真的强大到视六国如郡县?
二 秦始皇消灭六国真的是策反工作起作用?
三 先攻韩国,从敌人最薄弱的环节下手?
第二节 巧妙的战略和绝佳的突破口
一 历史上秦军多次东渡黄河,但都无功而返
二 蒙骜妙计,攻克荣阳
三 从荣阳突破的五大妙处
第三节 操之过急,蒙骜大败
第五章 苦熬八年闪击赵国
第一节 最强大的对手是赵国
一 消灭韩国,赵国坐收渔人之利
二 赵国西有黄河,北有长城,军队勇猛善战
第二节 王翦诈围邯郸
一 王翦退守太原,7年按兵不动,似有图谋不轨
二 王翦前所未闻的战略战术使平赵举重若轻
三 秦始皇的耐心和定力
四 历史上最早的闪电战
五 兵书不载王翦的战略战术
第三节 杀人与屠城
一 秦始皇该不该替母家复仇
二 中外历史上,战胜者屠城是很普遍的事情
第六章 满腔怒火仁定四国
第一节 荆轲刺秦,混混变英雄
一 司马迁的文学创作左右读者好恶
二 荆轲刺秦的破绽
三 荆轲刺秦的另外一种解读
四 被荆轲刺秦抹杀了的仁慈
第二节 秦始皇轻敌错用李信
一 李信翻江倒海的攻楚战略
二 楚军三天三夜合而不围.李信果然中计
三 李信注定要战败
第三节 王翦如何破楚
一 可笑的挑战骂阵
二 描绘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秦楚大战
第四节 平定齐国再用李信
一 秦始皇再用李信
二 和平解决齐国
三 秦始皇统一战争的结论
后记 司马迁的泣血苦心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司马迁骗了我们
秦始皇是贤明君主还是暴君?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不下20个人,回答无一例外而且毫不犹豫:秦始皇是暴君。
在我询问的这些人中,没有读过历史书的人态度最坚决。而读过一些历史书的人,会有少数人在肯定了暴君之后,加上一个“不过”: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还是有贡献的。
我去读学者们的著作,虽然学者们的答案比较长,答案也都言之有据,结果却基本一致:贬秦始皇的,不仅认定其是暴君,还兼有毁灭文化、毁灭人性的罪名;肯定秦始皇的,认为其统一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功大于过,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其焚书坑儒,严刑峻法,虽有必要,但仍然是暴君无疑。
我又向这些人询问秦始皇之前或之后的君王,中国的外国的,答案则不那么一致了。能够比较一致地被戴上暴君桂冠的,鲜有。
如果我说,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有作为的君王中最仁慈的一位君主,我想所有人都会骂:疯子、神经病、信口雌黄,哗众取宠,找打!
十年前我也会这样骂那个疯子,不过十年后我不会,而且我会肯定地、负责任地说:这是真的!
第一节 暴君之说如何植入人们脑海?
为什么没有读过历史书,甚至不识字的乡里农夫,都坚定地认为,秦始皇是暴君?这个理念是怎么深深植入他们的脑海?就我自己来说,最早始于一个传说: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
一 孟姜女,小学课本误导孩童
小时候,仲夏的傍晚,树阴下乘凉的孩子们无所事事,于是老人就讲故事:
从前啊,有个秦始皇,他特别怕死,所以他就要老百姓给他修一个城墙,这样他躲在里面恨他的人就杀不了他了。这个秦始皇特别坏,他让老百姓给他修城墙,不给饭吃,还用鞭子打他们。有个阿姨名叫孟姜女,她和一个叔叔结了婚,刚生了自己的小宝宝,叔叔就被秦始皇派来的坏蛋抓去修长城了,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小宝宝没有了爸爸,可怜不可怜?可怜。
小宝宝想爸爸,孟姜女阿姨想叔叔,于是,她就抱着小宝宝去找叔叔。孟姜女走了好多路,从长城的这头,走到了那头,从夏天走到了冬天。孟姜女逢人就问:看见我孩子的爸爸了吗?人们都说没有。其实,大家不敢告诉孟姜女,她的丈夫,她孩子的爸爸早就被秦始皇那个坏蛋害死了,尸首就埋在了长城下面。
孟姜女找不到丈夫,小宝宝就饿死了。孟姜女就抱着死去的孩子天天哭泣,白天晚上不停地哭,长城上到处能够听到孟姜女的哭声。突然,就听见轰隆一声,长城倒了,埋在长城下的尸骨露了出来,孟姜女终于找到了丈夫,一家人终于团圆了,他们一下子都变成了神仙飞走了。
这是我小时候听到的孟姜女版本,秦始皇是个坏蛋的印象,就这样扎根在我的脑子里。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小学生课本里有一篇这样的课文。老师生动地讲解,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秦始皇暴君的印象,就这样深深地,一代又一代地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这些孩子,有许多人长大了并不会从事历史研究,凼而也就不会进一步深究事情的真伪。他们不但自己这样认为,也会在给自己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把这个故事,连带对秦始皇的憎恶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然而,孟姜女的故事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跟秦始皇毫无关系。如果深冗源头,其故事内容不但不是在鞭笞,反而是在褒奖秦始皇。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思。
孟姜女的传说始于秦始皇出生前300年
孟姜女哭夫的传说,其故事的源头来自《左传》齐国将军杞梁战死的事件。这个时候,故事的主人公不叫孟姜女,而被称为杞梁妻。
公元前550年,诸侯问征战不断。齐庄公为报6年前平阳城战败的一箭之仇,亲率大军从山东出发去偷袭远在河北、山西的晋国,将军杞梁为前军先锋。由于走漏了消息,晋国早有防备,齐庄公无奈只好撤军。
心有不甘的齐庄公在回军途中,希望在菖国捞点好处挽回颜面,就命令杞梁率军去偷袭莒国。不想战事不利,将军杞梁阵亡。
齐军返国后,齐庄公在齐国都城临淄郊外见到来迎接丈夫的杞梁妻,为了不再兴师动众,张扬败军之事,齐庄公想就地祭吊杞梁,不想杞梁妻反对。她向齐庄公力争道:如果杞梁有罪,则不必祭吊,如果无罪,他有家室,不能接受在郊外祭吊。齐庄公无奈,只好亲赴杞梁家祭吊。
这是最初的史书记载。在这个故事里,既没有杞梁妻哭夫,也没有长城,如果用几个字概括,应该叫“杞梁妻与齐君争礼”比较贴切。
200年后战国中期的《礼记•檀弓》中,曾子也提到此事,不过内容已经有所发展,增加了杞梁妻见到杞梁的棺材,在路边哀哭的情节。
这个时候,“杞梁妻与齐君争礼”演变成“杞梁妻哭夫”。而这时候秦始皇还没出生,事发地点离秦国也相距一千多公里。
秦始皇死后200年。哭夫哭倒齐国城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又过了200年,到了西汉后期,这个故事第一次出现了墙倒的情节。主人公还是杞梁之妻,哭泣不仅仅是悲伤,还加入了怨恨的成分,怨恨当时的战争和因此造成的伤亡,并哭出了结果:城墙倒塌。
第一个提到墙倒情节的是西汉文学家刘向,他在其《说苑•立节篇》中写道:杞梁战死后,他的妻子悲伤地面墙而哭,墙为之倒塌。后来他在《烈女传》中又进一步演绎道:齐庄公偷袭莒国,杞梁战死,其妻无子,于是在城边枕着丈夫的尸体痛哭,过路者无不为之酸鼻。哭了十日,城墙为之崩塌。杞梁妻因为无亲可投,于是投淄水而死。
故事演绎到这里,还是跟秦始皇不沾边。如果给这时候的“杞梁妻哭夫”取一个贴切的名字,大约应该叫“杞梁妻哭倒齐国城墙”。如果把这个故事原封不动地搬来,放进跟秦始皇有关的文字中,无疑是在褒奖秦始皇。因为秦始皇消灭诸侯,实行郡县,消灭了诸侯间无休止战争的根源。齐国不用去攻打其他国家,许许多多的杞梁也就不会战死了。
又过800年,杞梁妻改怨秦始皇
又过了大约800年,到了唐代末年,诗僧贯休题为《杞梁妻》的一首诗,把这个早于秦始皇300年,发生在齐国的故事,硬生生地嫁接到秦始皇的头上,嫁接到长城上。
诗的大致意思是:秦朝无道啊四海枯竭,修筑长城啊抵挡匈奴。人土混埋筑起长城一万里,筑城而死的杞梁妻子,贞节不二伤心痛哭。她上无父亲又失丈夫,下无子女伶仃孤苦。她一阵痛哭使长城倒塌塞外天地变色,再一次痛哭她的丈夫杞梁的尸骨便从倒塌的城墙泥土中现出。
诗很烂,不过却凑齐了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所有情节。战死的将军杞梁变成了筑城的民工;哭倒的齐国城墙变成了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官宦之家的贵族夫人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苦民女。唯一不同的是:哭倒万里长城的还是杞梁妻,而不叫孟姜女。这之后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演绎,杞梁妻才变成孟姜女,其真实的故事反而不为人知了。
如今的山东淄博、河北秦皇岛、江苏苏州、湖南津市、陕西铜川都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历史遗迹。不过很显然都跟秦始皇没有关系,距离秦始皇修建的秦长城少则几百公里,多则上千公里,风马牛不及也。然而,这些遗迹却在无形中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秦始皇是暴君的错误理念,一代又一代重复着对秦始皇的仇恨。
概括上述历史事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这个民间传说,无论从其开始的历史记载,还是后来一千多年的演变,都不能当成秦始皇暴君的证据。把早于秦始皇300年的历史事件,牵强附会地嫁接到秦始皇和修长城上,属于无中生有。在这个传说中,秦始皇蒙受了不白之冤。
搞清楚了上述史实,是不是就能改变人们对秦始皇的不好印象了?不能。
就我自己而言,童年印象的改变,并没有动摇我对秦始皇暴君的认识。大学时期第一次研读《史记》,反而加深了我对秦始皇的憎恶。
二 焚书坑儒四个字得罪天下识字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的段落,是大学古代汉语的必读。就是在这个宴会上,由于几位文人的争执,引发了后来的“焚书坑儒”。
焚书,这已经是烧了读书人的命根子,还要坑儒,对于手无寸铁,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竟然采取活埋的残暴手段,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孟姜女传说的否定,抵挡不住历史文献的真切记录。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自然地遵循这样的逻辑习惯:
如果秦始皇不是干尽了坏事,后人为什么要诋毁他?
如果他不是残酷地奴役人民,如果修长城没有造成许多人死亡,远在唐朝的诗僧贯休干吗要将齐国的事件移花接木到他的头上?
如果他的统治不是暴政,怎么会在人民的反对中迅速崩溃?
后来我写过一个剧本,名叫《李斯》,因为李斯是焚书坑儒的积极倡导者、执行者,最后又得了个腰斩的悲惨下场,所以用他鞭笞焚书坑儒,既贴切,又有说服力,还很解气。剧本的开头我引用了那首著名的诗篇:“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历史其实是掌握在文化人手里的,尤其是那些有话语权著书立说的文化人。秦始皇焚书坑儒,得罪了所有文人,后世文人兔死狐悲,我辈亦然也。
第二节 再读《史记》,疑窦丛生
我对秦始皇暴君说产生疑问,是在我第二次读《史记》之后。这个时候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闲暇无事,手里又有点钱了,奢侈一次,买了套《史记》从头细品,这一次,童年形成,青年坚固的想法,发生了动摇。
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命如草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战争不断,人命生死无常,朝不保夕。从历史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到,不但君王、将军随意杀人,就连臣子、百姓也不拿自己的性命当回事。臣子为君王殉葬,父亲送女儿陪死;一场战争,杀死数十万人家常便饭;君王一怒,所有大臣满门抄斩也时有发生。比秦始皇残暴的君王比比皆是。
大臣给君王陪葬
秦穆公是秦国有名的贤明君主。他曾经用五张黑羊皮换回了奴隶身份的百里侯,并不拘一格把他提拔为秦国的宰相,让他治理国家,从而使秦国称霸西戎。然而,公元前621秦穆公去世,有177人陪葬,其中包括奄息、仲行、缄虎三位秦国的良臣。
……